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我一段“预谋”已久的旅行。<div> 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个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的省份,拥有大量硬核的古建、出圈的壁画。从享誉四海的关云长,到纵横欧亚的明清晋商;从太行山上的抗日烽火,到奔腾黄河的蜿蜒长城……无不一一令人神往。</div> 在去年因晋北下雪临时改行陕西后,山西,这座雄壮秀美、质朴厚重的土地,让我魂萦梦绕了整整一年。终于,在南京站熟悉的壹号站台,慢行的绿皮火车,和自己约会,赴一场准备一年之久的古建盛宴! 抵达太原站已是清晨,软卧一夜没有什么困扰,精神很足。太原站前的广场和迎泽大道正在施工整修,等到旅程结束时,又恢复了曾经的气派。 先将每日行程记录:<div> 第1天:太原火车站取车前往代县(代州古城),游览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雁门关;广武明长城;前往朔州,游览崇福寺。</div><div> 第2天:前往黄河乾坤湾观景点、黄河老牛湾景区;前往应县,游览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净土寺;前往大同,游览北魏明堂。</div><div> 第3天:参观大同博物馆;游览大同古城,文庙、帝君庙、法华寺、九龙壁、华严寺、善化寺。</div><div> 第4天:参观云冈石窟;前往浑源县,游览浑源文庙、浑源署衙、圆觉寺砖塔、永安寺;游览桑干河、大同土林。</div><div> 第5天:游览悬空寺、恒山;前往五台山,游览黛螺顶、金界寺。</div><div> 第6天:五台山大朝台,游览望海寺、灵应寺、澡浴池、演教寺、吉祥寺、狮子窝、普济寺;大文殊寺、殊像寺、塔院寺、五爷庙、普化禅寺。</div><div> 第7天:广化寺、十方堂、罗睺寺、大显通寺、大圆照寺、广宗寺、菩萨顶、观海寺(明月池)、金阁寺、佛光寺、忻州古城(秀容书院)。</div><div> 第8天:洪福寺、南禅寺;前往太原,游览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山西饭店、五一广场。</div><div> 第9天:永祚寺(双塔寺)、山西博物院、文瀛公园、铜锣湾不夜城、关帝庙、唱经楼、钟楼步行街、迎泽公园,由太原火车站回南京。</div> 边靖楼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高的木质鼓楼,也是万里长城沿线最高大的楼室建筑,比山海关城楼要高出整整15米,被定位于“长城第一楼”,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美称。它位于代县县城中央,又名谯楼,俗称鼓楼,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该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雄伟城楼,高26米左右,气势不凡。楼身宽七间,深四间,楼上悬挂着“雁门第一楼”、“威镇三关”的匾额。在楼下的台基中,有南北通向的10米高的石券楼洞,可供通行,砖砌的高大台基上是三层四檐歇山顶楼宇,是山西现存最大的楼阁建筑。 代州古城因雁门关而生,因雁门关而闻名。城外有39堡12联城,城内有关城、瓮城,以及城墙上的12座城楼、角楼,再加上城中的鼓楼、钟楼,由此构筑成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边靖楼作为这个体系的庞大军事指挥部,屯兵千余、将领云集,在楼上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可谓是“万里长城第一楼”! 离边靖楼不远,有一座华北地区最大的文庙——代州文庙。代州文庙唐代创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因战事被烧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知州李元凤倡议捐款重修,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竣工,形成了占地15000余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群。 棂星门前的石狮,是元代雕刻的,一雄一雌在大门两侧,威震八方。 两棵槐树是唐朝时候栽种的,相传折断了槐枝肚子会疼痛难忍。当这里槐树枝繁叶茂时,代州将会出现很多文人墨客。 大成门两侧有孔子和孟子的树雕,它其实是州衙前两颗明朝的古树,2005年枯死后,被雕刻成像摆放在这里。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和核心,顶部用的是蓝绿色琉璃瓦,规模仅次于曲阜的文庙,顶部的9只小尊兽仅次于故宫的太和殿。 大成殿共有20扇门,每一扇门上隔窗雕刻的花案图样都不一样,非常丰富,堪称明代小木做精品。 隔窗是建筑的眼睛,斗拱是建筑的灵魂。大成殿精华在于顶部600年的八卦藻井。藻井是井中有水、水火相克,藻井寓意着可以压住火魔。600多年过去了,颜色依然是如此鲜艳、一尘不染,清爽无比,从未结过蜘蛛网。 踏入代县文庙,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石阶上古柏参天,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大成殿巍峨耸立檐角飞翘,雕梁画栋间流淌着岁月的沉淀。文庙不仅是教育的圣地,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体会到传承的力量。这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能让人对华夏文明有了深的感悟和自豪。 离文庙不远,驱车五分钟来到了代县县委县政府的大院内。这里有一座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的阿育王塔,是全国仅存19座存有释迦摩尼舍利的阿育王塔之一。