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许氏先祖许旺率四子由河南洛阳长山举家跋涉至平度胶莱河东岸创建招凤庄,开启了许氏在胶东大地的家族衍承。此后数十年,胶莱河水逐年漫溢,将招凤庄周边冲刷成四块肥沃泊地,先祖许旺顺应天意,依四处泊地为四子分立了四个村庄,我的曾祖父许明来就在许旺次子分立的马台村生活了30多年后,最终还是因胶莱河连年水患及兵荒马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胶东最西端这个被胶莱河水养育的村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的120余年间,我们这支许氏支脉便离开胶莱河一路向东,辗转漂泊于胶东的山水之间,最终定居于胶东东端群山环绕的桃村石剑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客已为归客,他乡已认故乡。如今,许家叔辈弟兄三个中,我们家与三叔家已与时俱进地将户口籍贯填写为“栖霞市桃村镇石剑铺村”,而二叔家则因与我爷爷于1962年回过一次故乡马台而怀念故土,户口籍贯一直未改,至今填写的仍然是“平度市明村镇马台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山流水,山高水长。一个半世纪的时光,我们这支许氏支脉的血脉与命运,已深深地与胶莱河水与石剑山神紧紧在相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胶莱运河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择水而居。先祖许旺选择胶莱河畔作为许氏家族的胶东发详地,应是相信水草丰美的地方,必为风水福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父亲讲,曾祖父迁居前在故乡马台住的是三进的房子,俨然是个小康富足之家。为此,故乡马台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诗意盎然的:村边是浩荡的胶莱河水,河上飞架平度古八景之六百年古花石桥,过桥即是胶西高密,不远更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虽然我不曾生活在马台,但其精神谱系与家族衍承却与我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春节大年初三,愿望终于梦圆--我和父亲及两个叔弟一行四人,决定一起回故乡马台认祖归宗,这也是为了了却父亲多年的心愿。自清末民初,我老爷爷许明来举家离开马台,距今正好有120年了。从栖霞到平度马台,沈海高速转荣潍高速,全程154公里才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回想当年曾祖父举家走走停停一路漂泊至栖霞桃村,天涯羁旅,萍踪雁迹,想来心生颇多无奈与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归故里的心情是复杂而激动的。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至今仍然宽阔的胶莱河,马台村就在河东岸不到一百米,如果按照“胶东”一词的常规定义(胶莱河以东为胶东),故乡就是胶东的最西端了。路上查了关于“胶东”的史料:胶东史称胶莱谷地,包括烟威胶东丘陵和青潍胶莱河平原两大地形版块;《史记》载,胶东源于秦推行郡县制,置胶东郡,治所为墨城(即今平度市),民国政府设胶东道,辖治平度等26县。如此看来,平度属于胶东治下核心区,而流淌于这片丘陵与平原间的胶莱河,则自然成为划分胶东半岛与胶西平原的重要分界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胶莱河,是故乡马台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胶莱河并非天然河流,而是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海洋运河,因其纵贯连接山东南北的胶州湾与莱州湾而得名。这条始自元代忽必烈提议、莱州人姚演主持历经三年开凿而成的运河,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胶莱河古称“运粮河”,因江南粮米需由海运北上到胶州湾运往京师,开凿胶莱运河的主要原因是“时海运行漕,为避成三角之险”,意思是:若不修胶莱运河,北上的运粮船则需绕行整个山东半岛路经成山头才能到达莱州湾,绕圈距离达600公里,因海上洋流风向多变,致绕行风险与成本均倍增。