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工醉艺术论语》连载(第六章)</p><p class="ql-block"> 1.艺术作品,不能为了自我表现或自我欣赏而脱离大众。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大家都欣赏不了的艺术,有和无一样。</p><p class="ql-block"> 2.过于超前和过于落后的艺术形式,都会受到冷落。与时代同步的作品,才会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3.有些艺术作品,开始很受欢迎,不久便遭到厌弃。原因是没高于观众的审美,而是和他们处在同一起点。 </p><p class="ql-block"> 4.艺术鉴赏,高于艺术创作。假如鉴赏水平低下,其作品也不会高雅。 </p><p class="ql-block"> 5.高雅的文学艺术,始终受到低俗者的非议与排斥。浅薄的作品,往往会让人追捧。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能以拥有的人多作为评价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6.虚名,象断线的风筝,总会被风吹落在地。 </p><p class="ql-block"> 7.当今的书家,摹王仿赵生吞活剥古人,只是仅得外貌,而不得其神。</p><p class="ql-block"> 8.初涉艺术,先依人门户,然后在谋求发展。 </p><p class="ql-block"> 9.文人墨客多擅夸夸其谈,而不愿深钻细研学术,艺术造诣,与名声不匹配者屡见不鲜。 </p><p class="ql-block"> 10.作诗学杜甫容易,学李白则难,成功者万不挑一。李白的诗,不仅充满了逸气和仙气,就连隐藏在诗中的江湖与狂傲,也是无人能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孙晓云的书法,以小楷见长,略有魏晋风韵,但她并不擅长榜书。小楷之外所写的作品,屡屡出现败笔。</p><p class="ql-block"> 12.吴昌硕与齐白石的作品,并非没有瑕疵。只是人们被他们的盛名镇住,而不敢讲真话。</p><p class="ql-block"> 13.书协与美协主席的艺术水平,并非比常人高超。这是工作需要的安排,同艺术根本不沾边。</p><p class="ql-block"> 14.舒同、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的书法,皆存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谁也无法否认他们是一代大家。这些人不仅书法成为了流派,其文化修养也非小家可比。</p><p class="ql-block"> 15.与其争名夺利,不如潜心书斋钻研学问。真正的荣誉,是辛苦换来的,从不靠投机取巧。艺术家的风骨,比虚名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16.沈鹏、王学仲、杨仁恺、叶嘉莹等人,都曾著文吹捧过书法骗子唐双宁的江湖字。难道他们看不出是鬼画符吗?艺术家的良心,在利益面前很容易丧失。</p><p class="ql-block"> 17.艺术作品,如同活人,非有气势不可取胜。最忌有形无力。历代传世的作品,气势永在功力之上。</p><p class="ql-block"> 18.徐渭的书画,狂放如李白之诗,是天胆与才气的结合。与八大相比,如同如来遇见悟空。</p><p class="ql-block"> 19.艰涩朴拙,是书画的难得之境,但不可越过极限。任何事情,都不可走向极端。否则,便不是登峰造极,而是失败。</p><p class="ql-block"> 20.初学书画,要尽量做到笔笔到位,方为入门要诀。熟练之后,反而要笔笔留有余地,才算得上技高一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书法创作,须有新意,老车旧途,不如不写。作为整幅作品,文字中一定要有亮点,方可由平淡变为神奇。</p><p class="ql-block"> 22.天才型的书法家,不以功力为赢,而是以新、奇、巧、趣、韵、取胜。</p><p class="ql-block"> 23.作家写作,需要灵感。书家写字和画家作画,同样需要灵感,并不是何时何地都可以展纸挥毫。当今笔会泛滥成灾,犹如江湖卖艺。</p><p class="ql-block"> 24.鉴定艺术作品的好坏,不单是笔墨。其章法布局、色彩运用、题跋钤印等,皆起到成败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25.勤奋,不等于成功。若无正确的方法引导,勤奋只是重复过去。</p><p class="ql-block"> 26.天才作书,不学自通,全凭才学促成。笨人苦学穷追,终得皮毛。</p><p class="ql-block"> 27.今人学习书画,多从热点人物入手,根本不会辨别真假,终使自已误入歧途。</p><p class="ql-block"> 28.颜体庄重,柳体刚劲,欧体俏丽,赵体洒脱,此四种书体概括了人的禀性。古人将此四人挑出,真乃慧眼识珠。</p><p class="ql-block"> 29.书贵格调,画重意境,此为准则,尤其不可缺少。</p><p class="ql-block"> 30.凡作书画,务必意念在先,而后挥笔。不可胸无成竹。边思边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3)</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1.苏东坡的书法,血肉丰满,形态潇洒,颇具才子气。但缺少扛鼎之力和磅礴之势,显得油滑。</p><p class="ql-block"> 32.书画之作,率意不可走向粗野,严谨不能陷入匠气。把握好以上两点,作品才有出彩之处。</p><p class="ql-block"> 33.宇宙间的万物,皆以气存活,以气壮威,以气争得高下。书画诗词与曲赋,无不以气领先。