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老太太故居。

阳光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驱车200公里来到了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路旁的"王老太太故居"指引牌召唤着我们走进了河子村,漫步河子村,一股红色年代之风扑面而来:飘扬的红旗、醒目的墙体、上世纪60年代的供销社、朴素的村史馆都充满历史感和复古的气息。而王老太太的故事和王老太太故居更让河子村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老太太名叫乔培玲,生于1884年,原萨拉齐县陶思浩村人。1902年她与河子村的王建业结婚,育有3子1女,长子王培玉,次子王景玉(后改名王经雨),三子王如玉,女儿王培凤。王老太太故居负责人郝利军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1915年,王家被绥远巨匪卢占魁洗劫一空,房屋烧毁,丈夫遇害。乔培玲带着婆母和4个年幼的子女,躲藏在高粱地里才幸免于难。年仅31岁的乔培玲含泪操办完丈夫的丧事,挑起了重振家业的重担。她养老抚幼,里外操持,几年工夫,又把王家打理成当地有名的大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寇侵占了河子村。1938年秋冬,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先后派于源、田恩民、刘启焕、王弼臣、高鸿光等来到美岱召、河子村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工作。1939年,乔培玲的次子王经雨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了救国会和游击队等抗日组织。三儿子王如玉也参加了抗日。乔培玲不仅积极支持儿子们的革命行动,自己也参加到了抗日斗争中,与地下党员张二女、孙女王友梅,在河子村成立妇女救国会。王经雨担任游击队长后,带着部队上了大青山。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毁家纾难,变卖家产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她,1941年2月,王老</span>太太与其长子王培玉、女儿王培凤、孙子王友梅、王友群、王友众也一起到了大青山根据地。至此,乔培玲一家8口加入了抗日队伍,村里仅留下两个儿媳妇继续为根据地传递信息。她表示:“我活着不当亡国奴,死了不当亡国奴的鬼。”并鼓励儿子:“跟上共产党、八路军就要一直走到底,死也不回头!”她家是共产党的联络点,掩护过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乔培玲老人上山后,和战士们同生死、共患难,住窑洞、吃野菜、转山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军转战,足迹踏遍了大青山。她</span>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游击队员们,大家亲切地称她“王老太太”。</p><p class="ql-block"> 王老太太一家的抗战事迹,在萨县沿山一带引起很大反响,许多群众以王家为榜样,积极支持八路军、游击队,青年踊跃参军。</p><p class="ql-block"> 1943年,《延安日报》记者采访了这位母亲,并以《革命的母亲》为题,在《延安日报》上刊登了王老太太一家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  后长子王培玉牺牲,孙女王友梅、女儿王培凤先后病逝,三子王如玉在战争中失踪。恶劣的环境,亲人的离世都没有打垮老一辈革命党人的斗争意志,乔培玲继续随着部队跋山涉水,足迹踏遍大青山的每个角落,直到解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老人因病去世。她带领全家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却一直在敕勒川被人们传颂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老太太故居旧称王家大院,原为占地100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四合院,1940年日本侵略者把它变成一片焦土。2007年旗政府在旧址上重建“王老太太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