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游3—善卷洞

寒梅青松

10月2日,我们宜兴游的第二天。今天我们来到著名的善卷洞。而且今天也是善卷洞在关闭近一年整修后,重新开放的第二天。 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全洞面积5000平方米,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善卷洞因它的天然灵秀而美丽诱人。 <b><font color="#39b54a">大牌楼</font></b> “善卷洞”由著名书画家费新我先生书写。 楹联:荆溪步步皆胜地,阳羡处处有洞天。 我们在善卷洞与你相见。 <b><font color="#39b54a">善卷</font></b> 又称单卷相,单父人(今山东菏泽市单县),原始氏族社会高人隐士。<div> 古籍慎子中说: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天子而退为匹夫。相传善卷是虞代诗人,舜要将天下让给他,他慨然答道:我道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又何必要什么天下呢?于是善卷为躲避虞舜的禅让而云游四海,最后他见江南宜兴秀山丽水,既有鸟语花香之情调,又有茂茶修竹山林风光之野趣,便择一造化天成的溶洞隐居了下来,后人便把他隐居的洞称作善卷洞。<br></div> 江苏省书画院院长钱松喦题词的太湖石——“<b><font color="#39b54a">万古灵迹</font></b>”。 <b><font color="#39b54a">储南强塑像</font></b> 天然溶洞“善卷洞”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就被开发,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鼻祖,不仅仅在当地,更是在中国最早被开发的旅游场所。此溶洞的开发者是宜兴著名乡绅储南强老先生,宜兴人为了感谢他倾其家产,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行为,特为他塑全身像来纪念。 进入<b><font color="#39b54a">储南强纪念馆</font></b>,首先看到的是这幅字:“此二洞非特不应为私人所有,亦不应为县省所有,直应为国家世界所有。”<div> 赞叹胸怀天下的储南强老先生。</div> <b><font color="#39b54a">螺湖</font></b> <b><font color="#39b54a">善卷洞入口</font></b>。 善卷洞游览是由中洞进入,然后依次游览上洞、下洞、后洞,最后由水洞而出。 <b><font color="#39b54a">砥柱峰</font></b> 进入大厅,迎面就是这高大的砥柱峰。<div> 因其形似黄河中的中流砥柱,故名。古称“小须弥山”、“玉树灵根”。它是由洞顶滴水中的碳酸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慢慢凝固堆积起来所形成,据地质学家考察,它每隔五十年左右才长一公分,现有七米高,已有三万多年的历史。在砥柱峰的顶端有一尊须弥佛,也称“迎客佛”,正喜笑颜开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div> 砥柱峰的正面让灯光照的花里胡哨的,我们从背面看看它数万年形成的真面目。顶端就是“迎客佛”。 <b><font color="#39b54a">狮象大场</font></b> 中洞高大、宽敞、雄伟、壮丽。面积约800平方米,能容纳数千人,故有“千人广场”之美誉。明代诗人王鏊曾赞言道:善卷气势更若雄,奔流下敞如井虹;洞门有地平且平,孤山涌起何茏葱,高崖绝壁青复红,恍如身入天帝宫。 中洞因一对酷似青狮、白象的巨石分列左右,故中洞又称“狮象大场”。<div>  “狮象大场”这四字由我国著名教育家、丹阳吕凤子先生所题写。溶洞内的景观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望眼左方,趴卧的狮王脑袋微侧,腰身凹陷,臀部凸起,尾巴自然垂下。转看右侧,站立的象王长鼻拖地,象牙直挺,腿部相壮,惟尾巴隐蔽,似淘气捣蛋与我们嘻戏一般。</div> <div>  这里有个字不认识,而且是读“(?)若沱”,还是读作“沱若(?)”?</div> 《易 · 离》有:“出涕沱若,戚嗟若,吉。”<br> 沱若:流出的泪水犹如滹沱河的水一样,形容悲痛悲愤之深。<br> 人为添加,破坏自然风景。 并把梁祝传说融入洞中。 <b><font color="#39b54a">上洞入口</font></b> “<b><font color="#39b54a">欲都仙界</font></b>”,是篆体字。在佛教教义中,欲界意指红尘,是我们居住的花花世界之意,“仙都”是指仙人居住的地方。<div> “欲都仙界”字面理解为“人界天堂”,是梁代贞白先生陶弘景对善卷洞的赞美之词。陶弘景是我国道教中有名的人物,为道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梁代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div> <b><font color="#39b54a">冬暖夏凉坊</font></b> 上洞终年气温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为暖洞。