</p><p class="ql-block"> 34.书法用笔,贵在沉稳多变,随情而转,不可一种技法到底,全无翻新之术。</p><p class="ql-block"> 35书画之中,要有不同常人之处。否则,不能招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36.书法具备磅礴气势且韵味高古者,惟有僧人怀素一人。</p><p class="ql-block"> 37.陈天然与武中奇的书法,过于刚强和外露,缺少含蓄。给人莽夫舞剑,李逵耍斧之感,经不住品味。</p><p class="ql-block"> 38.书家写字,要求字字出新谁也做不到。就是古人也无法实现。能够做到有一点变化者,便是夜空中的北斗了。</p><p class="ql-block"> 39.宋代诗人兼画家的文与可,擅画墨竹,名动公卿。历代画竹高手皆以学其用笔为荣。实事求是地说,他的墨竹水平不高,与文人画的要求相差甚远。其缺点是满与工,缺少空灵。</p><p class="ql-block"> 40.黄秋园的山水,继承多于创新。其画是明代画家张说山水的翻版,艺术成就不如李可染、白雪石、钱松喦几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1.文学成就,多出自青壮年时代,愈老,才思愈加退化。书画成就,多出于晚年,愈是年老,潜力愈大。</p><p class="ql-block"> 42.流沙坠简,如同画中的大写意,没有书法造诣的人,很难写好。</p><p class="ql-block"> 43.石窟与庙堂艺术,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形象夸张逼真与生动,极富幽默趣味。</p><p class="ql-block"> 44.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p><p class="ql-block"> 45.儒家学说,看似宽宏大度克己为善,实乃奴化教育。信得越深,越难以自保和自救。</p><p class="ql-block"> 46.作为书法家,临帖乃终身之事,创作只是偶尔为之。</p><p class="ql-block"> 47.雅俗之间,相距很近。最终的选择结果,都注定在美学观念上。</p><p class="ql-block"> 48.只有意在笔先,不事雕琢的作品,才能达到随意自然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49.艺术面貌,由作者的艺术观念决定。世界上从来没有技术超越思想境界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50.豪迈大气与格调高雅,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人生与艺术所追求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5)</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1.古人书法,多见风骨与情趣,今人之书,几乎是千人一面。许多墨迹,皆从帖上得来,早有相识之感,让人望尔生厌。 </p><p class="ql-block"> 52.草书忌缠绕油滑,楷书忌生涩板结。书体不同,要求各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53.艺术家的名望,同作品连在一起。一切额外的附加条件,都不能使艺术升值。金钱,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 </p><p class="ql-block"> 54.从事艺术的人,未必真正懂得艺术,就象会吃的人不会烹饪一样。许多不会艺术者,却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p><p class="ql-block"> 55.学习贵在精通知源,创作贵于生发能变。只知依样画葫芦的人,最没出息。</p><p class="ql-block"> 56.一艺精通,诸艺并进;一窍不通,万事俱灭。人的才艺无须多,而在于精深。 </p><p class="ql-block"> 57.艺术魅力,在于独特性和美学价值,而非表面上的好看。</p><p class="ql-block"> 58.顾恺之画龙,贵在点晴;李苦禅画鹰,重在嘴、眼的夸张;齐白石画虾,妙在虾的透明。艺术大家的作品,皆有传神之处。</p><p class="ql-block"> 59.雅有不可摹拟的独特性,俗有根深蒂固的普遍性。如何让艺术作品雅俗共赏,一直是艺术家寻求解决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60.象征、比拟与暗示,是艺术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国人常把自已的向往,寄托在某种生物上的习惯由来已久,早成为一种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1.通俗,不是庸俗,高雅,决非另类。这是艺术家必须清楚的问题,不可观念模糊混为一潭。</p><p class="ql-block"> 62. “ 学一半,留一半,各有灵苗各有探 ″,是清代画家郑板桥对艺术创作的总结,不失为成功经验。</p><p class="ql-block"> 63.傅抱石的山水奔放自如,笔墨淋漓酣畅。他大胆地废除了传统的皴法,独创自成一体的"抱石皴",仅此一点,足以名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64.并非所有的书画,都可以称作艺术。只有具备高超技艺而又能启迪人们心智的作品,才配得上艺术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65.陶博吾的书法,以篆为主,取法吴昌硕,但格调未到缶老的高度。启功和李可染生前评价陶博吾书法高于吴昌硕,实为过誉之词,经不起推敲。</p><p class="ql-block"> 66.