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读书和学习文化的意义

叶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学习文化的意义在哪里?今天雪师给我们上了很重要的一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雪师算过一笔账,我们身边读书的人有多少?我一直没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当老师分析之后再仔细去观察,似乎真的是如此。我们很多人毕业走上岗位后就没有认真静心读过书,有些人虽然喜欢买书,但主要为了摆设,真的应了那句话“不要把书放在书架上吃灰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师是很注重教育方法的,即使谈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他也没有单刀直入,而是运用打比方,从自身的满身毛病说起。说到一个人在一间充满垃圾的黑屋子里,烦恼、业障、疾病等等都在这个屋子里。如果不扫除的话,这个人一辈子都出不去了。这就是柏拉图说的“洞穴”。所有人都生活在“洞穴”里,活在自以为的认知里,看不到洞穴外有什么东西,永远走不出这个黑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偶尔会有觉醒者,自我觉醒的人眼睛亮了,就发现了洞穴外的世界,明白了世界是心的倒影。有些人明白世界是心的倒影,但就是不想动,不愿意清扫垃圾对治自己的毛病。扫帚啊、抹布啊、扫地机等等,想起来时用一下,想不起来或者不想的时候根本不用。有的人今天扫一点,明天又不扫了,有的人老师督促的时候扫一扫,老师不问就不扫了,最后干脆不打扫,一直到老死都走不出去黑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每天打扫一点,每天坚持打扫,见一点打扫一点,永远丧心病狂地盯着自己盯着垃圾。雪师说我就是这样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在打扫,生命不息,打扫不止。因为垃圾会经常出现,老祖宗称之为业障,只要你的生命开启,就会受到各种业障干扰,你的空间会一天天被占满,需要定期清理。定期清理的过程老祖宗称为修心、净障,有些人每天清,有些人就不清了。他虽然拿到了扫帚却不去清理,还会攻击别人不扫垃圾。一定要警惕这样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师接着说,即使会去打扫的人也分门别类。比如有的习惯用扫帚就只用扫帚,那他只能打扫地面垃圾;有的人喜欢用抹布,那只能解决桌面垃圾,不打破那点认知打破那点我执,永远无法进一步清扫垃圾。有的人虽然买了吸尘器却不会用,看到别人用还很奇怪:我的吸尘器为啥不管用?因为垃圾太多了,他拿到吸尘器也用不动,所以必须用扫帚把粗大垃圾先清扫出去,才能用吸尘器来清扫细微垃圾,这需要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那个人不想动,寻找各种理由摆弄身边的垃圾,这个弄成根雕,那个搞成摆件,哎呀不错,自我感觉良好,而且美其名曰寻到这种意义那种意义,最后成了一个行为艺术家,还以为自己呆在垃圾里最好。还有一些人把自己的所有垃圾当做财富,以为拥有了最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单纯睁开眼睛是不够的,单纯用扫帚是不够的,单纯用吸尘器甚至是机器人也是不够的。有些人即使拿到机器人他不会用,那么垃圾还是垃圾,永远少不了。所谓的扫把、抹布、吸尘器,就像我们训练时的站桩、静心、大礼拜、瑜伽等等法门,你不去坚持用起来等于没用,等于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有人一辈子想当一个瞎子也行,因为他看不到,不知道那个概念。所以有些人睁不开眼睛命运没有改变,有些人睁开了眼睛却懒得打扫垃圾,命运也没有改变。有些人把粗粝垃圾打扫出去了,需要用吸尘器,买来的吸尘器也不保养,吸满了灰尘也不及时清理倒掉。有些人即使买了机器人,也不学习按键,放在那里吃灰。人类以后会有很多好工具,你的眼睛亮着却不去打扫,这时候如果还埋怨那注定不会变化。到死也变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了对治自己的问题,只要能够对治自己问题的都是好工具,就看你会不会用,有没有坚持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师这一课真的是当头棒喝,我不断对照雪师说的几个次级,发现基本问题都有,特别惭愧,也引起我的警惕。任何学习都没有第二条路,唯有认真打扫,默默坚持,才能真正把生命里的种种垃圾清扫出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