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川西古镇群落 一. 火井古镇 夹关古镇 2024年8月

好心情

<p class="ql-block">  偶然从网络上看到介绍火井古镇的情况,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闲暇日,我们相约前去古镇探秘。</p> <p class="ql-block">  资料介绍,成都邛崃火井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隋朝12年(公元616年)设置火井县,是一座具有近15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它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火井古镇,一个有故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就进入了古镇。</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不宽的老街旁,一座老式建筑立于眼前, 这是一座免费开放的古镇景点,叫做“海屋”。</p><p class="ql-block"> 海屋建于民国初期,原为曾在重庆海关任职的邱子文归乡后修建。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日”字二进四合院落,悬山式砖木结构。门楼为民国初年典型牌楼式风格,门匾阴刻“海屋”二字,门、窗、柱等为仿西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民居建筑。这座建筑现在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海屋现在挂牌为“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四川省羌学会、卭崃羌族文化发展与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  成都尔玛民俗博物馆是邛崃市以打造离成都市最近的独具羌文化民族风情生态保护体验区的理念,支持5.12大地震灾区汶川县龙溪乡异地安置在邛崃市南宝乡直台村的羌族村民陈学龙个人创立的羌文化主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商殷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羌族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情风尚。尔玛博物馆就是希望重建精神家园,呈现和传承因“5.12”汶川大地震摧毁或社会变迁已消失的羌文化风尚习俗和淳朴厚重的历史文化。尔玛博物馆的建立,体现出羌族人民感恩社会、凤凰涅槃的再生精神和独有的创造力和勤劳灵慧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共设有八个主题展示馆:青铜器馆、陶器馆、羌绣馆、民族用品馆、羌文化展示馆,感恩馆、羌文化传习所、旅游和农副产品馆。</p> <p class="ql-block">  跨入博物馆,从二楼看到的“海屋”建筑一隅。房屋虽旧,但布局大气,多形镂空雕花门窗精致耐看,保护尚好。真不愧为中西合璧的精典民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楼的羌绣馆,各式色泽艳丽的羌服挂于橱窗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又窄又陡的木梯我们上了二楼,视线更开阔,可以从不同角度参观房屋构造特色。</p> <p class="ql-block">  民族用品馆。墙上除了贴有祭奠祖宗的师位,还挂着羌族人用的刀枪等猎具。屋中间还有一个火炉,用于日常生活和冬季烤火取暖。</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围坐在一起体验一番。</p> <p class="ql-block">  展馆的玻璃柜中还展有羌族县志等实物书册。因为没有讲解员,一些实物展品我们只能表皮的看看,不懂其意。展出的八个馆我们没有逐一细观,尽管如此,这个尔玛博物馆仍然是展示和弘扬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今天还意外收获了这个景点,拓展了视野,对羌族的文化有了一点点了解。</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博物馆,去寻迹天然气的发源地。路过火井小学,一个小小的古镇,还有建造得这么敞亮的小学,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  作为火井古镇的“火井遗址”景点,并没有其它各地的景区那么受宠,路上没有明确的指示牌,我们下车问了几个当地人,好像都不知道这回事,我们有点懵了。费了几番周折,终于找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火井遗址所在地。门口没有文字,只在门牌坊外看到里面一块蓝色的标牌:我在火井很想你。</p> <p class="ql-block">  进入牌坊门往里走,终于看到了景点。</p> <p class="ql-block">  火井古镇古火井广场终于亮相了!这里是一个不大的广场,由此向纵深前行,遗址地显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临邛火井,又称“世界第一井”,即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熬盐炼铁的地方,比英国早1600多年。因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亲临此处视察盐业生产,后亦称为“诸葛井”。</p><p class="ql-block"> 火井古镇民众至今仍保留着古法熬盐、诸葛亮视察等古火井相关的丰富民俗活动。目前“世界第一井”已入选世界纪录协会候选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  六角井,是火井镇第一口火井。</p> <p class="ql-block">  汉代古火井遗址。</p><p class="ql-block"> 火井的起源与发现:火井的竹制气管发现火井在汉代,人们先是发现火井地面有盐水浸出,于是竞相挖井熬盐。</p><p class="ql-block"> 挖井越深,出盐越多,偶然便成为必然。传说一天夜里,闪电雷鸣,一道霹雳砸向一口深井,井中起火,火熖从井口呼呼窜出,腾高数丈,盐井中发现可燃气体。</p><p class="ql-block"> 真是一举两得。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很快发现了分离囱水和天然气的方法,并顺势用同一口井中之气点火熬盐。然而由于开釆过度,到东汉末年,临邛的火井火势渐微,奄奄一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时诸葛亮正在管理成都,修明政治,发展生产。他亲自过问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公元219年前后,诸葛亮亲自来临邛火井视察。据说,他指导人们砍来斑竹,剖开去节再合拢,然后用生漆浇布缠紧,一根根衔接起来,做成竹制天然气管道。他还指导人们用一块中心凿孔的石盘盖住井口,竹管道一头从石盘孔插进井内,一头引至各户熬盐的灶下。这样可保证气体不会无谓地逸出而浪费或引发火灾。</p> <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他还吩咐人们在火井周围筑灶,变井上煮盐为灶上煮盐。灶头多了,生产規模自然就大了。