可惜,开凿胶莱运河因急于求成,河窄水浅,行船均极为困难。明嘉靖又在运河周边开挖新河,建9座水闸调高水位。即便如此,仍需将官粮从胶州湾的大船转运至小船行过胶莱河后再复装入莱州湾的大船方能北上,人力成本大增,加之又因明清两代实行“海禁”,最终导致胶莱运河逐渐荒废。因此,许氏先祖许旺于明代到此定居时,胶莱运河基本已成为一条废弃的运河,但却可悲地成为平度最大的河流,平度周边十余条大河均要汇入此河后,再一并流入莱州湾,于是常年水患横行。而马台正位于胶莱河畔,一遇洪水,漫灌百里,庄稼颗粒无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快打听到了爷爷和二叔1962年回乡叙旧的叔叔许桂玉,他是曾祖父兄弟三个长兄的后代。40多年过去了,他已是93岁的耄耋老人了,然而精神矍铄,老伴去世后住儿子许增明家。正值正月,一进门就见墙上挂着巨型的“祝子”,上面是密匝匝的许家先祖名字,占满了整个厅堂的北墙。叔叔许桂玉说,这是马台许家最大最全的一幅“祝子”,也是许家的“老营”,大年初一几乎全村的人都来这里上香跪拜。我们跪拜上香后,在上面找到了我们这一支脉的曾祖父三弟兄的名字,曾祖父排名老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题自然集中到120年前曾祖父三弟兄艰难的人生抉择上。叔叔许桂玉回忆道:那一年,胶莱河水连年泛滥,高粱连续绝产,大水漫至全村七成以上的土坯房墙倒屋塌,到处大水茫茫,马台这个村子的村神,似乎明显不想收留这么多的人,马台村五成以上的人家都决定背井离乡。虽然许家在马台小有名气,住三进房子,日子小康,奈何连年欠收已尽粮绝,曾祖父三兄弟最终决定,老大一家留守马台,老二追随全村大部分人家闯了关东,而曾祖父一家则决定去“东山里”,即向东到胶东山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听父亲说,曾祖父许明来常用浓重平度腔说:“平度州,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一收吃十秋。”也常听曾祖母范伟香念叨一句顺口溜:“皇家往西跑了,皇粮不用交了”。民为食为天,这些百姓俚语,既从侧面反映了马台人对粮食的渴望与对苛税的憎恶,又能直接反映胶莱河不仅带来盛年丰收的喜悦,也带来水患肆虐颗粒无收的哀愁。马台居胶莱河周边河套平原,夏季涝雨河水漫溢,适合生产的农作物唯有耐涝且高杆的高粱,曾祖父常说马台人是世世代代“头顶着高粱花子”长大的,且村里盖房屋顶房檩必须用高粱杆,偶遇高粱丰年家家还有酿高粱酒的传统。因由红高粱及高梁酒,叔兄许增明还提及了离马台不远的莫言老家高密平安庄及《红高粱》剧组在马台周边取外景拍摄地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饭后,叔兄许增明带我们去村边游览胶莱运河与古花石桥。胶莱运河也是平度与高密的界河,过了花石桥就是平度地界,也就是所谓的“胶西”了。六百年过去了,这座古桥至今仍是连接高密与平度的重要交通枢纽。叔兄带我们看桥头立有的省级文物保护的石碑及远古分立的康熙年间、道光年间及民国27年三块修桥碑,碑文书法厚重飘逸,碑刻人名皆是捐修花石桥古人。叔兄于碑上找到曾祖名字说,曾祖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属于马台上等人家,拥有几十亩良田,兼种高粱棉花,参股村内织布作坊,临河还有大片葡萄园,在村里已属士绅,参与村政治理,组织花石桥及桥边寺庙善款捐修……应该说,若无水患及兵荒,这里北凭大泽,南拥沃野,西据胶莱,东依沽河,属登莱门户,南北通衢,确实算为一方风水宝地。然而凡事过犹不及,月盈则亏,水大则渊,大好河山尚需人时地利,方可人和呵!叔兄是教师出身,说起话来,委实饱有所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沿着胶莱运河故道走了一路,眼前的古河道、堤坝、码头、船闸、古桥等附属建筑虽已残破不堪,但无不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见证着胶莱运河沧海桑田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叔兄说,马台村亦属平度与高密、胶州的三县交界地带,即所谓的“三不管”。清未民初,这里有方圆几百里的青纱帐。所谓青纱帐,是由大量自然荒长的树林、芦苇、高草复杂构成的蛮荒地带,历来匪患横行,故而这里的民风是非常彪悍的,这也反衬出胶莱河人有着旺盛的生存与抗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游击区,国民党、八路军、鬼子伪军、土匪混战,作为平民,哪支队伍来了村里都要招待吃喝;马台村曾是共产党前线伤病员休养的大后方,后来国民党还乡团为此还回马台枪杀了十几个所谓“通共匪”的乡亲。