在艺术家眼里,物象都可以根据主观愿望改变形态与色彩。只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都是符合艺术原理的。</p><p class="ql-block"> 67.时尚不代表高雅,怪异不等于新颖。艺术作品,靠淳朴的风貌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人心,而不依仗猎奇。</p><p class="ql-block"> 68.笔、墨相互依赖,互相生发,从而产生出动人的艺术效果。如若失去它们之间的默契配合,便会导致创作的失败。</p><p class="ql-block"> 69.好诗,未必深奥,深奥的诗,未必好。曹子建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巜咏鹅》、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皆通俗易懂浅显如话,却能深入人心传诵千古。</p><p class="ql-block"> 70.红花墨叶一派,并非齐白石首创。在他之前,赵之谦、吴昌硕的作品中就有这种构成方式。不能为了拔高他的形象,把所有的好事都推到他老人家身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1.吴昌硕的绘画,构图与气势在齐白石之上。但用色不如齐白石明净。这与他惯用复色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72.吴作人笔下的大写意牦牛、熊猫和骆驼,在画史上很少有人画过,属于原创。后来有许多画家追随,但在技法和程式上,从未有人超越。</p><p class="ql-block"> 73.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文人画早已名存实亡。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与潘天寿等人的作品,皆是院体模式,与早期的文人画相距甚远。</p><p class="ql-block"> 74.鲁迅的书法,含蓄内敛,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凡字信手拈来,给人绵里藏针、宽绰凝重、典雅高古之感,不愧是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 75.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将宋徽宗的《锦鸡芙蓉图》奉为瑰宝,其实不然。我以为,庸俗匠气的画风,皆由此开创先河。</p><p class="ql-block"> 76.吴昌硕临终前告诫弟子说:"老学师何补,英年悟最宜",不愧是治学名言。从事艺术的人,皆可从中悟出一些道理。</p><p class="ql-block"> 77.在新兴木刻发展史上,李桦是一位贡献巨大,成就突出的版画家。其人品与艺术,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78.伊秉绶的隶书,以楷书笔法入隶,淳朴自然,端庄厚重,富有庙堂之气。但韵味稍差,变化不多,显得傻大黑粗与呆板,缺少灵动。</p><p class="ql-block"> 79.扬州八怪中的李鱓与李方膺,擅画墨梅,格调典雅,神韵飘逸,境界超过赵孟坚和王冕,也超越了同时代的画梅高手汪士慎和金冬心。</p><p class="ql-block"> 80宋代皇帝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专信谗言。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他写得《行书千字文》,清丽多姿、委婉天成,实为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1.汉字是书法的母体,但不可用汉字的结构去要求书法。书法是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在汉字的基础上可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有时出于布局的需要增添或削减一些笔划,或是改变其结构,都是允许的。按照汉字的标准去评判书法作品,实际是门外谈文和班门弄斧。</p><p class="ql-block"> 82.何香凝老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画家与诗人。她是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曾追随孙中山为国家的民主和独立奋斗了一生。其国学底蕴深厚,诗词书画精湛,广受大众的欢迎。特别是她创作的猛虎、雄狮与梅花,更是令人拍手叫绝。她的作品用笔老辣苍劲,龙飞凤舞,下笔似有千钧之力,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老人生前曾担任过第二届中国美协主席,声誉日久弥新,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 83.宁斧成,辽宁海城人。诗书画印全能,造诣深厚,尤以隶书和篆刻闻名于世。其隶书,韵味古朴,风格显著,既有《石门颂》之洒脱飘逸,又不失瓦当书法的清瘦高格,于书坛另立一派,被世人称作"宁体"。其篆刻,取封泥与砖刻之韵,风格别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家。</p><p class="ql-block"> 84.巧妙地利用黑白二色,胜过万紫千红。大写意作品,墨色变化越多,气势越弱,格调越小。色彩在作品中纯属附庸,尽可能少用。</p><p class="ql-block"> 85.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画,新颖奇特,笔墨灵活,给画坛带来强烈的震撼。其作品,紧扣时代脉博,颇受人们欢迎。他的艺术主张,对后来的画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86.