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三晋重关<br> 三晋重关表现山西境内的明代内长城和外长城。邮票图中右下方,盘踞在山头之上的关城是娘子关。</h3> <h3> 邮票图中下方,五岭汇聚之处为气度轩昂的雁门关。邮票图中左上角紧联的两座关城是杀虎口长城。<br> </h3> <h3> 雁门关往西的一段平缓坡地上,是大同古城以及城郊的德胜堡。还有延绵逶迤环绕山头的各地长城景观,山崖间隐约显现的云冈石窟群。</h3> <h3>1、气度轩昂雁门关<br> 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br><br></h3> <h3>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h3> <h3>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br> 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h3> <h3>2、山明水秀娘子关<br> 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br> 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br><br></h3> <h3> 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br></h3> <h3> 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娘子关同井陉关隔山相对,同为军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陉口,为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h3> <h3> 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br></h3> <h3> 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h3> <h3>3、出师抗战平型关<br> 平型关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h3> <h3> 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脚下,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h3> <h3>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br> 平型关是我国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的遗址,是具有自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军事博物馆。</h3> <h3>4、新荣镇川口长城<br> 镇川口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隘口。为嘉靖十八年(1539)创筑。<br> 明时在此分守长城二十里,边墩二十八座。这里地势平衍,这段长城为黄土夯筑,保存较好。</h3> <h3>5、威镇三关边靖楼<br>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中央,人们俗称之为谯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br></h3> <h3> 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完好无损。<br></h3> <h3> 楼正面悬有“声闻四达”字匾,背面悬有“威镇三关”字匾。匾额巨大,字体挺拔,气势非凡。<br>边靖楼历史上是代县的制高点,登楼可北望雁门,南俯滹沱。是边塞重要的军事建筑。</h3> <h3>6、阳高守口堡长城<br> 守口堡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据史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今城堡已毁。</h3> <h3>7、战火绵延杀虎口<br> 杀虎口位于山西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杀虎口是明清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为晋商的发源地。<br></h3> <h3> “晋商”文化的热潮最终带动了杀虎口的旅游开发。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历史原貌遭破坏,长城的城墙也是后来烧的砖,没有以前那种味道了。在不少长城研究者眼中,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是一个长城保护开发的极端案例。</h3> <h3>8、阳高鹿角沟长城<br> 修建在一条形如鹿角的山沟里的长城。<br></h3> <h3>9、大同繁峙神堂堡<br> 神堂堡,地处繁峙县东南部,东与大同市灵丘县接壤,西与金山铺乡相连,北与平型关镇为邻,距繁峙县城79千米。</h3> <h3>10、苍凉古朴得胜口<br> 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明初,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后增修。今城堡砖墙多已不存,仅南关内砖砌券拱尚好,关门洞外十分精巧的砖雕图案。关门内外各有一匾,分别书有“得胜”、“保障”。门洞内东西各嵌存一块石碑。</h3> <h3>六、长河飞龙<br> 长河飞龙表现山西和陕西黄河与长城交汇地带的长城。长城自东向西,到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第一次拥抱黄河。邮票中景为老牛湾长城,左侧主图是偏关长城。右下角主景为河曲古长城,黄河岸边是保德长城。</h3> <h3>1、重兵驻守在偏头<br> 位于山西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h3> <h3><br> 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重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h3> <h3>2、黄河边上老牛湾<br> 位于偏关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庄,蜿蜒的黄河流经此处向东南拐了一个大弯,这个弯拐得如老牛横身一般,故称老牛湾。</h3> <h3> 这里不仅是因为高耸、挺拔的蛮汉山在这里形成了险峻的黄河峡谷,更因为此处蜿蜒山崖上一段明长城到此突然而止,在黄河的悬崖绝壁上一段保存完整的长城就建在上面,城墙、烽火台清晰可辨,烽火台护水楼一直顶到悬崖边。</h3> <h3>七、高原北望<br> 高原北望表现陕西黄土高原上的明代榆林镇长城。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h3> <h3> 榆林明长城主要指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原隋长城的基础上筑起的东起府谷黄甫川,西至定边盐场堡的长城,全长880公里,横穿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西至花马池,有40个城堡,93个墩台,890个崖寨。</h3> <h3>1、信天游畔镇北台<br> 镇北台位于陕西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64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br></h3> <h3> 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之称。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br></h3> <h3> 明初,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br></h3> <h3>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h3> <h3>2、陕西靖边统万城<br> 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始建于公元413年。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h3> <h3> 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