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寻古之行--天台庵

Meng

<p class="ql-block">离开原起寺下一个目的地是天台庵。</p><p class="ql-block">出了辛安村弯上大路,导航显示6.2公里,很近。公路沿着浊漳河而行,河道忽宽忽窄,水流忽缓忽急。河的背景是太行山,河两岸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看到这样一条秀气的河,真是很难得,几次想停下车拍照,没找到合适的停车位,作罢。</p> <p class="ql-block">中间有段路过村子,老乡在路上晾晒高梁,把连着秆的高梁放路中间,车过的多了就把高梁粒分离出来了。这办法其实很悠久了,记得八九十年代在河南和山西的秋天就看到过这景象。时间的脚步在城市里日新月异,却在这里风轻云淡,时光清浅,岁月安然。当放慢车速碾过庄稼,就仿佛碾过了岁月,回到三四十年前。</p> <p class="ql-block">后来从天台庵出来时看见路上铺着很多已经脱了穗的高梁。这些高粱粒稍加晾晒,簸萁筛除杂物就可以装袋收藏了,一季秋粮入库,完美。</p><p class="ql-block">九点半到天台庵。不出所料,天太庵的人多在村口就感受到了,车到村口就被拦住,说村里车都停满,只能停在村口路边。心理想,果然是黄金周。</p> <p class="ql-block">从村口过来也跟近,一路上坡看到路边停的各地的车,北京、天津、江苏都有,河北河南就更多了。估计浊漳河谷这些偏远寺庙很难得见到这许多外地车,一方面是黄金周,另一方面是黑悟空的出火连带火了山西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天台庵​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中一坛形孤山上,说是山其实就一个小山坡。大门朝向村里一个热闹街道,并且寺的周围也都有民居,应该说这是我看到的最不寂寞的古建筑,当然上海的静安寺除外。</p><p class="ql-block">先上一张主殿近照</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始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它是一座佛教寺院,为佛教天台宗所创,而天台宗又是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庵”这一名称源自汉代,最初是文人、隐士自建的小茅屋。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人经济条件的改善,庵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场所,那时通常指比较小的寺。后来才演变成住持尼姑的庵。</p><p class="ql-block">说起天台庵的前世今生,有段故事去过的人都知道。在2014年前,这个古建一直被定义为唐代木构,唐天祐四年(907年),也就是唐朝灭亡那一年。现在我国仅存的唐建只有4座,即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庙、天台庵。所以这是仅存的1/4。但这事在2014年有了反转,这年11月主殿大修,维修师傅发现了两处墨书题迹,“长兴四年.....”和“大唐天成四年.....”,而这两个年份都是五代的后唐,</p><p class="ql-block">所以文保部门又把年份改成五代。但是仍然有专家说它是唐,理由也挺充分,首先建筑模式典型的唐,其次“长兴四年.....”后面的字不清楚,可能是五代重修。所以坊间说我国唐建3个半,这半个就是天台庵。</p><p class="ql-block">进门上台阶来到院子里,一个小小的主殿,然后就没了,院子里有二三十号人,熙熙攘攘还有一些孩子。走近了才看见殿的左前方立着两个天台庵的国宝标识牌,旁边不起眼的有一通龟趺座石碑,据说为唐代。</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刻字已经看不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唯一的大殿叫弥陀殿,座北朝南,建于1米高的石台基上,面阔三间(7.15米),进深四椽(7.12米),单檐歇山顶。远看这间古代木建,虽小却灵动,后退想拍个全景,不成,全是人,把取景框缩了再缩,拍出来这样</p> <p class="ql-block">后来用手机功能把人去掉了,画面完全不同了,感谢Vivo手机</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光线有点暗,抬头看上方的梁架,结构非常简洁,没有任何繁复的装饰,很难想像就这样简单质朴的构架承载了千年的风雨。</p> <p class="ql-block">据说弥陀殿殿内原来还有十二圆觉塑像,在1944年解放区开展破四旧活动时被砸碎。殿前的石基上还有两个憨态可掬的狮子,也于前几年被人偷了,可惜。天台庵一路有走来历经千年,磕磕碰碰丢了很多,修修补补又加了一些,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现在殿内没有任何供奉,方型的主殿里显得有点空,只有横梁下的六根柱子孤独的立着(人太多没拍照),讲解人说那是后来人加的,包括外面檐下的四根立柱也是后人加的。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六根柱子,整个建筑该是多么的简约大气,清新脱俗。</p><p class="ql-block">借一张网上的图</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立柱和梁上短柱都是后人加的</p> <p class="ql-block">横梁上隐约可见遗留的金黄色五爪龙彩绘,据讲解员说是金代的</p> <p class="ql-block">从外面看檐下斗拱</p> <p class="ql-block">从侧面看屋檐好像檐边向上翻卷,在简朴的木制中竟然如此灵动,给人以视觉美。</p> <p class="ql-block">天台庵弥陀殿的四角飞檐上翘,出檐深远,感觉是这一行几个寺庙最突出的檐角。</p> <p class="ql-block">转往后侧面,回身拍了一张大殿的顶部,然后就被镜头里的造型惊到了。</p> <p class="ql-block">屋顶正脊上一支鸱吻出头像大鸟回望,身后羽翼翘起,伸展自如,仿佛刚刚落下回身张望,又好像引颈展翅欲腾空高飞,这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绝。诗经里有句很美的词:“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我觉得用在这真是很贴切。</p> <p class="ql-block">再来二张</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飞檐</p> <p class="ql-block">正脊(正面看中间的横脊)较短,两头硕大的琉璃鸱吻与小巧的殿堂成鲜明对比,据说琉璃脊饰均为金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从殿的背面看</p><p class="ql-block">这栏杆是村里前段新加的,院子里也弄了其他的栏杆,本意可能是想给这座古寺锦上添花,但其实去过的人都觉得画蛇添足了。</p><p class="ql-block">出了天台庵回车上,路上看见一个村民家的厕所,上面钉的牌子把我逗乐了</p> <p class="ql-block">收拾心情转战下一个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