该塔自建以来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一般喇嘛塔底座均采用方形,但是此塔底座却为正圆形。 阿育王塔与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共为中原地区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实例和典范。 古老的代县随处都有文保单位,小小的文昌祠也是明朝的建筑。山西还有许多像代县一样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也许是某条偏僻的小乡村,可能是村里自建的小庙,便是国之宝藏。如果说代县是一座一直被低估的古城,那山西便是一本厚重的古籍。 代州因雁门关而生,因雁门关而名。从代县出发前往雁门关,要经过九曲十八回的雁门天路十八弯。 雁门关是明代内长城线上的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这里最早的历史可以追述到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在此与匈奴作战;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战;在北宋时,雁门关成为宋与辽对峙的主战场,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这里。 现存的雁门关是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时所建,现有关门三座(东门、西门、小北门),在东门上建有雁楼,在小北门(也就是瓮城门)的门额上刻有“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都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 战争时,雁门关一座座瓮城,将北方少数名族军队绕的晕头转向。它是北方的锁钥,一旦被攻破,南边平原地区的并州(太原)就难以保存,并州一旦被攻破,西边的长安、东边的北京都将处于危险的境地。 和平时期,雁门关又是民族融合的前沿,北方少数名族在这里与汉族互市、通婚,形成了大规模的贸易集市、往来商户,刺激了晋商的发展与壮大。城门中的古车辙印,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边贸互市的繁华。 如果你是长城的粉丝,那么当你来到雁门关景区,可以走一段走这里的古关道,景区内的古关道依当地山势而建,蜿蜒盘旋在山峦之间。爬这段关道,对于平时常坐办公室的人来说,会有些小累,不过当你沿着古道爬上一处山峦,远望关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色,此时静静的去感受那份历史的沧桑感,会觉得付出体力的辛劳是非常值得的。 离开雁门关,将前往山阴县,寻访一座古老的野长城——广武长城。 广武长城始于山阴县新广武村,到代县白草口村,是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长城。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皁”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 城墙、敌楼、烽火台、白草口附近的锯齿长城更为奇绝。 站在广武长城的高点,除了那座网红月亮门遗迹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山坳中星星点点的羊群。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地,所到的山川高原,除了漫山遍野种植的玉米高粱,便是成片成片如白云的羊群。时代变迁,那些羊倌的胯下已经从骏马变成了摩托,但世代流淌的游牧热血,能让他们简简单单用一个口哨就将羊群收放自如。毫无疑问,这项技能一定会经久流传。 <p class="ql-block"> 离开广武明长城,前往朔州市。如今受大同古城影响,山西各地都掀起了建造古城的热潮。朔州自然也不例外,但当地人说,朔州的古城没法像大同、忻州那样去复建,主要是朔州在山西当地属于比较大的城市,历朝历代城市更替,使古城无法全部还原,当然现在禁止大拆大建,所以朔州只能在局部修旧如旧,还原古城墙,复建古城中心的文昌阁。</p> 要说朔州的镇市之宝,无疑就是崇福寺。 崇福寺俗称“大寺庙”,是我国现存三大辽金建筑之一,也是金代艺术宝库。<div> 崇福寺位于朔城区东大街北侧,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殿正面檐下,悬有“弥陀殿”竖匾一方,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的原物。</div> 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增大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使用减柱与移柱的做法,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新。 琉璃(脊饰)的武士造型,显示出金代人物的服饰,具有较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 弥陀殿更是集聚了琉璃(脊饰)、匾额、彩塑、棂窗、壁画的金代五绝,生动展示了金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为全寺精华所在。 佛像留着胡须,具有佛教传入辽金时的时代特色,显示出当时金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观。 在这里,还不能忽略了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具有唐构风格的千佛阁。 