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微读馆(庆乐随笔)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和“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乃莹(一说为张乃莹)。笔名包括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p><p class="ql-block">萧红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了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篇组诗《砂粒》。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发表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1942年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p><p class="ql-block">萧红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了场景性的小说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她的作品多以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庆乐随笔,读萧红《呼兰河传》。</p><p class="ql-block">曾经发过二篇萧红的读后感。今天再来分享她的《呼兰河传》。这是萧红代表名作,作品曾受鲁迅、茅盾、夏志清推崇,茅盾评价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p><p class="ql-block">读萧红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茅盾说的一样</span>“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但是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p><p class="ql-block">萧红的散文式的小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以“我”的视角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是写一个孩子的童年,又不像是一个孩子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它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可亲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p><p class="ql-block">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p><p class="ql-block">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p><p class="ql-block">“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p><p class="ql-block">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日复一日打梆的冯歪嘴子,也不是因绝后,长夜痛哭的“二伯”,而是12岁就被“卖掉”的小团圆媳妇。</p><p class="ql-block">团圆媳妇是萧红隔壁胡家用8两银子买回来的,买回来的时候团圆媳妇才仅有12岁,梳着黑油油的辫子,长得很喜庆。可是,团圆媳妇被胡家买回家没几天,胡家婆婆就开始打团圆媳妇,有时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皮鞭抽、晕了就再用冷水浇醒,有时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半夜传出的哭声,能把院里的小萧红吵醒。</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是因为团圆媳妇不知道害羞,见人就笑,有人是因为团圆媳妇第一天到婆婆家吃了三碗米饭,没人说得明白。其实,胡家婆婆就是想给小童养媳立一个下马威,她说:“不打狠一点,怎么规矩出一个好人来?”</p><p class="ql-block">立规矩就是打人吗?这种道理,没人去深究。那个时代的人,都觉得婆婆打媳妇是天经地义的。就这样从夏天打到冬天,哭声突然停止了,团圆媳妇开始不吃不喝,似乎是被打傻了,整天一惊一乍的,睡觉也都睁着眼睛。</p><p class="ql-block">胡家婆婆请了法师和过路的道士,给小团圆媳妇看病,没想到团圆媳妇病情,反倒越来越重,常常半夜坐起来哭。最终,诸多心怀鬼胎的人,开始给胡家婆婆出主意,有人说扎个纸人烧掉能治好团圆媳妇,也有人说给团圆媳妇画个大花脸,更有人说让团圆媳妇生吃一只带毛的活鸡,胡家婆婆听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最后,采纳了一个跳大神的建议,把小团圆媳妇脱光,放到大缸里,在开水里浸泡三次。听闻消息,全村男女老少,都跑过来围观,团圆媳妇被烫的又叫又跳,每次昏倒都被用针醒。这次之后,没过几天,团圆媳妇就死了。所以,在萧红笔下,《呼兰河传》有一种力透纸背的荒凉和挣脱不开的悲情。</p><p class="ql-block">《呼兰河传》确实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作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独特的文学风格:萧红的作品融合了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萧红体”,这种风格在《呼兰河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p><p class="ql-block">深刻的思想性:通过对呼兰小镇的描绘,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特别是对女性的压迫,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生动的描绘:萧红的文笔流畅优美,能够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形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儿童叙述视角:作品中采用儿童的视角来构建小说,这种视角使得小说内容更加真实、自然,同时也增加了文本的层次感和深度。</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呼兰河传》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文学体验,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请欣赏萧红《呼兰河传》片段节选。</p> <p class="ql-block">14岁的妙龄少女活活被人折腾死,这在今天想都不敢想的,而在萧红笔下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却是司空见惯。直接杀死小团圆媳妇的看似是她婆婆,实则是吃人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和被这种思想同化了的愚昧群众,她的死只是那个时代众多悲剧中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1)这是一部似自传,却又不是自传的小说。作者以一种悠然于物外的态度看待小镇的人和事,在平淡细腻中显现出一种令人心碎的绝望和残酷。美丽的故土,却上演着凄惨和愚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2)作品一开头,就描绘了东北摄人心魄的严寒。</p> <p class="ql-block">(3)看到老人的馒头掉在地上,过往的行人只是笑,还有人偷吃,可见寒冷的不只是自然环境, ,人心不古,社会环境比寒冬更寒。小说从此奠定了凄凉的基调,为后文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4)侧面写天气寒冷,人与人关系更冷。类似于诗的格式,写出了天气之异常寒冷,略带夸张而又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5)此处交代了呼兰河城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环境。写明了小镇的资源和商业等情况,这使得小说的设定更加丰满,各种体现。小说随处可见这种看似闲笔,其实为小说增色许多的描写。</p> <p class="ql-block">(6)呼兰河小城商业并不很发达,说明小城与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密切,基本停留在一种自然经济的状态。这样的小城必然较为落后和封建。</p><p class="ql-block">这也为后文写居民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做了铺垫。</p><p class="ql-block">(7)写药店的事,是一闲笔,却缓冲了小说的气氛,也是此地风土人情的一个小小缩影。小说写至此处如涓涓细流般动人,一气呵成,于平淡中体现出暗流涌动的韵味。</p><p class="ql-block">(8)画着牙齿的怪异招牌在外面的世界很常见,可在这个闭塞的地方,却叫人反感。小镇的落后和腐朽,是某些黑暗和非人道事件的根源。</p><p class="ql-block">(9)呼兰其实就是烟囱的意思,此处也是暗合标题,作者拿捏得当,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10)火磨说白了就是蒸汽机,这种机器本来应该为小镇带来发展和新时代的福音。可愚蒙的人们对火磨却出奇地恐惧,居民们对新事物的极端态度也是小镇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可见呼兰河的那些悲剧,多半也是迷</p><p class="ql-block">信和猜忌的后果。人性的许多阴暗面在居民对于火磨的奇怪说法中暴露无疑。</p><p class="ql-block">(11)龙王庙和农业学校的戏份很多,写到这里,故事才真正开始,舞台的大幕才刚刚拉开。</p><p class="ql-block">(12)学生乱学,老师乱教,这就是荒诞的"高等小学"。学生年龄离谱,老师的课程离谱。小镇的教育情况如此不靠谱,也无怪乎居民的素质低下,而且迷信封建。</p> <p class="ql-block">(13)泥坑是小说中重要的隐喻式象征,也是许多故事的发生地点。</p><p class="ql-block">(14)泥坑已经成了巨大的隐患了。</p><p class="ql-block">常常阻碍小城的交通,更使过往行人遇到危险,路人面对这种情况,却像事不关己一样,而且还出言嘲笑。那些所谓的绅士,在其清洁的外表下却隐藏着自私冷漠的心。作者写这些人的喝倒彩行为,正是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绝望和不满。这有点像鲁迅小说中描写中国国民的形象,不光对人冷漠,对马它们也是一样怀着残忍的心态,这正是旧社会的可悲。</p><p class="ql-block">(15)这种观看主义最为可耻,直至今日仍然有人如此。围观群众不帮忙也就罢了,还要喝倒彩,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行为是一个社会极度落后的表现,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想揭露的问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