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天之骄子、国之栋梁(一)

夏日雨荷

<p class="ql-block">  蔡政亭</p><p class="ql-block">翻开这一百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时,才发现这些面孔依旧稚嫩,那上面还有迷茫、有疑惑、有离家的哀痛、有对新世界的向往,这群国之栋梁、天之骄子,在用一生践行承诺:“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p><p class="ql-block">1872年的大清帝国很不太平,皇帝和大臣急得焦头烂额。泱泱大清国内忧外患,被洋人欺侮却没本事还手,憋屈之余,想不出办法,但办法总是还得想。在一位留美海归的建议下,几个大臣表奏皇帝获准:挑选这个国家最为聪慧的一批幼童,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以此希冀救国之解药。被桃选出的这120名学童,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称为幼童。这些幼童成了背负国家兴衰使命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他们之中,涌现了一些我们今天仍然熟悉的名字: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主持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条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唐绍仪,民国第一任总理,山东大学首任校长,复旦大学创办人之一;唐国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梁诚,驻美公使,促成美国退还1500万美元庚子赔款;蔡绍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首任校长;……这批幼童,日后成为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可孩子们再成功、再优秀,也终究无法遏制满清王朝的覆灭。他们的经历,被拍成5集纪录片《幼童》,豆瓣评分9.4,这是一个很高的分数。人们观后喟然慨叹:“他们是最早的开路人,是最激进的前行者,却被顽固派讽刺,被新文化学者鄙视,然孜孜以行,荣辱不言”。</p><p class="ql-block">正如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在耶鲁大学毕业留言簿上所写:“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里,大人指仁人君子,它的反义词是小人。这群留美幼童都是君子,他们的赤子之心未改。</p><p class="ql-block">一,民族的觉醒 睁眼看世界的人100多年前,清政府闭关自守,眼界狭窄,妄自尊大。从皇帝到臣民,对于外国情形一无所知,却没有兴趣去了解。当时,在国人的眼里,外国皆是蛮夷之邦,那里的人既粗俗又不懂礼数,怎能和大清王朝相比肩?这样的环境下,到底是谁能有如此胆魄和远见,想出 “幼童出洋” 的奇妙点子?这个人叫容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著名高校的人。1847年,容闳背井离乡,踏上美利坚国土,一路完成中学学业进入耶鲁大学,</p><p class="ql-block">18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可他学得越刻苦,心里就越痛苦。他在自传《西学东渐记》中写道:“没受教育之前,就是自己过日子,接受教育之后,想到中国的百姓,便无法忍受,我自己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就应该让我的同胞也有这样的机会”。这就是容闳的 "教育强国” 计划,即派出学童赴美留学,学成回国,为 "富国强兵" 贡献力量。容闳称这个 "教育强国" 计划为 "西学东渐”(把西方先进的学术逐渐引进中国),李鸿章则称之为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的长处,抵御西方列强的欺侮)。容闳的这个美好愿望的实现,一等就是18年。容闳 "教育强国“ 的实现,离不开另外两个名字:曾国藩和李鸿章。容闳用他的亲身经历,说服了这两位名重朝野的洋务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被称为大清帝国的中兴名臣。曾国藩意识到了西洋科学技术的先进,李鸿章的思想更是激进,在他寄往总理衙门的信里,甚至写出 “震惊四座” 的言论:“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经过曾、李具结(共同署名)的表奏,朝廷终于有了回复,同治帝诏曰:依议、钦此。</p><p class="ql-block">按皇上的谕旨,从1872年开始,每年出洋30名,计五年共150名留美幼童。但在第五年因故中止了招聘,实际上赴美留学的中国幼童共计120名。虽然皇帝准奏了,可选谁去,又是一个问题。那时,中国人普遍以为外国人还在茹毛饮血,处在野蛮时代,谁会甘愿送孩子出去受这份洋罪呢?尤其是有钱的大户人家,哪舍得孩子到野蛮之邦去吃洋人的苦?清政府成立了 以北洋大臣、江苏省巡抚丁日昌为正、容闳为副的 "中国留学事务局” ,负责招聘留美幼童。容闳更是回到家乡现身说法、苦口婆心,并让自己的亲属带头,终于招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30名。