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小妮 邀请您参加腾讯会议</p><p class="ql-block">会议主题:宋小妮预定的会议</p><p class="ql-block">会议时间:2024/09/11 12:30-14:00 (GMT+08:00) 中国标准时间 - 北京</p><p class="ql-block">重复周期:2024/09/11-2024/10/09 12:30-14:00, 每周 (周三)</p><p class="ql-block">点击链接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p><p class="ql-block">https://meeting.tencent.com/dm/XZZIS3OnS1R7</p><p class="ql-block">#腾讯会议:708-2161-0362</p><p class="ql-block">复制该信息,打开手机腾讯会议即可参与</p> <p class="ql-block">因为阿果,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我报名参加了这本书的线上共读。</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自我介绍环节,领读小妮让我们从这幅图片中,选择3张图。</p> <p class="ql-block">我忘了当初选的哪几张,今天,我选3、4、18。</p><p class="ql-block">我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我的名字叫丁雪梅,属马,今年46岁。我生活在甘肃酒泉。</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女儿,今年21岁,在四川大学读大四,学的是绿色化工与工艺。</p><p class="ql-block">选3是因为,参加这个读书会,因书结缘。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书。选4是因为,要想每一天过得踏实,时间管理很重要,凡事要有计划。选18是觉得运动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有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另外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或者在听的时候,让身体活动起来。</p><p class="ql-block">来到这里,是因为比较关注阿果,被书名所吸引,对线上读书会好奇。</p><p class="ql-block">期待在线上结识新的朋友,对线上读书会有新的探索,对处理好孩子与手机的关系,有新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很特别,收藏了。</p> <p class="ql-block">大家坚持读,遇见真喜悦。</p> <p class="ql-block">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哇,好高级。感谢小妮的用心记录和制作。</p> <p class="ql-block">总有一些人,一起坐着就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当中,有很多金句。</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我们自己也可以说出金句。</p> <p class="ql-block">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他将这些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人在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我们的生存需要充足的食物、适宜的温度,婴儿一出生就知道要找寻食物,睡眠和进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我们习惯规避风险,所以在生活中会对自己的财产做风险评估,会关注相关的医疗制度,也会追求安全健康的饮食,这些都是长久生存的需要,我们整个机体的运作、智能的使用都是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寻求长久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三层是归属的需要,这表现在我们渴望获取他人或者集体的关心,渴望得到情感的安慰,希望能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和被其他成员接纳。归属的需要还受到自身的宗教信仰、经历、教育和自身生理特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获得一定的地位,并且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认同。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外部尊重和内部尊重。外部尊重即外在的地位、身份,获得的成就等,受人尊重的职业也能满足人们获得尊重的需要,例如教师或医生。内部的尊重就是我们的自尊,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对自己的评价等,自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内部的和外部的,自尊作为一种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一种心理水平,时刻影响着我们应对外部环境的方式。</p><p class="ql-block">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表现在人们希望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挖掘自身的潜能,达到自己既定的高目标。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能够认识别人,能够分清现实与想象,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具有超高的自主性、幽默感、创造性,对于事物永远保持好奇,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对社会和集体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反潮流精神。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表达的思想,“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们在某个时间总会回忆过去发现都是时光虚度,记不起曾经做了什么,当我们内心充实,有目标有理想时,我们不会感到彷徨。</p><p class="ql-block">这几种需要呈现出金字塔形式,逐级升高。我们在不同的时期对这几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某个阶段最迫切的需要会占据主导,这个需要成为我们的动力,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当某一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时,我们会向内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但是低层次需要不会因此而消失,就像饥饿不会随着我们被伙伴簇拥而消失一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不针对个别个体,而是普遍性的,着眼于大的群体。心理学领域认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基本可以分为高低两级,我们最基本的就是本能的需要,高级需求都是本能需求的演化,需求是刻在基因内的,按照这样的理解,个体可以被看作是高级的运算程序。</p> <p class="ql-block">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的宗旨是致力于创建平等尊重友爱的亲子关系,课程给父母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亲子冲突的沟通方法第三法。之所以叫第三法,是区别于日常亲子沟通中父母容易使用的两种方法权威法(第一法)和放纵法(第二法)。</p><p class="ql-block">第一法和第二法虽然可以解决当下的冲突,但父母或者孩子终会有一方感到不舒服和妥协,因为这两种解决方法存在赢家和输家。而第三法也称为无输家冲突解决法。父母和孩子通过这样六个步骤,共同寻找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办法,没有人需要妥协,大家都是赢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妮老师帮我在共读中做的一段音频转文字,非常感谢。