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棒球场上,日后成为大清国外务大臣的梁敦彦是最佳投手,他投的球几乎没有被击中的可能。耶鲁大学的钟文耀,作为校划艇队的舵手,在耶鲁划船历史上颇有名气。哈佛和耶鲁之间的划船比赛,一直是北美最为悠久传统的校际赛事,可是耶鲁向来输多赢少。但是,自从钟文耀担任了队长以来,他带队研究风力的推动,对行船状况的变化,成果十分显著,胜负易手了。他带队的两年中,耶鲁队总是大获全胜,从未失手,令哈佛大学队相形见绌。</p><p class="ql-block">更让美国同学 “绝望” 的是,这些中国男孩不仅在课堂和体育场上光彩照人,还吸引了所有姑娘的目光,这让美国男同学惆怅不已。这些在机器轰鸣声中长大的留美幼童,在回国后,无一不成为国家栋梁,为中国近代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近代中国荣辱兴衰的见证者。归国留美幼童中,有在中法、中日海战中为国捐躯的杨兆楠、薛有福、陈寿昌、黄祖莲等。有毕生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的容揆,有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学者钟文耀,有著名的香港太平绅士周寿臣,有第一个被允许在美国执业的华人律师张康仁等。</p><p class="ql-block">三,中断学业,被召回国当留美幼童们已经习惯了穿着运动装,活跃在棒球场、溜冰场时,他们还不知道,危险已经开始了。异国的文化熏陶,让他们愈发与中国旧传统、旧教育相疏远,与旧思想、旧文化相分离。他们爱上了自由,也意味着马上要失去自由。习惯了国外生活的幼童们,开始踩到了危险禁区。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16万人冒雨参加。赴会的中国海关官员李圭,遇到了来参观博览会的中国幼童。李圭问,参加博览会有何益处?孩子们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赏,可以增长见识。那些新机器、好技术,可以仿行,又能增进各国友谊,益处很大”。李圭又问,想家吗?答,“想也没有用,只有专心攻书,总有一天能回家的”。但孩子们未曾想到,回家的这一天,来得那么快。新任驻美公使吴子登被任命为 "中国留学事务局” 新一任正局长,他发现,留学幼童们开朗大方,不拘礼节,对他这位来自故国的高官没有一点唯唯诺诺的恭敬。他很震惊,认为这些留学生已经失去了信仰。他不是唯一有此想法的人。</p><p class="ql-block">早有前任驻美公使、留美事务局局长陈兰彬,回国后即向朝廷上书,要求撤销留学事务局,理由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在他和守旧排外派看来,这群孩子对洋人的技能没学会多少,"恶习” 倒是沾染了许多,久居国外,爱国心也没了,将来怕是要坏事儿。加之经费短缺,陈兰彬表奏,尽快召回留美幼童,守旧派们表示坚定支持,天天聒噪,最终被皇上批准。容闳为留住幼童四处奔忙、据理力争,多位名校校长也联名写信极力挽留,严正否认幼童们 “未受其益,反受其损” 的歪评。耶鲁大学校长在信中大力表扬中国学生:“不愧是来自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美国少数无知之人,平时对中国人的偏见,正在逐渐消失,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就要开花结果了,此时撤回幼童,必将尽弃前功”。</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希望孩子们转为学习军事,但遭到美国政府的断然拒绝。一切已成定局,毫无转圜余地,神仙也无力回天了。1881年,在经历了9年的留美生活后,除去提前回国、滞留、因病去世的孩子,94名幼童分三批被撤回国内。这94名留美幼童中,有学籍可查的有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大学33名。他们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等为数不多的人完成了大学学业,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大多数人只得肄业,有的刚刚进入大学校门,有的还在中学里苦读,此时被召回国,幼童们于心不甘,却又无可乃何。回国的船只停靠在上海港。阔别故土背井离乡、满心欢喜等待迎接的幼童,和他们的想像完全不一样,码头上没有久别的亲人,没有热情的迎接仪式,更没有掌声和鲜花。他们遭到了兜头一瓢冷水,得到的是同胞的排斥和冷漠,比赴美前的告别更加凄惨,幼童们绝望了。</p><p class="ql-block">幼童黄开甲回到广东汕头老家时,仆人甚至将这个不会讲家乡话的年轻人拒之门外。出洋求学多年,乡音已改,故乡早已成了他乡。回国后,这批留美幼童一再遭受冷眼和羞辱。国内媒体写他们:“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遣诸学徒出洋,熟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流品殊杂,性情则多乖戾,禀赋则多鲁钝。此等人何足以言西学,何足以言水师兵法等事”?在他们眼里,留学幼童一无是,皆庸碌之才,还不学好,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国家的钱是白花了。然而在《纽约时报》那里,却是另一番评价:“大清国在美国实施的教育计划,十年来,我们认为是非常成功的”。</p><p class="ql-block">四,幼童们的命运跌宕起伏尽管,媒体记者和守旧派对留美幼童大泼脏水,狗眼看人低。但是李鸿章领导的政府还是以高度的热情接受了他们。毕竟,国家出钱资助了他们,李鸿章是当年最主张和支持幼童留美的国家重臣之一,他不能打自己的脸。1988年,大清国北洋水师成立,它的骨干就是留学欧美的海归。归国幼童们被李鸿章招入北洋水师,参与洋务运动。北洋水师的成立带动了铁路、矿冶等实业的发展,留美归国幼童有了施展拳脚的舞台。由上海到福州的电报电话线就是由他们负责架设的,他们还在教育、政界和外交界做出了不朽贡献。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留美幼童的个人命运随国家大局而起伏,于动荡之中被裹挟着前进。随着时局的变化,他们的贡献被人们遗忘,生存环境险恶到无一附加。他们优秀,他们有功,却失去为自己辩护的资格。这些聪慧杰出的留美幼童,被五四激进青年扣上 “前清遗老、留学洋奴” 的帽子,几乎没有人再想起留美幼童的优异表现,甚至忘了他们的存在。120个稚子,从离家的那天起,命运就已经不属于自己了。20世纪初,留美幼童命运突变,几乎成了洋务运动的陪葬品。