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宁波中学(大皿时期)的老校友们

ai一介

<p class="ql-block">胡华钦老校友。1924年生,属鼠。1945年从宁波中学(大皿时期)考上浙大中文系。晚年有三大爱好:写作、拍照和k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忆母校宁波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1942秋至1943夏, 高一在壶镇私立安定中学度过。从高二起转学到省立宁波中学,直到高三毕业。何以转学呢?一是私立比公立学校费用贵一倍多,二是省校教学水平高,我认为这条路走对了。光阴如闪电,离别母校已76年,现在回忆起来,有几件事,晃然还在眼前,让我慢慢说来。</p><p class="ql-block"> (一)校址大皿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小山镇。</p><p class="ql-block"> 大皿是浙东深山里的一颗小明珠。群山环绕,绿水蜿蜒,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属磐安县,又名双峰。四围都是山脉,是流向缙云壶镇方面去的好溪的发源地。当时大皿有居民两千多人。有祠堂、庙宇等十多座,村头有文昌阁,村尾有胡公庙¹,村中贯穿着一条近一公里长的小河,把大皿分成两半。七、八条大小不一,式样不同的小桥,紧密地把两边连接起来。小河是大皿的血脉,成排的小桥是大皿的骨骼,使整个大皿活起来、闹起来了。七八座小桥横列,山光水色掩映,景物风格别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是大皿独具的风光景色,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宁波沦陷,宁波中学三迁到东阳玠溪。四迁到磐安大皿,这里环境清幽,敌寇鞭长莫及,是静心学习的好地方。省立宁波中学是所大学校,根据1945上半年同学录资料,计有教职员工55人,学生20个班级727人,全校共782人。一下子使大皿这个小山镇增添了七、八百人,小山镇拥挤了,活跃了,充满生机活力了。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繁荣兴旺,农产品有销路了,价格也提高了。这么多人要吃饭,这么多师生要住宿,这么多学生要有教室上课,大皿这个小山镇基本上容纳下来了。说明大皿的古建筑,特别是大祠堂,真有潜力,为抗战中的学子们奉献了力量。 </p><p class="ql-block">宁中民国初年建校,有悠久校史,图书教具极为丰富。四迁到大皿时,用整整一个祠堂作图书馆,摆放各类图书和各种教具。这些宝贝几经翻山越岭,人挑骡拉,来之不易。我是图书馆的常客,在那里我挖掘到不少珍宝,在我的作文中有所体现。</p><p class="ql-block"> (二)回忆办校能手赵仲苏校长</p><p class="ql-block">赵校长是东阳巍山人,年近50岁,仍精力充沛、办事果断、高风亮节,使人敬仰。1943年11月间,我们高二两个班建议行军到方岩。赵校长立即召开有朱教官、吴教务主任²以及高秋二、高春二全体学生参加的座谈会。赵校长首先认为提出建议是合情合理的,不可厚非。但他从三方面阐明不同意去。一是功课方面。敌寇流窜,四次迁校,春二功课缺了四个月,秋二缺了两个半月,现校址稳定,应抓紧补回去。如去方岩行军,至少一周,将缺本学期功课的廿分之一。好象一个欠债的人,前债未清又加后债,吃苦的还是自己。我意是不要长行军,而用短行军,利用周日一天代之。二是经济方面。出外一星期,每天生活费至少20元,一人100元,80个学生就需一万多元。三是时局方面。方岩是省政府所在地,形势严峻随时都有发生战事的可能,须考虑安全问题。赵校长的分析,感动了学生。(学生)自动打消了去方岩的念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校长是足智多谋的,能谆谆善诱学生,做到使学生心服口服。</p><p class="ql-block"> 但万万没有想到,竟有蛮不讲理的学生殴打校长的事发生。先是有个学生和裁缝师傅争吵,朱教官批评了他。高春三有些学生不服,晚饭时他们闹着争吃私菜,秩序混乱。朱教官止之不听, 就没收其私菜。学生向赵校长反映,校长为维护师长权威,批评了他们,使有些学生不满。第二天校长检查高春三宿舍,内务不符要求,还在某同学席下发现多枚已燃火柴杆子,校长叫该铺同学到床边询问,该同学态度傲慢,随便乱站。校长以脚轻踢其脚,表示应立正站好。