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天空的美篇

守望的天空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p> <p class="ql-block">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p> <p class="ql-block">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p> <p class="ql-block">  尊老敬老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向年长者表达敬意和祝福,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这一传统源于古代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对长寿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尊老敬老仍然是重阳节的重要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  登高赏景</p><p class="ql-block">重阳节正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景色宜人。登高赏景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陶冶情操。此外,登高还寓意着远眺未来,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驱邪避灾</p><p class="ql-block">如前所述,重阳节起源于古代对阳气的崇拜。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祈求阳气旺盛,驱邪避灾。这些方式包括佩戴茱萸、挂菖蒲、喝菊花酒等。虽然这些习俗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但它们仍然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亲情团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阳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的人们都会尽量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这种亲情团圆的氛围,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睦的传统观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