</p><p class="ql-block">《孩子啊,我们该拿手机怎么办》共读有感</p><p class="ql-block">这个书我觉得特别适合共读,否则的话我很可能读不下去。因为要共读,我就会提前看一遍。所以我觉得现在共读真的是看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要共读,要分享,就让自己去看了一遍。看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内容写得特别好,和自己特别有共鸣,一下就触动到自己了,这时候就很感恩自己,幸亏去看了。如果不是有共读这样一个任务的话,我觉得我摆的好多书,很难把这本书拿起来,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好。我把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一定不要轻易拿起手机,一定要把这个时间自己把控住,否则的话就被别人带走了,自己还觉得特别难受,这是我的感受。</p><p class="ql-block">第一节,温柔而坚定,不是冰冷或微笑着拒绝,而是内外一致的表达。我觉得我自身家庭做的不是很好。家里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一致的,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否则的话,有些家长特别情绪化,在心情好的时候,他对孩子真的是太好了。如果某天他情绪不好,就会揪住孩子的事情不放。这时候,他自己还并不承认是他情绪不好,觉得孩子这个事情做错了。其实孩子还是孩子,不一致的是他自己的情绪。我觉得,内外一致的表达是需要修炼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另外,七岁前的孩子很难有自控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父母温柔而坚定的协助。我个人觉得七岁之前,孩子一定要在自己的身边。在七岁之前,我们让孩子养成了非常好的一些习惯。这些习惯,他一定是跟着爸爸妈妈,一定是模仿爸爸妈妈,或者是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潜移默化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将会有利于他的终身。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在我身边,现在依然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在南方打拼,孩子就会送到老家。这一代父母也都是都上过大学,读过研究生。在他们成为父母之后,依然会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这边来。然后孩子跟父母的联系方式是通过视频,我觉得这一点是挺可怕的。然后当孩子在上幼儿园或者是上小学的时候,他们会把孩子再接过去接受当地南方城市一些比较优等的教育,我个人觉得这就错过孩子跟父母感情链接的最佳时期。但是,以我现在的能力,当我在朋友面前说这些观点的时候,我觉得他并不认同,他并不觉得孩子不在父母跟前,就会能影响到和父母的关系。他也不认为孩子现在爷爷奶奶带着会有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些特别根深蒂固的观念。
</p><p class="ql-block">生命不息,沟通不止,第三法。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一直在脑中有一个疑问,什么是第三法,读到最后,作者介绍了第三法。我就想起我孩子,她是03年出生,在六年级开始接触到智能手机,初一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了一部手机,我记得我当时给她写了一封信,还让她签了字,内容大概就是关于手机怎么正确使用,把它当做一个工具,而不是玩具。但是我觉得作者写到的第三法让我特别佩服,什么事情咱们都拿到桌面上来一是一,二是二。你的需求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头脑风暴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写出来,明明白白,我自己就是那种,我感觉有点模糊,不能把这些事情都写的清清楚楚的,然后一条一条的理出来。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它总是会有解决的办法。而当我们共同提出一个方案,孩子接纳之后,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真的希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能够看到,特别好。</p><p class="ql-block">有热爱,不沉迷。我现在也是比较有深切的体会,我记得我也说过,我曾经试图去卸掉抖音,或者不看朋友圈,但后来我发现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有所热爱,我现在觉得去做一些我喜欢的事情。我特别喜欢的状态,手机放在那,一直没有响,也没有一条信息,这太好了,就让它放着去。我就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就好。我会把我用的手机就是放在离我远一点的地方,然后用我的另外一部手机来去听书,去做自己,比如说哪怕就是洗衣服做饭,我会觉得这很享受。反而老是把手机抱在手里,我倒是会焦虑。我觉得,像刚才瑶瑶分享到孩子画画。一个孩子,一个人,他但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的不会沉溺于手机,之所以能让手机不放,是因为没有更吸引他的事情。没有一个什么事情能够把他的注意力转移,这是一种很可怜的生活状态。我现在我不会跟我上大四的女儿说你再不要看手机了,我觉得这真的是废话。如果我的孩子去做手工,或者去学钢琴,她还办了一张舞蹈室的卡,我觉得就挺好。去游泳的话,那多好,因为你可以不看手机,然后你要去舞蹈室,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也是不看手机,我觉得能够沉浸其中,当上了一个半小时的课,回来发现,并没有人找你。这一个半小时没看手机,天不会塌下来的,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之后会发现,自己真的太自以为是了,就好像手机有多重要似的。现在真的就会觉得它只是一个工具,我觉得沉迷不沉迷关键在于是你是否有所热爱。那些孩子沉迷于手机的家长们,之所以焦虑,是他觉得孩子应该放下手机。不妨试试能不能用另外一件事情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自然就不去看手机了。没有事情吸引住,那手机多好,抖音上刷不完的视频,孩子没有我们这样的认知。我其实挺感恩我的孩子去玩游戏。我是一个从来都不动游戏的人,她玩游戏的时候我会觉得,天,你会玩游戏,我就是那种心态。</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真的是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我的孩子小时候一见到蹦蹦床就要玩,我有时候会舍不得。现在我觉得,只要她想去玩,就玩好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你再给买票也不玩了。我的孩子现在不在我的身边,我管不了她是否会沉溺于手机,但是我更关心的是她是否有所热爱。因为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老把它挂在嘴上的话,岂不是太看重它了,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是否有所热爱,有的孩子会用手机搞出好多新花样,来做一些创作什么的,也挺好。</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10月16日,周三,中午12点30分至14点,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共读这本书。读的内容是第四章,应对原则:我们要彼此看见。</p><p class="ql-block">原则一:放下成见,看见需求</p><p class="ql-block">原则二:撕下标签,用心倾听</p><p class="ql-block">原则三:正面表达,不对立伤害</p><p class="ql-block">原则四:看见彼此,达成双赢</p><p class="ql-block">原则五:做顾问型父母</p><p class="ql-block">我读了二遍,对这些原则深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灵性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形如虫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有机会飞翔。但愿我们彼此成全,成为孩子飞翔的助力,而不是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