千佛阁内有弥勒佛和楼阁木雕,均为明代作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新的一天,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国道,再次体验到雁门天路十八弯的曲折盘旋,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前往景点。两条公路位于塞外,沿山路而建,到达观景点时,俯瞰黄土高原,感受塞外风沙,别有一番滋味。 公路沿途均是废弃的古长城敌楼。 有时还会遇到可爱的景色。例如被羊群包围、野鸡妈妈带着五只小鸡过马路,时不时还会出现狐狸,很有趣的画面。 草垛山堡是沿途一处印象深刻的地方。堡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复建,先是土筑,五年后又包的砖,围城了一个小城,四周有城门,城墙周长二里零六十七步,高三丈六尺。当年驻有官军500多名。 如今城墙早已破烂不堪,但城门瓮城的结构还在,门洞已经不能通行,旁边的城墙开了一个缺口,可以进到城里。堡里是一个村,村民们在这“文物”里居住、种地、生活,盖房子的砖可能是明城墙砖,垒院子的砖可能是明城墙砖,就连厕所、猪圈用的也可能是明城墙砖,用“豪奢”两字形容并不为过。 首先来到的是黄河乾坤湾,黄河沿岸有好几处叫乾坤湾的地名,唯独偏关的乾坤湾,被中外专家、学者、广大旅游观光人士誉为“太极图”的天然发源地。黄河向南奔涌而来,虽遇高山险阻,却没有暴跳如雷,惊涛拍岸,而是欲进先退,智慧转身,迂回向北,从容向南。乾坤湾观景区位于偏关县万家寨到老牛湾之间, 乾坤湾景区目前正在建设多处度假民宿,但村民们显然对经营前景并不看好。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黄河入晋第一村,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这里是宋和辽、金和西夏、明朝与鞑靼的一个界关,是游牧文明跟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一个融合部。这里是明朝山西镇前哨老牛湾古军堡的所在地,它就是华夏第一湾偏关老牛湾。</p> 老牛湾是母亲黄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它还是内蒙古清水河县、准格尔旗、山西偏关县交汇点,可以说是“鸡鸣三地”。由于地形条件的独特性,这里的石灰岩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错状。长城在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峦延伸,与黄河并行向南,似两条巨龙携手飞舞。 <p class="ql-block"> 据传老牛湾来源是这四句话: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犁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了老牛湾。</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上古某一时期,雷电交加,大雨下了九九八十一天。在这种情况下,玉皇大帝命太上老君来犁河救民,太上老君赶着他的坐骑青牛给黄河犁出一条河道的同时,正好到了晚上。天兵天将为了给牛指引方向,就在不远的山上弄了两盏明灯,结果牛不明就里,看到明灯一闪一闪之后受了惊吓,扭头一跑,便离出了一个S形的弯道。</p> 坐落在一整块儿大石盘上的老牛湾古堡,有着黄河入境第一村之称,三面环水,一面连山,俯瞰就像牛头一般,是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老牛湾堡建于崇祯九年,也就是公元1636年,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400多年的时间里,磨合风雨的侵蚀,雷电的轰毁,战火的洗礼,居然能够让这座土著的古堡风貌如此坚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不得不令人惊叹。 老牛湾到了清代的时候,由于大清帝国版图的扩大,疆域的扩展以及北方蒙古部落的臣服,它的边防作用也就日渐淡化了,老牛湾堡便也日趋萧条下去了。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老百姓盖房子都不用打地基,就地取材,都是用当地的一种叫做绵羊石砌成的。所以这里也被称作是石头民俗博物馆。</p> 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曹操北定中原,明代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战略要地,清朝康熙年间的和硕公主也曾在这里居住过,整个古村落的遗址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黄河在这里敲开了山西的大门,形成了一个近乎360米的华丽回旋,长城和黄河在这里握手,内外长城在这里交汇,古老的村落就这样站在山西的西北大门,静静的守护着我们。 滔滔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起源,穿草原过流沙九曲回肠来到这里,万里长城从鸭绿江畔起源,翻崇山越峻岭蜿蜒逶迤也来到这里。中华文明的两大精神象征在这里挽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中国结。 前往应县的路上,舍近求快进入了内蒙古大地。将车停在路边,呼吸着塞北草原吹来的风,瞭望着层峦叠嶂的壮丽,心里默念着:今日初识,来日敖包相会。 它是世界三大奇塔之首,再过30年,它就要1000岁了,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就连梁思成都说,不见此塔,真不知道木结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什么程度。它就是辽代修建的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与比萨铁塔、埃菲尔铁塔并称是世界三大奇塔。