叔兄又提及了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所谓东北乡,其实是高密东北方向三县交界的低洼洪泛区,当地百姓别名“黑天愁”,意思是一到天黑,土匪就来了。那里清代归平度州管理,后来民国时划得细了,村名便叫“三份子”,意思是:村子一份归平度管,一份归胶县管,一份归高密管。还记得电影《红高粱》那首《酒神曲》吗?“红红的高粱酒呵……喝了咱的酒呵,一人敢走青杀口……”所谓青杀口,即指离马台不远的孙家口,那里抗日战争曾发生著名的“孙家口惨案”,也是莫言《红高梁》一书的重要素材,中日双方战死了几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如,过去花石桥这里也不太平,咱们花石桥东的胶东马台经济发展确实比桥西胶西高密张肖寨、六甲寨、八家寨等村子要更快一些,经济落差加上古时矛盾,桥东和桥西的两县百姓互相看着不顺眼,不仅毫无联姻通婚,还经常默契的以花石桥为界进行武斗,以胶莱河及花石桥为界互相暴露生殖器辱骂对方、互扔石块、拿着铁锨木棍于桥上械斗,严重时导致伤残及大量落水……有时甚至趁年关组织几百人的大型队伍突袭对方的村子,哄抢过节做好的饽饽及包子。矛盾最激化时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极有必要时要有通关文牒,需经对方村内族长同意允许后方可放行通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滔滔的胶莱河水,也在流淌着胶莱河故人们曾经的奋争与执着,从胶莱河周边残存的文化残迹里,我能真切感受到故乡马台许家先祖们心底那种不屈与不甘的心气,这种力量穿越百年却奇幻而贴底地冲击着我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无论是“闯关东”还是“东山里”,都是绝路逢生,但这条生路并不是所有人的生路:自马台闯关东均要去往莱州太平湾乘小船偷渡辽东,据说一半的乡亲葬身大海,二曾祖父侥幸过海定居大连。而曾祖父去往“东山里”的这支,则一路有土匪乡霸滋扰及当年瘟疫横行,四分之一死于荒野路边……“我至今不喜欢听平度地方戏茂腔,因为那种声嘶力竭的苦难让我总是能回忆起小时的那些苦难,心里极度难受……”叔兄望着胶莱河水自言自语地说,我们一同陷入了沉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定胜天,战天斗地,其实很难。人要安居乐业,就应敬畏自然,确切划定好自己与大自然的共处界限。关于天灾人祸,可以曲解为一种宿命或业力,亦可以理解为一种秩序或框架,更可以宽解为一种随缘的生命态度或美德。如同这方胶莱河水,同时孕育了高粱与水患,不能达成人类眼中的上善若水,但人类反思阐释为柔中带刚,适变从宜,一切从长计议,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言曾针对胶莱河的高粱特产,提炼了十六个字的红高粱精神:“正直向上,坚韧顽强,宽厚淳朴,奋斗争光”。我常慢慢思忖品味,字字均可复原为胶莱河人的生存信念与生命态度,每个字亦可适用于许家人的心底隐秘基因里:一种韧劲与闯劲共同流淌于血脉中,为了家族的兴盛与荣光,内心永远埋藏着一团信念之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剑山神崇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泽乡马台,故乡似成异乡。曾祖父许明来一家一路挑担东行,慢慢找寻下一个栖身立命之所。一边做工,一边谋生,跋山涉水,走走停停,徒步二百余公里,整整走了一个秋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是牙山脚下唐家泊田里村这片泊地吸引了曾祖父,这里虽然山峦众多,但却奇迹般地有一方平泊之地。清末民初,这里依牙山柞树养起柞蚕,并相继开起大片缫丝坊,出产的丝绸名谓“唐绸”,颇具国际盛名,悉数出口东南亚。曾祖父一家因有平度种棉织布经验,便在村里缫丝作坊作工,渐渐在村内租房安顿下来。曾祖父许明来是个沉默寡言、做事牢靠且颇具经营头脑的人,很快被桃村最大的孙氏缫丝坊掌柜相中,招聘到桃村工坊作了二掌柜,随着该作坊的发展壮大,曾祖父便商议掌柜能否定居到桃村,可因桃村全为孙姓不准杂姓落户,无奈只能到离桃村五里路外的新村石剑铺落户。这个村子只有孙、刘、王、郑四姓杂居,仅有二十几户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爷爷讲,石剑铺那时还只是个聚居新村,村名的由来是这样的:清末刘姓首先来到这片地界,见此处河床蜿蜒,土质丰沃,便决定在此落户,以利农田取水灌溉。