他就猛给校长一巴掌,并连续殴打。(校长)脸上眼角被打出血。该学生事发后匆忙溜走。校领导召开紧急会议,认为高春三必有不良分子,决定在全班进行自动心理测验,结果有八人提出自动退学。对该殴打校长的暴力分子,提出三条处理意见:一通辑,二开除学籍,三电请教育部门,国内学校不得招收该生。学校采取果断措施,清除了少数不良分子,惩罚了暴力分子,妥善平息了这场风波。赵校长的威望进一步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三)回忆我最敬爱的国文教员吕漠野先生</p><p class="ql-block"> 在母校宁高的两年中,最使我敬佩的是语文老师吕漠野先生。他是浙江嵊县人,三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的时光。由于他本身学识渊博,思想敏锐,创作丰盛,被誉为浙东四才子之一。他教语文别具一格,分析课文,传授语文知识,均能重点突出、画龙点睛地点化我们,使我受益非浅。他最善于指导作文,命题作文时,他点明题旨题意,从哪些方面思考写作;自选作文时,启发学生要抓住时代特点,实事求是地写作。他批改作文很及时很认真,评语既肯定优点,也指出缺陷。在他指导下,我对作文大感兴趣,每次作文都能广找资料绞尽脑汁,围绕主题,组织编写。竟然写出了多篇被评为甲等的文章。其中有一篇1944年11月间,为响应祖国号召十万知识青年从军抗日而写的征文,自拟标题为《从军是青年成大功立大业的第一步》,此文经吕先生修改润色后,推荐参加校内征文比赛。该文被评为甲等,评语是“材料丰富,层次妥适。”结果荣获全校征文比赛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吕漠野先生还爱好音乐,在他的住处,能经常传出悠扬悦耳的小提琴演奏曲,惊破幽静的小山村,焕发出山乡大皿的青春和活力,令人陶醉! 解放后,我闯荡天南地北,没有再见过他。据说他已离开宁中,调到省城,升任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了。祝贺他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 </p><p class="ql-block">(此回忆文章,胡华钦作于2021年8月16日于永康市。这一天大皿有曹慧敏、羊旭华、卢震、黄群等四位客人,为筹办大皿宁波中学纪念馆,亲临我家看望采访我,我以此文奉献给他们。并捐赠一些学生时代写的作文、日记给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楼思仁老校友,赵仲苏校长平反的功臣。二进宁中,大仁大义,对赵校长、对宁中和大皿充满感情。</p> <p class="ql-block">楼思仁简介(本人写) </p><p class="ql-block">楼思仁 </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出生于东阳县楼西宅村,属兔,现年95岁,现居台湾。 </p><p class="ql-block">1940 年夏,楼思仁参加省立中学联考,考场在嵊县太平镇。全村有十余人去应考,只有楼思仁一人以第一志愿考上省立宁波中学秋季班,恰好与赵校长女儿赵慧媛同班。初一校址在嵊县石砩郭家祠堂。初二上学期,教室在太平镇坎流。初二下学期时(1941年)常有日本飞机来轰炸或机枪扫射。赵仲苏校长为了学校师生继续学业,费尽心机,找到了位于东阳山区的"玠溪"村,一个月后又开学了。初三那一年,教室不够,春秋季班合堂上课。初中三年虽处危机境地,全校师生员工毫发无损。 </p><p class="ql-block">1943 年暑假,学校再度迁到崇山峻岭中的磐安县大皿村。43年六月底,学校到东阳县招生,楼思仁报考高中,其弟楼思杰报考六年制,都录取了。楼思仁还记得当时国文作文题目是《多难兴邦》。 </p><p class="ql-block">1947 年,楼思仁承一位亲戚援引至联合勤务总司令部,郭总司令派遣楼思仁从南京到江西南昌,正式担任军职。 1950年,楼思仁由海南岛撤退去台,在军中任职近廿年。1966年,楼思仁离开军职时,最后职位是国防部军事工程局美援科科长。1966年5月军职外调,担任文职。楼思仁担任总领队,率团去加拿大受训,楼思仁选择了进修工厂管理及成本会计。 </p><p class="ql-block">1970 年代,宁中校友在台成立宁中校友会 ,约十余人,大家推选楼思仁担任会长。1988 海峡岸开放,楼思仁与赵慧媛(小名毛毛)取得联系,並联络了在台、美、加拿大等地校友,和柴毓珩用心推敲,用毛笔字正楷一笔一笔写好陈情书,设法为赵校长平反。 </p><p class="ql-block">1991 年 10 月楼思仁文职退休后转任台北世贸中心联谊社担任执行长。1995年4月,楼思仁代表台湾出席北京主办的全球国际世贸中心年会。 </p><p class="ql-block">楼思仁担任军职近廿年,文职25年,文职退休时是中央信托局会计处处长。至今,唯一尚未退休的职位,是中原大学董事会的董事兼预算财务委员会召集人。因无年龄限制,自1981年迄今已40年。 </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楼思仁还乡扫墓,特去磐安买中药材途经大皿,看到皿溪依然旧貌外,76年前求学时的校舍都已全部改观了。</p> <p class="ql-block">关于柯礼丹情况简介</p><p class="ql-block"> 原水利部离休干部柯礼丹已于2018年1月20日辞世,享年89岁。</p><p class="ql-block">近日回京,收到贵校来信,很高兴。 </p><p class="ql-block">我年事已高,多病,行不便,所以柯礼丹情况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1.①五十年代初期几年他参加东北中国第一座大伙房水库建设 。②六十年代在河北省岗南水库、岳城水库等工程施工。 6 3年河北大水是防沾洪水的主要参谋。③七十年代回到水利部,分管工程管理、防洪,参加三峡,南水北调工程论证、规划工作,编写工程总结, 水利期刊文章、书刊等。</p><p class="ql-block">2 起草、主持制定“中国水法”和“中国防洪法”,已在全国执行(实行)。</p><p class="ql-block">3请在网上名人录中下择,有关柯礼丹的情况可以参考一下。</p><p class="ql-block">以上情况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此</p><p class="ql-block">礼</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30日 </p><p class="ql-block">柯礼丹的夫人 </p><p class="ql-block">陈继芬敬上</p> <p class="ql-block">省立宁中纪念馆: </p><p class="ql-block"> 抗日时期,大皿竟能接纳省立宁中在本村顺利办学三年真是不可想象,难以置信的一大奇迹,意义非凡,确实值得纪念。 </p><p class="ql-block"> 只是宁中迁回宁波已76年,在大皿学习过的学生比较难以寻找,且均已年过九十,健在的可能已不多。我是在大皿学习过的宁中学子之一,现年95岁,身体尚好。为纪念馆提供在大皿时,宁中我能回忆得起来的一些往事,义不容辞。 </p><p class="ql-block"> 一.我的简历 </p><p class="ql-block">我是1928年2月3日(农历一月十二月)出生于东阳县南马镇后北村。简历如下: </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任东阳县郭宅乡乡长后,历任东阳县总工会宣传部长,金华地区直属浙江砩矿(县级)工会主席,金华地委工交部秘书科副科长,金华地区工交办公室生产科长,市区三电办主任,金华市煤炭局、能源办公室(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党组成员,市能源办副主任,市经济委员会(后改经信局)副局长级退休。 </p><p class="ql-block">二.公费生考入省立宁中 </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为资助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省立中学设公费生。条件有二:一是考试前要填写好“家境贫寒申请表”,经当地乡政府审核盖章后再报县政府盖章,考试式报名时,递交此表即说明是考公费生的;二是学校录取的一般是两个班,一百名学生中,考试成绩要在前14名(即录取14个公费生)。待遇是:学费、膳食费全免,初中时还发给一套童子军装,入学后,一般学生60分及格,公</p> <p class="ql-block">费生要70分及格。 </p><p class="ql-block">我公费生考入省立联初(抗日时移到景宁去),要走六七天才到校,高中想近一点。当时省立宁中在盘安大皿,离家九十里,一天可以赶到,而且省立宁中名气很好,列全省前茅,就决定考这个学校。 </p><p class="ql-block">当时各省立中学都是由学校自主主持考试、录取,各校考试时间既差(岔)开、又衔接,一个人至少可以考两个学校。