走过冬暖门,迎面是热气扑鼻,而走过夏凉门,则冷风搜面,同在一个洞中,神奇的冬暖夏凉感受截然不同。 <b><font color="#39b54a">上洞</font></b> 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因而称“云雾大场”。 <b><font color="#39b54a">五迭池</font></b> <b><font color="#39b54a">倒挂荷花 </font></b> 是上洞一特色景观,是光与水完美的结合,倒挂的荷花是前方正在滴水的钟乳石的倒影,幽幽荷花香,正如《爱莲说》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font color="#39b54a">海心</font></b>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娲皇池 </b><font color="#333333">原是</font>上洞以前的另一个入口之处,每逢雨季,娲皇池这边都有大量的泥沙灌入,为保持洞内的干净整洁,溶洞修建者储南强效法女娲修天补地之法,把这边的入口给堵住,留下的水池取名为“娲皇池”。<br> <b><font color="#39b54a">狗熊壁</font></b> <b><font color="#39b54a">云雾大场</font></b> 上下对接,或单独垂挂的、形象各异、奇奇怪怪的钟乳石。 <b><font color="#39b54a">威虎厅</font></b> 这是上洞一处曾拍过电影的好地方。电影《林海雪原》中的威虎厅就在此取景拍摄。讲的是解放军来到东北深山老林剿灭土匪座山雕的故事,这里就是座山雕的老窝“威虎厅”的拍摄现场,座山雕的虎皮宝座就摆在平台上,八大金刚站立两旁,孤胆英雄杨子荣英勇上场,大义凛然。<br> 我们在近四十年前的1985年5月4日曾来过善卷洞,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富丽堂皇的灯光,但看的是原始的地貌。 <b><font color="#39b54a">跪马立羊</font></b> 就是坐着的马、立着的羊。溶洞内的景点,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创造力实属强悍。一块石头.站不同角度就会体会到别样的趣味。站立娲皇池这头,一匹跪地白马油然而生,转而在乌龙吸水这头,一只站立灵羊跃然眼前。 <b><font color="#39b54a">乌龙吸水</font></b>,细看实属黑色条蚊,幻称“乌龙”,它的尾巴正拖入水池吸水,吸水而后,水池里的水被它吸入后从嘴巴里喷洒而出,“乌龙吸水一条线,喷到空中一大片”,场景颇为壮观。 <b><font color="#39b54a">山鹰戏熊</font></b> 实乃大自然的幽默画:一只狗熊看见乌龙在喷水,吓得赶紧往树上爬,由于这只狗熊平时养尊处优,难免身胖体重,到了关键时刻就露馅了,爬了几百年也没有爬上去,相反把自己的尾巴爬掉了。站在树上的是只山鹰,尖尖的嘴巴朝下,似乎正在嘲笑这只笨狗熊,故称“山鹰戏熊”。<br> <b><font color="#39b54a">盘古池</font></b>,在神话中,天地是由盘古分开的,善卷洞最早也于这边始成。发达的肌肉手臂,刚劲的五指朝上,借古道景,称之为“盘古托天”。这盘古池中的水晶莹澄澈,万古长滴,比我们家里的自来水要重百分之三。在解放前,包括解放后当地老百姓家里要是有人眼晴发炎发肿,都会来取这里的水洗眼睛,效果特好,因为这里的水含有大量碳酸氢钙,是天然的(上海)光明牌眼药水。 从“<b><font color="#39b54a">万古双梅</font></b>”左侧拐了个弯就登上了台阶,来到“天腰”处,将要离开中洞,再从高处看一眼中洞。 <b><font color="#39b54a">天腰</font></b> 下台阶了,一片巨石上特书“<b><font color="#39b54a">一片飞云掩洞门</font></b>”,确实应景。 出“<b><font color="#39b54a">夏凉</font></b>”门而下。 荣毅仁题写“<b><font color="#39b54a">百病消除</font></b>”。 <b><font color="#39b54a">  下洞入口</font></b>。 <b><font color="#39b54a">盘梯</font></b> 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称之为"盘梯",为当年人工开凿而成,全长105级。由于下洞水流冲泻声和游人嬉笑声、风声等折射上传,在通道的各层转弯处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从上至下经"<b><font color="#39b54a">金鼓</font></b>"、"<b><font color="#39b54a">风雷</font></b>"、"<b><font color="#39b54a">万马</font></b>"等门,游人仿佛置身于金鼓齐鸣、风雷交加、万马奔腾的境地。 <b><font color="#39b54a">壑谷 </font></b> 除了“<b><font color="#39b54a">福</font></b>”、“<b><font color="#39b54a">寿</font></b>”二字,洞顶还有“<b><font color="#39b54a">一片飞云挂松顶</font></b>”、“<b><font color="#39b54a">天雷聋壑</font></b>”等刻字。 <b><font color="#39b54a">菩提树下</font></b> <b><font color="#39b54a">洞府</font></b> <b><font color="#39b54a">通天石松</font></b> <b><font color="#39b54a">  九迭池</font></b> <b><font color="#39b54a">洞外天井</font></b> <b><font color="#39b54a">大瀑布</font></b> 下洞在历代以前,向来是没有上下之路的。简翁于民国十一年(1922)开始凿崖造磴而下,并在洞里疏通水道、修整步道、建造小桥等,形成现在的规模形状,后至中洞楼门的台阶修通,可以在洞内上下了,就把外磴废除,恢复原状。 再入下洞来到“<b><font color="#39b54a">后洞</font></b>” 银河天际 <b><font color="#39b54a">水洞码头</font></b>,乘船由水洞出洞了。 <b><font color="#39b54a">豁然开朗</font></b> 下船码头,下船后由台阶上去就是<b><font color="#39b54a">出口</font></b>了。 <b><font color="#39b54a">飞来石</font></b> 出洞,山后空地上突兀一石,不“飞”也奇。这块石头是善卷洞的宝贝。乾隆六十年,以著名大学者,翰林学士钱大昕为首的五位学者,在县令唐仲冕的陪同下,游览考察了善卷洞,在“飞来石”上刻字为凭。 抗战期间,抗日部队也曾驻扎善卷洞一带,“飞来石”上也有刻石为证。 <b><font color="#39b54a">祝陵村</font> </b>出洞前行不远,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充满传奇的山村——<font color="#333333">祝陵村</font>。 <font color="#333333">祝陵村</font>,有着远古时期善卷避禅归隐的传说;有着东吴孙皓封禅的国山和矗立山巅的国家级文保单位国山碑;有着荡气回肠、脍炙人口的梁祝传说;有着南齐帝王收赎祝英台故宅创建的善卷寺;有着梁武帝祈雨得应的九斗坛;有着唐司空李蠙始建、宋苏东坡续建的玉带桥;有着储南强倾尽家财、殚精竭虑开发的善卷洞;有着6座数千英灵长眠地下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遗址;有着江苏省唯一保留至今的新四军墙头标语……,底蕴丰厚的文化承载着祝陵村悠久的历史,新时代的祝陵,更是在青山碧水间打造成了江苏省的美丽乡村。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碧鲜庵碑 </b>这块碧鲜庵石碑是1930年扩修涧河时出土的,碑身盾形,高约2.5米,上刻“碧鲜庵”三个北魏楷体大字,字体丰腴,端庄雍容。书法研究认为是唐朝太守凤翔节度使李镔所书。<div><div> 相传碧鲜庵是西晋“祝英台的读书处”旧址。为梁祝故事发源地。据宋《咸淳毗陵志》记载:善卷后洞原有祝英台宅第,南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在祝英台故宅上建善卷寺。碧鲜庵碑原位于善卷寺方丈石上。</div></div><div> 此碑于1994年12月被列为宜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梁祝传说”源于宜兴的重要文物。<br></div> <font color="#39b54a">  <b>草桥</b></font> <b><font color="#39b54a">祝英台读书处</font></b>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碧鲜园 </b><font color="#333333">抱柱</font>楹联出自宋代顾逢《题善权寺》<div> 英台修读地,旧刻字犹存。</div> <b><font color="#39b54a">一阁出霄汉,万松连寺门。</font></b><br> 洞深云气冷,池浅鹿行潭。<br> 山下流来水,风雷日夜喧。 <b><font color="#39b54a">重建祝英台读书处考记</font></b><div> 西晋奇女子祝英台,宜兴人也。史载善卷四乃齐武帝于公元485年赎祝英台故宅所建。</div><div> 唐《十道四蕃志》云: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塚,即其事也。</div><div> 唐《广舆记》亦云:祝陵有精舍,号“碧鲜庵”。</div><div> 宋《咸淳毗陵志》及明清历代方志均载: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div><div>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亦称:祝英台常州宜兴人氏,英台聪慧好学,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共读于碧鲜庵。