然而当村人相继置房造屋,垦出良田后,却巧逢那年的涝雨季来临,整个村子顿成一片泽国,众人方才醒悟——这里不过是一片旱季枯竭的老河套,辛苦开耕的田稼,被河水冲走大半,村人们叫苦不迭。可就在当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晚全村的驴、骡、马、牛等家畜全部一起神秘地不见了,直到鸡叫头遍,家家的牲畜才都同时大汗淋漓地回来了。村人奇怪的同时,却惊奇地发现村东南坡突兀竖起一根石条,顶端尖削如剑,石剑通体玄黑,闪着凛光,似由天地精气幻化而成。剑状的石身,想是冲破天际之时,为气层自然磨砺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年,河水神奇改道于村后流去,而村前淤积出的大片良田,自此物产丰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剑石究竟是全村牲口从何处搬来的?到现在也是个未知数。因为村周边方圆百里都没有石剑这种质地的黑青石。但自他插到这片土地,全村再无涝灾,村民安居乐业。为此,石剑自然地被村里人奉为山神。村名,也命名为石剑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为了更好崇奉石剑山神,村里人决定为他建一座山神庙。村人们聚在一起合议了几天几夜,最终商定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圣事:把村东的一座石青山齐根整个开掘下来,雇佣周围几个村子的石匠,最终把这座石青山整个变成一方足以遮盖村神的石质庙顶盖。石匠们日夜赶工,精雕细琢,蟠螭云纹遍布石盖,极尽奢华之能事。半年后,石剑山神庙最终落成。自此,石剑山神被包藏在这座规模宏大、精美考究的石盖庙宇中,安享四季不断的香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栖霞地界自古多庙,几乎村村皆有三庙(关帝庙、龙王庙、土地庙),别村求财、求雨、求粮要分别去三个庙,而石剑铺全村只有这么一座石剑山神庙,供奉的只是一根天然剑状的石条,万事只求石剑山神,想想,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恐也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每当大年初一拜完年之后,我们许家便和全村人一起,不约而同地一起去石剑山神庙祭奠石剑山神,向它祈祷一年的福祉、平安--石剑山神,将全村人紧紧黏结在一起,成为村人一起真切体验乡情亲情及世事沉浮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在桃村孙氏缫丝坊当二掌柜后慢慢有了积蓄,便陆续在石剑铺买了八间房子、一个厢房,并先后在村边西耩,南泊、东泊、北河买下了17亩地及一头驴,并与村人合股开了一个缫丝坊自任掌柜,终于在石剑铺村落了脚,正式成为了石剑铺的第五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胶东半岛人有个对于西部平原人的偏见,认为西部的移民经济落后,多为逃荒讨饭而来,尤其是村里一棵古核桃树底下的老刘家,属于最早的“占山户”,繁生得人口众多,常对外住户多有歧视,为此,许家人最早常被村里人称为“西部莱子”或“西莱子”。其实有些事实确实是难以改变的,如,正月初一挨家拜年,老刘家、老孙家人口众多,排得长队就有二百多米,而我们只有五六个人,看似有自卑感,其实反而成为我们心理上的自我反观: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来自平度马台的外乡许家人,必须拿出本乡人双倍的努力与信念,去不断改变、优化与平替这种表相上的所谓“缺欠”。因此,掌管缫丝作坊的曾祖父在村里永远都是不卑不亢、自带威仪的,他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然而却永远低调和善,从不怠慢村里任何人,或许他时刻提醒自己是这支许氏支脉的当家人,掌舵着这支家族走向与命运;曾祖奶奶范伟香信奉佛教,终生吃斋念佛,乐善好施,行善结缘,谁家有难事,她总是乐于相助,具有全村少有的好人缘;而许家的后代们内心也都有一种兴家立业的信仰自觉:爷爷1941年入党,1945年抗战时期被推选为村长,后因政绩突出,解放军突破长江后被上级拟选为南下干部;叔叔上了私塾识书断字,性格沉稳,深谋远虑,也多次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父亲高中毕业回乡不久,因在县里组织的多次农技比武中脱颖而出,而被县委组织部列入重点考察对象,很快成为村里百姓眼中的“公家人”,从此开始了漫漫仕途生涯……写这些并不是在炫耀家族荣光,而是意图说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家族基因与灵魂深处的隐秘默契,无言而坚毅,行稳方致远,这也是许家先祖赋予每个家人的持重隐忍家族特质。