我办好“家境贫寒申请表”后,就赶赴盘安大皿报考。学校只招高中和六年制初中各一个班。我有幸被省立宁中高秋一班按公费(生)录取。七个公费生中,除赵知梅外,程晓、吴美金、徐培深、厉子华、卜榥文和我六人都是东阳人。 </p><p class="ql-block">三、宁中的学制 </p><p class="ql-block">省立宁中原来只有高中班,迁入盘安后,可能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六年制。即初中录取后可连续六年读到高中毕业。所以省立宁中在盘安的三年,都是既继续直接招收高中生,又同时招收六年制的初中生,一年招二次。六年制春季都招二个班。我考高中秋一时,盘安最早招的六年制是初秋三。这个班的学生出现在下一年的高秋一班。我提供的同学录可以查证。只是宁中回迁宁波后,因路途较远而转学多,因而插班的亦多(公费生是不能转学的)。 </p><p class="ql-block">四.对越仲苏的评价 </p><p class="ql-block">省立宁中所以能在全省名列前茅,最关键的是有一个治学严谨的校长赵仲苏。他平时生活俭朴,为人尚正派,一心扑在教学上,对师生管教严格、规范,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不管学校内发生什么大小纠纷,他一出现,很快就可以平息。 </p><p class="ql-block">他对学校管理严格,学风好,是闻名全省的。早上听铃声起</p> <p class="ql-block">床、早操。晚上铃响熄灯睡觉。几乎无一人越规。寝室内勤也实行军事化管理,寝具摆放整齐,被子要折成有棱角,同排的被子要形成一条线。 </p><p class="ql-block">一分为二看。他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严格的,也是抓得好的,但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也很严,这就离谱了。可以说他对国民党是忠心耿耿,而对共产党思想有抵触。我在宁中求学期间,正是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解放运动势如破竹,国民党节节败退的关键时期。宁中通过要求每个学生每天交一篇日记,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最典型的是:一次我在日记中写了对国民统治的旧社会不满时,班主任教学老师傅纪元加了“批注”,并汇报到校长赵仲苏那里。结(果),赵在周一全校师生参加的周会上,对我点名狠批了近个把小时,并宣布给我“试读”(再犯错误开除学籍)处分。这样,我确被唬住了。更重要的是,对全校学生起了“杀一儆百”作用。解放前夕,像杭州进步青年于之三被害事件,其他学校都纷纷掀起抗议风潮、罢课游行,而宁中却一直平浪静。赵被国民党政府当局誉为“治校有方”。实际上他是卖力地维护国民党腐朽的反动统治。因此解放后,他即被免职,文革中曾遭批斗,揭发他是国民党员。 </p><p class="ql-block">五、值得永久怀念的大皿 </p><p class="ql-block">我在初中、高中的六年时间里,求学地点有四处:初中的丽水碧湖和景宁,高中的盘安大皿和宁波。在这四地中,对盘安大皿的好感是首屈一指。 </p><p class="ql-block">我感到大皿有四好:空气好,水好,环境好,人缘好。 </p><p class="ql-block">一起床外出就可呼吸到最优的空气,同时面对周围林木苍翠的青山顿时心旷神怡,更难得的是校舍前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水质</p> <p class="ql-block">是一流的。我不仅早上在此洗脸,每周还到小溪上流无人处的一个较大水潭中洗澡一次。这提神醒脑乐适心肺的自然沐浴是大皿独有的。抗日期间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实感幸福。因此,对大皿的回忆深入脑海,永难忘怀,可惜只待了一个学期。 </p><p class="ql-block">宁中迁入大皿,师生的活动给当地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单是供应和维持全校师生的膳食,就给当地增加多大的压力。但我感到大皿人敦厚朴实,对中师生是笑相迎,处处为师生着想,既热情友好,又鼎力相助.真是患难(抗日时)见真情。 </p><p class="ql-block">在大皿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我熟悉的几位居民土制葛衣(?)粉。他们从山上采来葛衣植物的根,洗净、捣烂、水浸在木桶沉淀,晒干而获取葛衣粉。观看地们土法制作葛衣粉的过程是我的一项业余爱好。 </p><p class="ql-block">六赠送的物品 </p><p class="ql-block">为了丰富和充实纪念馆的内容,我愿把我保存的所有宁中物品全部捐给纪念馆,赠送的物品有:省立宁中三年的日记四本,作文三本。(日记作文原来完整无缺,文革中怕被造反派抓辫子遭批斗,撕毁了一部分,二年级的作文本中就有“来校的前夕”和“大皿的回忆”这两篇作文)。三年级的同学录三本,省立宁中毕业证书(复印件)一张。我的简要回忆录“义兴纪事”(内有省立宁中记述)书一本。 </p><p class="ql-block">注:学制问题尚须考证一下。 </p><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高秋一班有56名学员,与上一年的同学录核对后。如果没有初秋三学生直接升入,而是全部考试录取时,这样上面叙述才完全正确真实。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省立宁中校友 </p><p class="ql-block">杜义兴 </p><p class="ql-block"> 2022.9.4</p> <p class="ql-block">双峰乡政府镇长先生 : </p><p class="ql-block">您好。前一段(时间),我在金华报上看到大皿(双峰)有一位先生自办了一个私人图书馆。因此我拟把一些图书送给他。因此我想了解一下,他主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图书,是否“来者不拒”。我拟去大皿一次,把书親自送过去。 </p><p class="ql-block">我拟“重游”一次大皿。194 4 年冬,我由一位亲戚带我们去大皿报考宁波中学。录取后我1945年去大皿上学,念初中一年级。抗战胜利后,宁波中学回迁宁波,以后就去宁波上学了。 </p><p class="ql-block"> 在大皿过了一年的生活,和大皿纯( )[淳朴]的老百姓共同生活了一年。离开大后皿念念不忘大皿的简朴生活,纯净的大皿人民。因此,想以一些图书送给大皿人民。我看报后,忘了那个收集图书的大皿人,麻烦你们将一(这)封信转给他。请他给我来封信,告我他的地址。我在西安工作的大女儿,今年来金华过年。我也想带她们去大皿看看我们当年求学生活的大皿。多年以前,东阳办过一个东阳人同乡会(我老伴是东阳人),我们也去了。在东阳开会后,分配我们去安文一个盘安人办的工厂。后来,我还带了几个学生去该厂为那个工厂做过工厂设计。时间忘了,记忆力不好,都忘了那个年轻人老厂长的名字。可是今年岁大了,想再去大皿访问一次。麻烦你们将一(这)信交自办图书馆的先生。万分成谢! </p><p class="ql-block">此致 敬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浙江金华退休高级工程师 吕龙水(吕龙水) 2021.11.25日.</p> <p class="ql-block">羊旭华、曹慧敏二同志:你们好!来信已悉。因事回信担(耽)搁了一段时间,请见谅。 </p><p class="ql-block">我是当年大皿宁中初春一学生,在大皿宁中学习了一学年(1945.1月~1945.12月)。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2月随校迁返宁波,继续学习至高中毕业。 </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 省立宁波中学于1 94 3 年8月第四次迁移至磐安大皿。大皿地处偏僻山村,远离日寇骚扰,是宁中内迁九年中,最安定的三年。但从办学经费和生活条件来说,大皿宁中是最困难的岁月。在赵仲苏校长的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办学精神;继承严谨校风,严格校纪的办学宗旨。