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末无事,走在小区的林荫小道上,一阵微凉的风吹来,清凉的风中还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不禁恍神,原来,不知不觉间竟又到了秋天,秋天是桂花盛放的时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赶紧走到桂花树下抬头望,一簇簇不起眼的淡黄色小花,挨挨挤挤,密密匝匝,如同秋日的精灵般挂在枝桠,整条路都被沁人心脾的香气萦绕。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静静地站在桂花树旁,凑着花簇,闭上双眼,让那醉人的馨香充盈整个身体,久久不愿离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桂花,总是那样默默不语,静待着丰收的秋天,迎接属于自己的芳华,平时毫不起眼,但是一旦秋风萧瑟,百花凋零之时,它就会暗香袭来,用自己的清香留住人们的脚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桂花,它不像那些外表张扬的花,她善于惠人却丛不炫耀。它的树其貌不扬,它的花赢弱细小,隐藏在众人的目光之外,却带给人间是馥郁而弥久的香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桂花自古以来在我国就有种植,宋之问“桂子日中落,天香云外飘”和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说的都是桂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起桂花,就会想起两个人,一个是给我做白糖桂花糕外婆,一个是祝我蟾宫折桂的高中老师,她们都对我影响深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爸妈外出务工了,我作为留守儿童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早逝,外婆务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我们生活生活拮据,嘴馋的我看到同龄的孩子吃零食,总是很羡慕。外婆见了,总是很心疼,于是,在桂花开放的时节,外婆总是想方设法给我做零食吃。外婆最擅长做的便是白糖桂花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制作桂花糕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往往需要好几天才能做成,第一步是制作糯米糕粉,把糯米用温水淘洗几遍,捞起摊在竹簸箕内滤干水分,第二天再将糯米放在铁锅里炒黄,炒的时候要多次翻动,以免糯米烧焦,再用石磨磨成糯米粉,再将糯米粉摊在竹簸箕上日晒夜露两到三天,用手捏粉子成团不散才可以继续下一道工序。紧接着是熬制白糖浆,将白糖放入锅内小火慢炒,待到白糖融化后放入几勺猪油充分搅拌,然后趁热将收集来的干桂花放入糖浆内充分搅匀,再将糖浆和一部分熟的糯米粉搅拌均匀,这就做成了桂花糕的馅,最后再用木框作为模具,筛一层熟的糯米粉,倒入温热的桂花糖馅,将糖馅铺平,再筛上一层熟的糯米粉,用擀面杖擀平,上面用砧板和重物压紧成型,隔几个小时后,再用薄刀划成长方形条状,这样一锅桂花糕粉就制作完成了。这样制作的桂花糕,切成小块用坛子装着,放两个月都不会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的我总觉得等待做桂花糕时间太漫长了,总巴望着能够快速出锅。温热的桂花糕,吃上一口,香甜软糯,幸福感就蔓延开来。每次切成桂花糕块后,外婆总要用油纸包上几份送人,小时候的我不懂,嘟囔着自己家都不够吃,反放着又不会坏,为什么放在自己家坛子慢慢吃呢?外婆说要记得别人的好,平时别人帮了咱家,咱家也要承别人家的情,礼尚往来,再说了,好吃的东西没有占尽的道理。外婆没有进过一天的学堂,不认识几个字,但她心里坚持的朴素的道理------福分和分享是相伴相生的,越分享越多。什么东西都霸占着,不与大家分享,不知不觉,连自己原有的福分和情谊也消耗殆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外婆渐渐年迈,推不动石磨,也自然就做不成桂花糕了。每当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总会想起她在灶膛前做桂花糕的样子,她用火柴点上木屑,再将碎柴和大块的木柴分别往灶里塞,时不时还用竹筒向灶里吹气,耐心的为她疼爱和感谢的人制作桂花糕,那是她在贫瘠的生活里,努力为疼爱的人创造生活的甜。桂花糕的香甜和外婆讲过的道理,总让我念念不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桂花,又想起了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她姓罗,罗老师性格平和,博古通今,担任了四个班的历史老师,还兼任我们班的班主任。那时我们正读高三,一次晚饭后,我摘下了校园的一小束桂花,插入矿泉水瓶中,放到课桌上细嗅。第三节晚自习的时候,罗老师照旧来督促我们学习,闻到我桌上的桂花后,朝着我笑了一下。为了排解我们的升学压力,罗老师给我们讲到了桂花的历史和传说,吴刚伐桂的传说是相传月亮上的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树随砍随合,永无休止。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所以,古人常以“蟾宫”、“桂华”、“蟾桂”等代指月亮。罗老师还说了一个成语,叫蟾宫折桂,就是要到月宫折取桂枝。她说,蟾宫折桂一词出自元代诗人中的:“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后人拿“蟾官折桂”借寓科举等第,榜上有名,“桂”又谐音“贵”,桂花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罗老师还说,因为桂花不与花争春,桂花树给人带来阴凉,桂花还留有暗香,正因为桂花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所以古人把桂花看作比德之物。末了,罗老师还借唐太宗的《帝范》向我们传授了一个道理----“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她对进一步做了解释,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只能得到下等的。罗老师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以“优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即使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波折,也会取得一定成绩。如果只是追求过得去,则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就可能不会取得好的结果。讲到最后,罗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祝同学们都能蟾宫折桂这10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转过身来,微笑着看着班里每一个同学,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资质平平的我高考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但是罗老师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的作秀师风深深影响着我。我学会了在做事的时候定下一个目标,最后哪怕达不成目标,也会尽量缩离目标的距离。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这个道理,深深的镌刻在我的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于是,在这样一个秋天里,这一株飘香的桂花,帮助我赶走了多余的愁绪,激起了我很多尘封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高中毕业已有15年,外婆已经去世也已经10年有余。罗老师后来也被调任市里任教,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高中老师,外婆走后,我也再没吃过带着桂花馅的白糖糯米糕,但是有关桂花的记忆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有关桂花的情感也会在桂花飘香的时节在我内心激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到桂花飘香时,就借这一缕馨香,向远方的罗老师送达我的祝福,向另一个世界的外婆寄托我的思念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