现在想来,所谓命运,也其实都是自己闯出来的,每个为了家族命运而坚持的人,都是生命之路上的勇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父亲说过,曾祖父得知他有了这个孙子之后,特意酝酿好久为他起了个一听就是家族振兴的名字,同时慢慢显老,还按照平度马台的规矩,悄悄留起了“髯口”--他终于可以安然当个长者,随意找个地方稳当坐下了,这也应该是他内心最大的欣慰,许家终于在胶东另一方热土上真正落下了传宗的根脉,这也是对他离家漂泊的当家人的最大回报与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对石剑山神的崇奉,其实是我们许家人向往美好生活、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显化,许家借此也实现了一种华丽转身,彻底地融入石剑铺这个大家庭,一起为这个村子的未来规划与完善着,曾祖父甚至随着家族地位的及物质条件的优化,渐渐恢复了在平度马台村的社会地位,彻底摆脱了村里人对“西莱子”的歧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石剑山神庙被红卫兵小将们用炸药炸塌,石剑被幌锤砸为两段弃置埋没于萋萋荒草丛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桃村发展规划,石剑山神庙原址被圈进一新建的厂房大院,为了不影响祈愿,村人将其迁至院外,并砌起一座简易小庙,持续奉敬香火。不久,小庙新址又被另一厂房征用,山神庙再次搬迁,此次迁至铁路路基前,已无庙宇庇护,任凭日晒雨淋,但仍香火不断,身上依然层层遍覆红绸彩带。后来村人只能镌刻《石剑故址铭誌》碑权作义宇,碑文如下:“石剑系天地精化而成,镇灾消祸、造福人间。石剑铺村以其取名。1966年因故而毁,并致剑身断裂。2000年8月5日重鋳剑身,建此宇以铭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石剑山神依然静伫于两条铁路之间。前面几米是老旧的蓝烟铁路,身后的村子里则是新建的青荣城际铁路桃村北站。可村人对他的尊崇之心没有泯灭,且其神名扩及周边几个村子,乡人经年不断的祭祀,太多的许愿还愿,他依然时时周身披挂,神威不减,仙风凛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每次回到家乡,只要有时间,就去看看石剑山神。去时常想,石剑之所以被村人如此记挂与虔敬,其实是因其是石剑铺族人共同团结、共克难关的信念综合体,因为她凝结着天地顺势而生、因势利导的造化——圣谕里当然有妙华,但那最应是虔诚的感恩。而人们之所以膜拜崇奉他,其实只是膜拜他们源自心底的希望、信念与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写道:“故乡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是呵,故乡是每个人心底的根气,有了这股根气,才能砥砺前行,持续深耕。而这次我似乎终于通过文字与血脉,完成了一场家族漂泊与闯荡的穿越与反思:我们这支许氏家族,其实只是一个自省自足、坚定执着的家族,也是万千素朴姓氏家族中的一个,我们一直秉承着相互携持、向善向上的共同信念,不断去克服困境、主动融合、团结打拼,也正是有了我们这些普通而平凡的姓氏家族,组成与凝聚成一个坚定而隐忍的华夏种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何处不是家乡,何处不为归程呢?正如陶渊明的《杂诗》所写:“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是平度马台村,还是桃村石剑铺,都是我内心的最安处,他们都是我魂牵梦萦的两个故乡。</p><p class="ql-block">而每个家族能真正流传下去的,正是这种丝脉相连、不绝于缕的家族信仰“意象”一一心中有意,行之以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剑山神,是我的信念此岸;胶莱运河,则是我的信仰彼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