情深意笃,学成临别,英台托言嫁妹,约山伯请媒提亲。山伯自以家贫,羞涩畏行,遂至衍期。后访至祝家,方知英台乃红妆,然已许马氏,遂铸成英台殉情悲剧。</div> 碧鲜园前区南面为砖细墙门,北面为门厅.东西两面是半空透围墙, 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以祝英台的生活、起居为意境修建,把人们带到一千多年前的晋朝。<br> <b><font color="#39b54a">书斋</font></b> 书斋是祝英台读书的正厅,室内布置天台几和书桌、道椅,墙上刻有八幅“梁祝故事”漆雕画。有诗云:红紫秋花浥露开,读书台畔一徘徊。早逢木叶洒洒下,何处吟魂冉冉来。粉蝶双飞还似舞,罗裙五色未全灰。壁间乘有相思句,佛藓搜寻那忍回。<br> <b><font color="#39b54a">琴室</font></b> 琴室内布置有古筝和琴台,播放幽婉的古筝琴声,<br>使人仿佛置身晋朝时期。壁间悬有诗联:“四面峰回似玦环,仙都缥缈接禅关。<b><font color="#39b54a">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font></b>。”<div> 匾额“潜心意海”由天津书法家孙伯翔题写。</div> <b><font color="#39b54a">英台阁</font></b> 英台阁按昔时富家小姐的绣房布置,建筑小巧,内部布置有床、圆桌、椅,壁间悬有诗词条幅:“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 参加演出的小姑娘。 院中一汪绿水,一石上刻<b><font color="#39b54a">“英台观鱼”</font><font color="#333333">。</font></b> 根据”蝴蝶双飞”的意境,碧鲜园的植物设计以晚春,初夏的植物品种作为全园绿化的主调,以能表达诗情画意的植物品种如松、竹、梅,表达芳香的幽兰,听赏声音的芭蕉等为主,不同季的植物四季常绿,满园飘香。 碧鲜园的南面墙门 <b><font color="#39b54a">善权寺</font></b> 据史书记载,宜兴善权寺是南北朝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赎“祝英台故宅”所建。过去善卷洞是庙产。储南强先生当年就是先从和尚手里买下山洞和山地的产权,再进行整修的。这就给善卷洞罩上了佛都溶洞的光环,善卷寺因避齐东昏侯萧宝卷讳,改“卷”为“权”,沿用至今。 唐代大司空、节度使李镔自出俸钱赎善权;宋代主战派宰相李纲整修善权寺;宋代大学士李曾伯读书善权寺。善权寺成了古人的读书圣地。古代许多状元,宰相都慕名前来善卷洞游览。明代善权寺住持和尚方策还刻石立碑,称《善权寺古今录》,朝廷大臣,著名大学士王鏊,画家文征明作序。当时善权寺“唐殿”“雷书”名闻天下。 <b><font color="#39b54a">善除烦恼</font></b> “爱情邮局”是文创商品店。山顶是“<b><font color="#39b54a">圆通阁</font></b>”,乘缆车可上去,但我们就不去了。 <b><font color="#39b54a">燕婉楼</font></b> <b><font color="#39b54a">梁祝园</font></b> 在梁祝园中,越剧《梁祝》选段《十八里相送》、《楼台会》、《化蝶》等脍炙人口的爱情片段轮番上演,燕婉楼其实是个大戏台。 <b><font color="#39b54a">仙都楼 </font></b>经营咖啡甜点、奶茶面包、米饭拼盘等中西快餐。 <b><font color="#39b54a">连理桥</font></b> <b><font color="#39b54a">徐霞客像</font></b> <b><font color="#39b54a">蝴蝶谷</font></b> 又回到<b><font color="#39b54a">景区中心广场</font></b>。 <b>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b>,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div> 有关梁祝的古迹,在全国各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div><div>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今上虞区)、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 、河南省汝南县联合申报的梁祝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7。</div> <b>善卷洞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国的里昂洞并称世界三大奇洞,也是宜兴三大溶洞(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的“三奇”之首,</b>我们认为还是应保持原有风貌和天然神秘为好,就像我们四十年前来看的那样。这次封闭整修后,加大了灯光的富丽堂皇固然是好,但过份融入梁祝传说,使洞内的灯光蝴蝶纷飞,地上彩光摇奕,竟如同歌舞厅一样,觉得有点煞风景。 文字解说部分来自景区展板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