</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对火井改良以后,火力大增,当地盐产量迅速增长,不仅解决了军需用盐,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还有利于当地的民众民生,火井镇也随之进入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火井的发现是意外的话,那么,当年用竹子输送天然气,则是人类智慧所为,它堪称史上最早的天然气输送管道。</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汉代火井遗址”照壁的背面,刻有“清.乾隆皇帝 咏火井”一文,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p><p class="ql-block"> 咏火井</p><p class="ql-block"> 羲之广异闻,火井欲具示。未曾读汉书,郡国志原备。</p><p class="ql-block"> 博物称投烛,灭绝不复炽。赋注家火投,烂然照天地。</p><p class="ql-block"> 一灭一云燃,定论终是谁?千秋记载家,孰能免耳食。</p><p class="ql-block"> 其实至今存,所秉阴精气。火阳而根阴,离为见周易。</p><p class="ql-block"> 凿井如置产,但引供烹饲。亦可用煮盐,盐井则别异。</p><p class="ql-block"> 蜀有争产者,事闻问以悉。评论因自强,究竟非奇事。</p> <p class="ql-block">  火井遗址广场山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的顶端,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熖寓意火井镇的天然气燃烧不息。碑身上刻有“诸葛亮视察火井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我们顺着弯曲辗转的石梯走到纪念碑脚下仰望,四季长青的雪松环绕中,纪念碑更显高大宏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碑文中有笔划脱落,未及时修复,甚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刚入景点看到的古火井广场,右侧是一座翘角廊亭,廊亭两侧的立柱上题诗:</p><p class="ql-block"> 火井沉荧于幽泉 高焰飞煽于天垂</p><p class="ql-block"> 这是晋人左思在《蜀都赋》里描写临邛天然气火井从地下深处涌现,燃烧的火焰高入云霄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翘角廊亭的另一头立柱上题词:</p><p class="ql-block"> 三国孔明羽扇纶巾察火井 火熖煮盐世界第一 </p><p class="ql-block"> 五代崇嘏婧女男妆夺状元 金榜题名天下无双</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得不介绍几句题词里的“崇嘏“其人。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火井古镇,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也是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黄崇嘏,邛崃火井镇人,父亲曾在蜀中任使君。黄崇婽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工诗善文、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她女扮男装、出仕为官、政声卓越,成为历史上罕有的女子从政传奇,是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才女,流传至今的诗文作品不少。她的故事还被改编为黄梅戏“女附马”。火井古镇的人为纪念黄崇嘏,把火井镇的铜鼓山改称为“崇嘏山”。清同治五年(1866年)还在山上修建了崇嘏塔。</p><p class="ql-block"> 关于她的身世和考状元的故事,说法不一,论点颇多,但无论怎样,黄崇嘏的形象已铭刻于火井古镇世世代代后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火井古镇,平常的小众小镇,小众得让我们在当地都难寻到老火井的踪影;但它又很大,有个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火井,游子的记忆老家!火井,历史与现实交织的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  距离火井古镇25公里有一个夹关古镇,今天顺道去溜达溜达。 </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驱车一会儿就到了夹关,给人的感觉是道不宽人稀少,顺路转了一下,来到一条比较宽敞的大街,看样像是镇上的新街,顺利安排好住宿。目前正值酷暑高温天气,成都及周边城乡的气温接近40度,此时烈日高照,街上基本无人,我们也正好休整一下。向老板了解了一下景点情况,他也不大清楚。</p> <p class="ql-block">  直到下午6点,我们才出门,到老板介绍的一家鱼餐馆晚餐。</p> <p class="ql-block">  几斤重的一条大鱼,烧了一大盆,色香味俱全,很不错,素菜免费随加。价格也公道,大家都很满意。</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河边的灯光夜景不错,再往前还有一片荷塘可赏荷花。我们傍晚出门漫步在古镇,终于到了河边。站在桥上观景,河岸边的建筑打造得古香古色,黄昏的天色下,远山近林映入水中,倒也幽雅宁静,只可惜一直等不来灯光夜景。当地人说每晚7点亮灯,但时间已到灯光却不见。猜想原因可能是高温天气用电紧张,政府部门通知节约用电,关闭一些夜景用电。没有电,荷塘观花也没了兴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怏怏不乐的沿河岸转了一圈,通过夹关大桥,返回住宿处。</p> <p class="ql-block">  事后查网上资料,夹关,也叫夹门关,是一个有2300年历史的古镇,是当时川西茶马古道的重镇,历史上也曾经繁华辉煌。地形上因当地的啄子山和胡大岩两峰对峙如门,地势险要,中横一水(河流)而得名夹门关。现在的夹关古镇,没有很大的名气,更没有过多的商业化气息,而是保留了更多的市井味和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宿的酒店,新建不久,标间一晚不足100元,住宿外的大厅宽敞明亮,是朋友相聚聊天难得的好场所。我们一行朋友观景未成,回到酒店聊天却兴致不减,热闹非凡,几个小时一晃而过,足足过了一盘话唠瘾!</p><p class="ql-block"> 我们体验到的夹关古镇,吃住消费低,质量也不错。纯朴的人心尚存于此,点赞!</p> <p class="ql-block">  清晨,到街边小食店吃了一个鸡蛋一碗奶汤面(邛崃名小吃)味道正宗,价格便宜。</p> <p class="ql-block">  如果久居大城市或为职场拼搏力竭的人们,来到这里休闲小住一阵,这里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接地气的人间烟火,都可以为你洗尘静心醒脑,这是个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们的短时驻足,还没来得及观赏到夹关真正的老镇风貌,待来日重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