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集体磨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当我们教研组接到县教科院詹老师的任务,即,于2024年9月27日在我校举行主题以“如何上好语文预习课”,且参会人员是全县语文教师和初中骨干语文教师时,我们深知任务重,责任大。我当即召开教研会,经过慎重选拔,最终由周莉老师上展示课。</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8日,周莉老师经过自己的构思,确定了教学流程,她于9月23日教研会上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了阐述:首先出示单元目标,引出课题《秋天的怀念》,背景链接、作者简介,让学生把握课下注释1的基础上进行环节一:一读,理字词;环节二:二读,勾句子;三读,做批注,最后预习总结,词用红笔在题目旁边批注上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体会;2、请用红笔在文章内容相应的位置批注上你的疑难困惑。经过组内商讨,决定先上一堂课再看细节。</p> <p class="ql-block"> 9月24日上午第三节课,周莉老师在七年级四班进行了第一次磨课,环节清晰,但是出现了超时、学生配合不到位、ppt内容过多、偏重于教学生如何预习等问题,整个课堂显得老师过于热情,学生就像客人一样。上完后,周莉老师当时就觉得这是自己这么多年,最尴尬的一次公开课。课后我们备课组一起商讨,经过一番讨论,把第一环节的背景链接和作者名片省略了,然后前边教师言语再简洁一些!</p> <p class="ql-block"> 9月25日,通过看课思索,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课下我和周莉老师在课间操时间又在讨论,是预习方法的总结,还是呈现一堂预习课,我确定地说,就是我们上好一堂预习课。学生需要明确预习内容及要求,现代文预习方法:例如:1、通读课文,标好段号。</p><p class="ql-block">2、课下注释中出现注音的,读读写写中却没有的生字词,将注音补充在读读写写中;</p><p class="ql-block">3、①抄写生字词两遍(拼音和词语),并听写;②将成语的意思写在生字表下面,并在预习本上用成语造句;</p><p class="ql-block">4、①通读课文过程中,学生勾画每段中表达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词语或句子以及每一段中的关键词(主要是形容词、副词、动词、叠词等),简单批注自己的体会或见解,(可以就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的体会和自己的心得)。②在此基础上用摘抄中心句的方式或将勾画的关键词句串联的方式概括每段大意。③如果遇到有疑惑的地方,也可进行圈点勾画打问号,待上课时释疑。</p><p class="ql-block">5、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划分文章的段落次,梳理文章结构,最终画出文章的结构图。</p><p class="ql-block">6、学生思考课后题,将关于课后题的思考批注在书上。</p><p class="ql-block">7、展示分享交流:就预习过程中音形义容易出错的生字词、文章梳理的结构图、批注的心得和疑惑以及关于课后题的思考等方面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 9月26日,周莉老师再一次磨课,这次磨课主要发现了以下问题,比如上课仍存在超时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有些可以让学生前置性作业上完成的,也放到了预习课上,所以内容过多。此外,老师还是讲得较多,可以用好预习本,让学生动起来,动嘴、动笔!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周老师有以下设想:第一,设计好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课前查阅作者及背景;课前注音、补充和抄写读读写写、选一两个词语或成语造句;课前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并在预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一两个疑惑。第二,让学生动起来。前置性预习做好后,在预习课上,一些原本在预习课上进行的环节就可以改成订正、分享、讨论或答疑,这样能更好的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上好一节课,实属不易。通过周老师这节课的打磨,也让我们组内对于怎么上好预习课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也有赖于以后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就如我分享的主题,潜心磨砺,才能闻见花开,期待通过本次活动的交流,我们都能收获到更多的方法,能启发我们对于预习课更多的思考,也为我们针对不同的课型:如:文本分析课,评价鉴赏课,文学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课、训练课、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打下坚实的基础。潜心磨砺,闻见花开,相信,并驾双驱,方能行稳致远! ——教研小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