梁思成先生初次见它时惊诧得半天喘不过一口气,他更是与林徽因分享说,要是你看到,不知是否会佩服得五体头顶。 应县木塔前有一块儿陨石,正是它的出现,决定了木塔的命运。相传辽兴宗的皇后萧氏准备建一座木塔时,对选址一直犹豫不决,这时一颗陨石从天而降。萧皇后当即决定,这个木塔就建在天外来客着陆的地方。 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相当于20多层摩天大楼,重量达到了2600吨左右,一共用了312棵红松木和54种形态各异的斗拱,也被称为斗拱博物馆。<div> 木塔于1056年建成,经历了将近1000年的历史,曾经遭受过40多次比较强烈的地震,还被炮弹波及过,至今还留有200多发子弹的弹孔,但千年不倒得原因:一是塔形为八角形,结构非常稳定。二是木塔建在两层台阶之上,每层2米,总共4米,大大增加了木塔的抗震性。 </div> 木塔共有9层,但外面是5层,里面另有4层,全部是榫卯结构,除了榫卯之间转移力的作用之外,塔还是一个双层套筒,它的内层和外层之间是可以相互借力的。从下往上看就像盛开的莲花,当地也盛传一句话叫做“百尺莲开”。这些柱子全部都是用松木做的,也都在桐油里面浸泡过,所以很少有蛀虫。更关键的是,这边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干燥,如果在江南,这样的古建筑其实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另外,应县木塔上飞着成千上万只麻燕,它们在木塔里边搭巢筑窝,把木塔以及木塔周围的所有虫子都吃的一干二净,所以麻燕也被称为是木塔的忠实守护者。 木塔内的壁画堪称一绝,具有北方契丹族的地域色彩,例如上图的明堂样式,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木塔内每一层都有佛像,但因为保护建筑的原因,如今只开了第一层释迦摩尼像。 佛祖身上披着的袈裟,从背后看,上面的图案是栩栩如生。可是历经近千年,为何还能如此明艳呢?原来当年用的颜料全都是用各色宝石来做成的。在佛祖的头顶上面,还有一个藻井,1000多块木头,全部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藻井对应的地底下,还有一个没有打开地宫,不知地宫内有什么样的宝物。 佛祖像最底下是由八大力士来托举着,每两个力士中间还有一条盘龙,再往上就是莲花宝座。 风来的时候,它外面所有的柱子都是轮休制的,左右交替摇晃反而更不容易倒。如图所示这个柱子下方是空的,手直接伸进去很危险,因为柱子每个小时都会交班,到了交班的时候,手就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了。 历史的负重难免让木塔的身影略显蹒跚。当前,由于民国时期修缮的失误,应县木塔正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倾斜,其中一根木头柱子倾斜角度达到了12°。但由于其榫卯结构的不可干预性,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div> 珍馐难驻,未知的风险成了它告别前的浪漫,再亮丽的瑰宝也有与历史再见的一刻,或许这就是应县木塔独特的魅力。</div> 梁思成说,应县有三宝,分别是应县木塔,和木塔不远的净土寺里天宫楼阁藻井和辽代狮子雕刻。<div> 净土寺,又名北寺,该寺创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据说始建年代可追溯于后唐时期(923-936)。净土寺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经历代修葺,仍保持原貌。<br><br></div> 大殿屋脊上的“仙人”身着金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精美的石狮子后期遭到了破坏,只剩下资料图片供人回忆。 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 天官楼阁里的小金人,已经被“压了”将近一千年。 大殿横梁的题记是界定建筑年代的重要参考。根据题记所示,净土寺在明朝成化十九年曾经进行过修缮。 时间还早,驱车前往大同。赶在晚饭前,到了名号龙聚祥烧卖馆,浑源凉粉、大同凉糕、过油肉、沙棘汁、烧卖,都是来大同不能不品尝的地方美味。 烧卖馆旁的北魏明堂。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明堂(汉长安城明堂、北魏平城明堂、唐洛阳城紫微宫正殿、北宋汴梁明堂)之一,是北魏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是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遗址的城内标志。著名叙事诗《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讲述了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胜利归来在明堂觐见皇帝孝文帝的场面。提到的“明堂”就是在现址大同市的北魏平城明堂公园。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除了妇孺皆知的著名古建外,大同有一处观赏文物珍品的好地方——大同市博物馆。<div> 虽然只是一座地级市的博物馆,但大同市博物馆的级别却很高,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曾经北魏的都城,这里收藏的文物珍品也很值得一看。<br></div> 首先看到的是按照《北魏贵胄出行图》主题绘制的大型壁画,高约15.5米、宽约50米布满了一整面墙,这组壁画很好地展示了北魏贵胄出行场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马匹被用在军事战争,所以用牛车出行成为了北魏贵胄的时尚。 骆驼商人的雕塑,展现了当年北魏与西域国家的频繁往来。 北魏平城宫的瓦当,上面写着“传祚无穷”,展现了北魏鲜卑族汉化历程。 