学校历经千辛方苦,克服重重困难,在全校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特别是发挥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的积极作用, 终于在迁移不久的大皿,及时顺利地开展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在三年稳定办学中,各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实,还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德才兼备的青年学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大皿宁中就成为浙江省在 </p><p class="ql-block">敌后办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学名校之一。 </p><p class="ql-block">回忆当年大皿宁中,分设高中(羊祠)、初中(希揖祠&lt;希宠祠&gt;)及六年一贯制(?&lt;希揖祠&gt;)三个学部,春秋季分别招生。学校借用大皿宗祠上课,教室很拥挤,分别用竹篦子隔离,老师讲课声,经常受到干扰。课程除体育,因无场地和器械无法开设外,其他语文、数理化、英语、生物、史地等课,应有尽有。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具有造诣很深和丰富经验的老师很多,其中有些还是国内名师。晚自习每个学生①</p> <p class="ql-block">②在教室内自备桐油灯蕊灯台盏,进行作业和复习功课。晚、早自习共3个小时。学生每天吃住和活动也都局限在宗祠中度过。早晨5:30起床,晚上9:30入寝。睡在宗祠狭小的阁楼上,全是楼板统铺,人挤人,拥挤不堪,卫生条件极差,每天无水洗脚,长期无水洁身,晚上臭虫咬,热天蚊子叮,有的同学因此染上皮肤病——疥疮。吃的是粗米,菜以干菜为主,青菜、豆腐也很少。大皿地处山村,商店小得可怜,还很少。即使袋中有几个零用钱,也买不到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水的供应尤为紧张,还是工友从远处挑来,只保证早晨供应一点洗漱水,连日常开水也无法及时供应,还要从总部厨房去挑来。一个宗祠二百多学生,饭后共挤在一个木桶周围洗碗,水色又混又浊,真是目不忍睹。还记得当时烧饭用的木柴,是从山上老乡处买来,趁星期天雨后山洪水流,分派各年级学生轮流设岗护送,保证水流和木柴通畅,收集后再送到学校。至于交通更不用说了,主要靠两条腿走路。很多同学家离学校较远,寒暑假返家,爬山越岭,需要2-3天。对我们这些刚入学不久的少年来说, 真是尝够了苦头。这些都是当时大皿宁中的校况和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况。虽然当时条件很差,但老师们仍然一心一意、孜孜不倦的&lt;地&gt;从事教学,学生们仍始终精神饱满地努力学习着。总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不容易了,内心充满足感,要求不能太高。事实也证明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能锻炼人,造就人,也就培养了一大皿宁中一代人,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的作风,刻苦、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 </p><p class="ql-block">大皿宁中传授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知识,感恩老师教会② </p><p class="ql-block">③我们成长,感恩学校对我们的培养,感激之情,永存我们心中。 </p><p class="ql-block"> 盘(磐)石之安的大皿,是宁中内迁九年中最安定的三年。大皿宁中从办学的过程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抗战胜利后能及时顺利地迁返宁波,与大皿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更应感恩大皿人民,并向他们致以敬意。这种困难岁月的恩情,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总是忘不了的。 </p><p class="ql-block"> 此致 </p><p class="ql-block">敬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钱汉卿敬上 </p><p class="ql-block">2021.11.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