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那些英年早逝的民国学者(下)

至简

<h3>近期,多位青年学者接连离世,他们多是70后或80后,也有不少是90后。我们在惋惜这些青年学者的同时,也不禁回忆起百年前那些英年早逝的民国学者,他们生于上世纪的70、80、90年代,也在个人的学术黄金期离开了我们。</h3></br><h3>本文共介绍10位学者,此为下篇,有黄侃、钱玄同、许地山、傅斯年、朱自清5位。</h3></br><h3> <h3>黄侃(1886.4.3-1935.10.8)</h3></br><h3>黄侃被学术界推崇为古音韵学之集大成者,他在研究中把“声”和“韵”结合起来作综合研究,定古声纽为十九类,定古韵为二十八部,从而诞生了一个完整精密的上古声韵系统。</h3></br><h3>1935年10月6日,正是农历的重九节。黄侃为消闷遣忧,带着子女甥婿到距家不远的鸡鸣寺散步,归家后,陷入郁郁寡欢的苦闷之中,晚间,黄侃稍觉轻松,挣扎着从床上爬起,强打精神,吃了几只蟹螯,开怀畅饮了几杯葡萄酒,想以此解除腹痛难当之苦。不料,食后躺至午夜,腹胀气喘,冷汗蒙头而下,至天明不能熟睡。经医生诊断,黄侃病况是:饮酒过量,胃血管破裂,导致胃出血。</h3></br><h3>1935年10月8日(另有一种说法是1935年10月11日),黄侃于南京病逝,年仅49岁。</h3></br> <h3>钱玄同(1887.9.12-1939.1.17)</h3></br><h3>钱玄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他是现代音韵学的奠基者之一,是白话语体的积极倡导者,是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的拟定人,是汉字由左至右、由竖排到横排书写形式的发起人之一;此外,钱玄同在历史学、经学等各领域也多有建树。</h3></br><h3>钱玄同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中记录了他的病史。早年留学日本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晚年高血压症日渐加剧,并患神经极度衰弱症。1935年1月,钱玄同右目忽患网膜炎,血压又有增高,身体更加不好。</h3></br><h3>1939年1月17日傍晚,钱玄同从外面奔波刚进家门,即感身体疲惫和头痛欲裂,家人立刻将其送往医院,确诊为突发右脑部溢血。晚上9时45分,钱玄同抢救无效,在北京的德国医院逝世,时年52岁。</h3></br> <h3>许地山(1893.2.3-1941.8.4)</h3></br><h3>吴中耆老张一麐称赞许地山道:“许先生之学,上下古今,无所不包。”许地山不仅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他更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宗师级的人物。他曾经学习法文、德文、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在研究史学、印度学、佛教、道教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就。</h3></br><h3>在长期的学术研究过程中,许地山身体透支,积劳成疾。</h3></br><h3>1941年7月28日深夜,许地山心脏病突发,背部疼痛异常,汗流如注,手脚冰凉。由医生注射强心针简单处理后,在家休养观察。至8月4日早晨,尚诊视正常。午后两点,心脏病再次发作,时值台风预警,遽难就医,1941年8月4日下午2点15分,许地山在罗便臣道寓中不幸逝世,年仅48岁。</h3></br> <h3>傅斯年(1896.3.26-1950.12.20)</h3></br><h3>傅斯年的一生著述丰厚,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界撒下过无数有生命力的种子。</h3></br><h3>作为一名学者,他发展了史语所,推广了考古研究。他将史语所的工作目标确定为“助成从事纯粹客观史学及语言之企业”,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分材料一分货”等口号,主张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和语言学的研究。</h3></br><h3>1950年的夏天,傅斯年身患胆结石,不得不到医院做手术。</h3></br><h3>1950年12月20日下午,傅斯年参加参议会。在回答完参议员郭国基的问题后,他满含怨气地走下讲台。就在即将回到座位时,傅斯年突然脸色苍白,步履踉跄,昏厥过去。</h3></br><h3>大约6时30分,台大附属医院院长魏火曜,台大医学院代院长叶曙、副教授王大杰亦赶到会场。经王大杰诊断,傅斯年得了脑出血,当即采取急救措施。</h3></br><h3>1950年12月20日晚上11时23分傅斯年去世,时年54岁。</h3></br> <h3>朱自清(1898.11.22-1948.8.12)</h3></br><h3>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其《背影》一文被盛赞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h3></br><h3>抛开文学家的身份,他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论文《诗言志辩》是一篇研究古代文学批评“意念”的专著,它既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经典学说,又详细地阐释了文学历史的真相,为中国文学批评开辟了拓新之路。</h3></br><h3>但在长期的案头工作中,朱自清的胃病却日益严重。</h3></br><h3>1948年8月6日清晨,朱自清胃部突然剧烈疼痛,病情紧急,经医生诊断为胃穿孔,立即手术。</h3></br><h3>8月8日,朱病情基本稳定,仍是惦念工作。</h3></br><h3>8月10日,朱病情突然恶化,由胃病转为肾炎,肚子膨胀,出现尿毒症症状,便插管导尿。中午,经过观察,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h3></br><h3>11日,胃部虽是少量出血,但肺部有发炎迹象,病情愈加严重。</h3></br><h3>1948年8月12日11时40分,朱自清与世长辞,时年50岁。</h3></br><h3>这些民国学者的早逝,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有限的医疗水平有关;二是与他们为学术理想的忘我投入和操劳过度有关。</h3></br><h3>而面对当下青年学者的早逝现状,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学者们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也必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好工作和生活,做健康的人,做健康的学术。</h3></br><h3>参考资料:</h3></br><h3>1.张全盛:《国学大师黄侃》</h3></br><h3>2.余连祥:《钱玄同传(三):永保清操鲍山廋》</h3></br><h3>3.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h3></br><h3>4.《文史杂志》1941年第一卷第12期</h3></br><h3>5.《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h3></br><h3>6.传奇人物编辑部 岳南:《民国大使列传·傅斯年》</h3></br><h3>7.黄汉昌:《朱自清传》</h3></br><h3> <p class="ql-block">本文是在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整合,欢迎转发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丨傅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