陶俑阵这一组陶俑阵同样出土于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整个俑阵由238个陶俑组成,陶俑用釉陶原材料制作。这组陶俑阵一共有6种人物组成,分别是导骑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甲骑具装俑。 西域传来的杂技表演。 这是一款北魏时期的玻璃瓶,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1000多年前北魏首都平城就已经开始使用如此精美的玻璃器具。不论是自己打造抑或是进口的这尊流光溢彩的玻璃器,当你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依然还是会被它所吸引。 司马金龙墓石棺床可以说这个司马金龙墓中的出土的文物为大同博物馆评为一级博物馆奠定了基础,这些文物中我个人比较喜欢这就是石棺床,伎乐披帛飘逸,神情怡然,手拿西域和中式乐器。 北魏石雕武士像 北魏力士像,在大同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不少异域风情的力士像,均为北魏时期的遗存。这些力士大嘴、鼓眼、鹰钩鼻,与众不同的异域脸庞和衣饰,或许就是带着粟特人、罽宾人等不同种族的血统。 北魏宋绍祖夫妇墓俑群 明朝代王府遗构 大同古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div> 2008 年,大同市耿彦波市长启动了古城修复,按照“梁陈方案”理念,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修复文物保护单位 11 处,修缮历史建筑 7 处,重建历史地标建筑 3 处,修复传统院落 108 处,新修道路 18 条,巍峨壮美的古城墙,碧波荡漾的护城河,美丽惬意的带状公园,与古城内古韵悠长、风格迥异的寺庙教堂、阁楼牌坊、四合院落交相辉映,大同古城“北魏帝都、明清重镇”辉煌再现,真正使大同摆脱了“黑帽子”,带上了“绿帽子”,走上了文化兴城和绿色发展之路。<br></div> 永泰门广场。 永泰门 在南城墙的东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称了望塔。这在我国城墙建设史上也是仅见的。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该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也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上刻历代举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处,以激励后人勤奋学习、金榜题名而名垂千古。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了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 大同钟楼 大同鼓楼 大同四牌楼 修旧如旧的宅院大门 大同府文庙,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 法华寺始建于明初,其名称取自《妙法莲华经》,原建筑早已损毁殆尽,目前这座寺院建于2008年。当年大同实施名城保护工程,法华寺得以在原址复建,也让这座古老的寺院重现光彩。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塑像灵动丰润,形象生动,琉璃山门尤其富丽堂皇。 法华塔始建于元末明初,是一座覆钵式喇嘛塔,因塔内存有一部《法华经》而得名,也是法华寺唯一的古迹。 大同清真大寺为山西境内两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该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关帝庙位于大同古城鼓楼东街,为明代以前的神祠建筑,俗称大庙。庙中的主殿是大同古城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筑,清《大同府志》中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 代王府为明朝代王朱桂的府邸,位于大同古城东北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它曾是明代大同城内等级颇高、规模颇大的王府建筑群落,也是当时国家宗法等级和封建礼制的载体,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亲理政务,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br> 代王府以南京明皇宫为蓝本,缩小规制而建,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王府,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br> 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这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复建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纸短情长!如果说代县、黄河、朔州只是一首交响乐的序曲,那么大同将缓缓进入前奏。美篇网页仅能展示的百幅图片,却展示不了这出序曲的雄浑,我无法称之为序曲即高潮,因为一出出壮美的乐章即将奏响。<br> 这就是山西,一片被山与河滋养的黄土地,一个古老文明的密码与丰饶资源交融的地方,它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坐标,更是一个被时光偏爱到令人惊叹的古老大地!<br>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