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副本)

云一

<p>我是一个做手工活认真严谨理性之外在生活中是一个懒散不愿打理收拾的人。虽然爱喝茶,只属于喝记忆茶的人。友人送的,自己买的茶总是寻一干燥之地丢下即不管不顾了。前几日有客戶知我是祁门人,认为我懂茶,却不知我是一个背书袋读过即忘的人。无奈不能丢了所谓茶乡人的名声晨起爬书架、翻旧书。现摘录林语堂关于茶的只言片语如下: </p><p>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说,每天清晨坐在明窗净几前,一面抽烟,一面饮茶,微风拂面,鼻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乐趣。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p> <p>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p> <p>林语堂是闽南漳州人,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根据喝茶经验,提出“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最为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的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p><p>以佳人喻茶,新颖而富有情趣。明代许次纾也有“三泡”说法,他在《茶趣》中说:“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p> <p>林语堂认为,茶与酒的功能有极相近之处,而又有所不同:“因为茶需静品,而酒则需热闹。”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p><p>茶是世间纯洁的象征,是聪慧人的饮料,风雅隐士的珍品。“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p> <p>林语堂熟读《茶录》、《茶疏》和《煮泉小品》,对采茶、制茶、烹茶、饮茶等一系列工序都了然于心。在谈到茶的贮藏和烹饮时,他说:</p><p>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类香类一切有强味的物事,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p><p>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的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于小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如若发霉,则须在文火上微烤,一面用扇子轻轻挥扇,以免茶叶变黄或变黑。</p><p>第三,烹茶的艺术一半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槽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p><p>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p> <p>第五,茶的正色是青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柠檬、薄荷或其他物以调和其苦味。</p><p>第六,好茶必有苦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 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p><p>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p><p>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一概屏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茌茌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p><p>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的带着“奶花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