</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的留美幼童,有些成了袁世凯的幕僚,在天津是官职显赫的名流,这让后来的一些民国人士更加厌恶他们。从抗日战争爆发直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留美幼童的故事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没人提起过他们。但是,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的京张铁路依然横亘在华北大地上,并为战争和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还有,留美幼童们开辟的矿山和冶炼厂矗立在大江南北,发出无言的抗议和一声叹息。留美幼童们,满口流利的英文,西方人的生活做派,却让他们的存在感在动荡的社会中濒于消失。但是,人们终于又想起了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图四为部分幸存留美幼童最后的留影,摄于1936年,弥足珍贵。 </p><p class="ql-block">留美幼童容揆在他的晚年,曾撰文评价 "中国留学事务局“,他说,“如果要判断一棵树的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它结的果实的价值”。"中国留学事务局" 这颗大树的果实,就是这些留美幼童,判断 “中国留学事务局” 是否成功,只要看看这些孩子们回国后做了什么。五,留美幼童的最后归宿留美幼童到底有多优秀?了解了他们留学美国时的优异表现,再看看他们回国后建立的丰功伟绩,就笃定,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国之栋梁,不是没有原因的,绝非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看看他们其中20位代表的简介,便立见分晓。</p><p class="ql-block">1、容揆容闳的族弟,10岁入选留美幼童,当年抗旨不归,毕业于耶鲁大学,然后又学习了化学和矿冶工程,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终生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曾作为庚款(庚子赔款的退款)留美学生的监管人,为留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容揆晚年撰写了《中国留美事务局》,描绘了幼童在美学习和生活的长卷,为中国留美事务局的成功经验作辩护,有力地反击了国内守旧保守派的污蔑和攻击。容揆的爱情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高中毕业时,容揆就深深地爱上了他的中学同学玛丽小姐。在经过了未来岳父长达十年的考验之后,终于在1894年和玛丽小姐喜结良缘,他们共育有五个孩子,后各有成就。</p><p class="ql-block">2、钟文耀12岁留美,就读于耶鲁大学,是当年耶鲁划船队的舵手。回国后曾先后在美国、西班牙和菲律宾做外交官。任满回国后进入铁路界,先后担任沪宁铁路和沪杭铁路的总办(即总经理)。钟文耀对一切新事物都满怀热情,从照相机到汽车,他是上海滩上最早的汽车拥有者之一。钟文耀家族四代耶鲁大学毕业,为纪念和耶鲁特殊的关系,他们在耶鲁设立了钟文耀纪念奖学金,奖励那些致力于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学者。</p><p class="ql-block">3、李恩富13岁留美,就读于耶鲁大学,大一时被召回国,在教会与朋友的帮助下,重返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李恩富语言天赋异禀,终生供职于美国新闻界。当年,为了抗议美国国会的《排华法案》,李恩富做了一名新闻记者,专门报道美国人虐待中国劳工的新闻,以此来抨击美国政府的暴行。他最有名的一篇文章《中国人必须留下》就是专门针对当时反华浪潮中一句臭名昭著的口号: "中国人必须滚开",为此他失去了自己的家庭。1897年,李恩富在美国再婚,新娘是来自田纳西州的苏菲小姐,他们育有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大儿子克劳伦斯成了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的毕业生,这是当年留美幼童被拒绝进入的军事院校,小儿子路易斯毕业于耶鲁。在耶鲁求学期间,李恩富就如开挂一般的存在,不仅在英文比赛中拿下第一,之后又在辩论、演讲等多种语言文字的比赛中拔得头筹,令美国老师、同学钦羡不已。1887年,李恩富以最优异的成绩从耶鲁毕业,同年,波士顿 LOTHROP 公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我的中国故事》,这是亚裔作者在美国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书,这一年,他才 26 岁。1927年,66岁的李恩富退休,孤身一人回到了香港,为当地一份英文报纸工作。他最后一次和他的美国朋友联系是在1938年的3月29日,他在信中写道: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战争,一场惨无人道、野蛮的战争。日本人的飞机每日在城市上空盘旋、轰炸,生命随时都可能终结”。李恩富的这封信,对于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并争取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一年的五~六月间,李恩富死于日寇的一次大轰炸。</p><p class="ql-block">4、黄开甲13岁留美,就读于耶鲁大学,曾是耶鲁东方人棒球队队员。他在读大二时被召回国,担任盛宣怀(洋务大臣、轮船招商局总管)的秘书多年。他留美时曾参加1876年美国费城百年博览会,1904年时出任美国圣路易博览会中国馆的副馆长,主持开馆和展览工作。在欢迎宴会上,就美国政府不允许华人入境的问题,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演讲,灭了美国人的威风,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日俄海战结束后,黄开甲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 "波兰特和平会议”,不幸中途病逝于日本。</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202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