包括以后派出的共120名学童,广东省占了约百分之八十,余者来自浙江、江苏及山东省沿海,他们与经商传教的洋人接触更多些,思想也更加开放。只有普通老百姓,才会赌一把,首批留美幼童无一贵胄子弟。李鸿章给出了招生门槛:学童必须在16岁以下,出身清白,思想敏捷、学东西快、长相体面,出去以后,要能代表大清国的尊严。</p><p class="ql-block">首批被选出的最优秀30名幼童,先于设在上海的留美预备学校学习一年英语,合格后方可出洋。又由于他们习读四书五经,因此被授予秀才称号。临行前,孩子的父母和朝廷签了一份15年的合同:"必须严格遵守章程,受朝廷差遣,不能自谋职业。如有天灾疾病不测,各安天命”。幼童李恩富曾在晚年回忆了当年告别父母的依依不舍之情,他写道:离家时,和父母亲没有拥抱接吻,只是四次下跪磕头,母亲试图保持开心,但眼里已经满是泪水……。就这样,幼童们背负着国家和父母的期望,离别了娘亲故士,启程了。</p><p class="ql-block">二,留美幼童 聪慧超群刚踏上大洋彼岸的幼童们,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在中国故乡,他们没见过那么高的楼、煤气、自来水、电铃,还有电梯。更想不通,蒸汽火车是怎么在两条细细铁轨上行驶的…这些幼童中的一位帅哥,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修建京张铁路的主持人,他的名字叫詹天佑。令美国人惊奇的是,这些中国孩子,穿着长衫长褂,留着快拖到地面的辫子,竟是一些黄皮肤的小小少年。不只是美国民众驻足围观,而且《纽约时报》还刊登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报道:昨天,到达旧金山的30位中国学生都非常年轻,他们都是优秀的淑女和绅士……。哈哈,美国记者把留长辫子的中国秀气帅哥当作女孩儿了。这些中国幼童,</p><p class="ql-block">虽然,外观上看起来与美国人非常不同,但他们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这些幼童被安排到美国家庭里生活。被选的家庭家境殷实,有年龄相仿的孩子且有爱心,目的是帮助幼童们尽快克服语言障碍并熟悉新的环境。另外,美国家庭的照护,也能使幼童们感到温暖,缓解了离乡之苦。稍后,他们被分配到各个中学就读。在容揆的回忆录《中国留美事务局》里,记载了幼童们在美生活和学习,说,孩子们放学后与美国小伙伴们嘻戏玩耍,幼童们都很自律,非常刻苦,吃饭时都要翻翻书本,得隙就与美国同学对话交流……他们很快地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氛围,令美国家庭的父母们感到惊奇不已。由于他们的优异表现,幼童们受到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与蜚声五大洲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克吐温比邻而居,马克吐温大师非常喜欢这些来美留学的中国幼童,他们成了忘年交,也使孩子们受到美国文化更深层次的薰染;而且在短时间内,他们便成为班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学生 "非常优秀” 是老师和媒体对他们的由衷赞美。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了一份出自中国孩子之手的留言簿。但见中英文相结合、钢笔毛笔并用、图文并茂。汉字书写挺拔有力,英文字体飘逸秀丽,绘画作品栩栩如生。仅仅留学一年零五个月的幼童梁敦彦,在留言簿上,还写下了过这样一首诗:"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猫咪我的名字叫Fabby Grey我的眼睛黑褐相加我的皮毛柔软如丝我喝的是满满一碟牛奶在每个白天和夜里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了包括军事、航海、法律、建筑工程、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几乎所有科目的系统学习。他们优秀到连美国人作为母语的英文课,也是中国孩子学得最好。</p><p class="ql-block">1876年,邓世聪和陈巨镛分别获得英文拼写一等奖和二等奖。1880年,霍普金斯语法学校毕业班的英文和希腊文第一名被留学幼童李恩富获得,周传鄂获得拉丁文和书法第一名。在沃德沃斯街公立学校书法展览中,入学不到一年的蔡廷干获得第一名。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五十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曾是中国幼童的中学同学,后任耶鲁大学的教授威廉·菲利普在传记中专门有一章,标题就是“中国同学”,他写道:“回忆在哈特福德高中的生活,让我觉得有些奇怪的是,记忆中最亲密的同学是一群中国同学。我想,我以后的生活中,再也不会遇到一群男孩,能够像他们一样优秀”。</p><p class="ql-block">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中国学童还开展了名目繁多的文体音美活动。在玩橄榄球时,日后作为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炮务二副的邓世聪,总被同学们抢着要,因为他跑动起来像只小猎犬,躲闪的功夫又像一只猫。中国幼童还组建了自己的东方人棒球队。</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202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