国画的线条,犹如音乐的音符,在作品中担负着框架之重任,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艺术家的功力与造诣,皆通过线条体现。</p><p class="ql-block"> 87.金冬心是扬州八怪中的关健人物,其隶书,结体朴拙奇巧,用笔潇洒凝重,特点是高古另类,奇巧多姿,颇似西汉早期的简书。他所临写的《华山庙碑》,全帖214字,虽为临帖,确出于己意。其字大如斗,与漆书大相径庭。三百年之后出土的《武威汉简》,竟然同他的隶书大同小异,真让人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 88.朱熹,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被人称作圣人。在文化界影响甚大,成为和孔丘、孟珂齐名的孺学大师。、其楷书,宽博宏大超凡脱俗,字虽取法于颜真卿,却能独开新面自成一格。</p><p class="ql-block"> 89.沈鹏先生的书法,一无楷书基础,二无隶书功底,入手便以草书为起点,难免结构松散无法。先生之书,缺乏师承,多属随意而为,作品中屡屡出现错字,实不应该。</p><p class="ql-block"> 90.以行书写碑,李世民可算天下第一人。《温泉铭》碑帖,是他的代表作。其后,又有女皇武则天用行书写碑,传世作品为《升仙太子碑》。他们翁媳二人异曲同工,共同开创了行书写碑的先河。后来的书法大家李北海,更是将此发展到极致,成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写碑高手。其代表作为《麓山寺碑》,在书坛上尽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1.隶书《好大王碑》,乃隋代碑刻,是隶向楷过渡时期的作品,字貌奇异,行笔散淡,结体稚拙,字形构造出人意料,是一部充满悬念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92.雕塑家吴为山的作品,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善于把握形象的特点。通过眼睛及面部表情的刻画,把人的个性表现的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他把大写意的表现手法用到雕塑上,创造出一系列别有特色的艺术作品,让人们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93.隶书至东汉中期,已成僵尸状态,早无生气可言。这一时期的碑帖,已接近美术字的模式,从中已找不到简书的那种天真烂漫。</p><p class="ql-block"> 94.八大山人的画,尽管简约夸张,但并非无可挑剔。他所用墨法缺少酣畅淋漓,显得支离破碎。禽鸟造型诡异,让人觉得阴森孤寂精神压抑。</p><p class="ql-block"> 95.行草,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书体。历来学此者人数广多,优秀书家不在少数。当代的郭沬若,舒同,启功,沙孟海等人,皆是此中高手。</p><p class="ql-block"> 96.画山水学倪云林者人数众多,但多数人只学到些皮毛。真正领会倪氏内涵的画家,只有渐江和尚一人。可惜渐江的画荒芜萧条,缺少欣欣向荣的景象,削弱了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97.将虚谷列为艺术大师,不过是凑数而已。其书法无章无法,缺少气韵。其画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既无笔墨韵味,又缺乏意境。与同代画家相比,只属末流。</p><p class="ql-block"> 98.宋代的文与可,虽是文人画的代表画家,但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却找不到书卷气息,只觉得匠气十足。其墨竹,不如明代画家夏昶、王绂、赵备的作品鲜活生动。</p><p class="ql-block"> 99.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艺术主张,贯穿在千百年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并成为文脉传承的核心,受到艺术家的尊祟。无气之躯不能行走,无气之文犹如废话,无气之书画毫无价值,如同涂鸦。所谓气,实乃灵魂的依靠,生命的亮点,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00.明代第五代皇帝朱瞻基,尤擅丹青。其写意花鸟,颇具文人画风韵,比宋代皇帝赵佶的作品高超典雅和奔放,可惜没有赵佶名气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1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家在何处,京华刘工醉】</p><p class="ql-block"> 刘工醉,原名刘法敏,当代著名书画批评家,艺术理论家,书画篆刻家,作家,诗人,大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鮀城妙和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主: 李植秀,1950年出生于汕头金砂乡,籍贯广东汕头。现任广东汕头翰秀艺苑艺术总监,刘工醉艺术联谊会艺术总监,星中国际美术交流部主任。数十年来,酷爱佛学与书画,曾推广介绍过近百位书画名家,在艺术圈内口碑甚佳,具有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艺苑 周韶华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翰秀 篆刻 作者 荆 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