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游山西——青莲寺

虎跑泉

<p class="ql-block">青莲寺,初名硖石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的寺南庄北侧硖石山中。因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故名青莲寺。古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新寺建于唐大和二年(828年)。</p> <p class="ql-block">古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下院,是唐代建寺时的旧址,位于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碘石山隅,古青莲寺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一座舍利塔组成,正殿和南殿是由于殿宇垮塌严重,现代复建的。新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上院,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上院,坐落于侠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寺内现存唐、宋、明、清诸代碑刻十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青莲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青莲寺初创。当时著名的高僧慧远大师在此建立寺院,因地处硖石山山腰,故起初名为“硖石寺”。</p><p class="ql-block">唐贞元之时(785—806年),智通禅师在此注《六波罗密疏》流行于世。</p><p class="ql-block">唐宝历时(825—827年),青莲寺初次修葺。</p><p class="ql-block">唐太和初年,慧愔禅师在这里以前人修建的寺庙为基础,大量营造殿宇,广收门徒,这时青莲寺较为兴盛,方才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唐太和二年(828年),于今上寺的位置上建造了上院。</p><p class="ql-block">唐太和七年(833年),寺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山田二十余顷的大寺院,影响力日益增加。</p><p class="ql-block">唐咸通八年(867年),御赐名额为青莲寺。</p><p class="ql-block">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赐名,改名叫做“福严禅院”。</p><p class="ql-block">明代时,又修改回“青莲寺”。自此上下寺的青莲寺、古青莲寺之名被延续到今天。</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青莲寺历代皆有增建。寺前设平台,台上建东西两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及大雄宝殿,两厢建有观音阁,地藏阁及经堂等,左右对称。</p><p class="ql-block">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释迦殿建立。</p><p class="ql-block">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观音阁建立。</p><p class="ql-block">北宋景德四年(1107年),建立古青莲寺弥勒殿并塑像。</p><p class="ql-block">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观音阁下层后墙中部刻《罗汉碑记》。</p><p class="ql-block">金天会四至五年(1126—1127年),发生战乱,损毁部分建筑。</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改观音殿为二层观音阁。</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观音楼修复,金装塑像。</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殿宇修复,补塑塑像。</p><p class="ql-block">2003年,由于古青莲寺释迦殿主体建筑保存状况不佳,对主体建筑进行了修缮,将旧有的木构件替换,并做了防腐防虫与加固处理。</p><p class="ql-block">2005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对古青莲寺进行了勘察。</p> <p class="ql-block">新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上院,因地势较高而俗称上院,坐落于侠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寺院整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偏西8°,寺院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约6000平方米。新青莲寺有各类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主院及轴线上分为三进院落;偏院分为东西两进院落。前为平台,上建东西阁,阁后依次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寺内现存唐、宋、明、清诸代碑刻十通,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斗栱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斗栱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大殿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p> <p class="ql-block">罗汉堂,又称观咅阁,初创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间(1101年),为主殿释逾殿的东侧配殿,面阔三幵间,二层结构,前插廊悬顶,宋建明修。根据碑文等资料记载,该处殿堂原本为一层,后经抬高变为二层,改建时间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罗汉堂二层楼阁之上有彩绘泥塑及壁画,沿正面墙东墙及两侧墙南北墙分布而塑,坐台与墙体等长。正面(东墙)塑像9尊,两侧(南墙北墙各有5尊,共计有19尊。坐台均由青砖砌制而成,为减轻二层的重量,北侧坐台最外侧一层砖体被去除,导致该侧彩塑前脚掌均悬空,但不影响其安全性。观咅菩萨坐像居东墙正中,左足垂于台下莲踏上,高约1。7米。左右两侧有童子和龙女作为观音菩萨的胁侍,体量较主像显著缩小。两侧依次分部十六尊罗汉像,各高1。4米左右。台上除龙女与善财童子外皆为坐像,都是宋代遗物。塑有观音菩萨、龙女、童子及十六罗汉。其中,北侧墙体上部存在流淌痕迹,且此处殿宇的窗户没有玻璃或油纸作为隔绝外界的隔层,北侧和南侧靠近窗子的彩塑都是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的,受外界风雨的影响很大,所以外部的细泥层与颜料层出现了大量剥落。</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子抱母古柏令游人感叹不已。母相周粗3米,高27米;子柏周粗1米,高24米。相传百余年前母柏枯槁,寺院主僧决定次日将其砍伐。</p><p class="ql-block">当天夜里,一株幼柏攀着母相的躯干缠绕而上,紧紧将母相抱住,寺僧见之,以为神意。古柏前的两棵银杏树,东为雄树,周粗5米,高约25米;西为雌树,周粗4米,高与雄树同。每年夏秋两季,枝叶繁茂,遮天蔽日,以自己无可辩驳的神威,叙述着青莲寺的沉浮兴衰。</p> <p class="ql-block">古青莲寺,又称青莲寺下院,是唐代建寺时的旧址,坐西面东,坐北朝南,位于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碘石山隅,古青莲寺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与一座舍利塔组成,正殿和南殿是由于殿宇垮塌严重,现代复建的。据清代的重修碑记载,当时有正殿9间,南殿9间,东西禅堂各5间。现建筑均为现代复建,包括正殿、南殿各3间。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释迦殿和弥勒殿,其中弥勒殿内所存7尊彩塑为唐代遗存。现存塑像18尊,壁画面积15平方米,壁塑面积1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下寺北殿弥勒殿,亦称正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现存大小塑像尊,内容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二供养人。殿内台基宽大,位处大殿正中,周围以玻璃为围墙,无顶。弥勒佛坐像塑于台基后侧中央,像高5。02米,于须弥座上双腿自然下垂,双足踏于莲台之上,故称为“垂腿弥勒佛”;弥勒佛两侧,塑有站立的阿难、逝叶二大弟子,迴叶居左,阿难居右,高2。26米。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管理人员的介绍,右侧的逝叶之所以在左侧半身出现深及内部骨架的巨大创口,是因为在九十年代缺乏管理的时候家畜跑入店堂内撞到塑像,塑像前倾的同时撞在了普贤菩萨的须弥莲台之上形成的。佛像前左右两个须弥座莲台上,文殊、普贤两菩萨相对而坐,高米。文殊菩萨居左,右腿盘曲,左腿下垂,左足踏在须弥座之上;普贤菩萨居右,左腿盘曲,右腿下垂,右足踏在莲台上。佛坛木来有两尊体型较小的供养菩萨相对应,但现仅存有两尊不配套的塑像,一尊有底座,另一尊则头与四肢都已缺失,挂靠在砖石砌成的台阶上。两尊彩塑与其他彩塑风格明显不同,疑为从他处移来,且均破损严重,露出内部骨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