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

薛颖

<p class="ql-block">太庙(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旧时北京城“五坛八庙”之一,1950年5月1日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1957年10月28日,太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太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前琉璃门位于太庙中墙的南墙正中,中间三座为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拱额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戟门桥位于前琉璃门正北,宽8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边为王公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p> <p class="ql-block">戟门位于戟门桥正北,原门内外各列朱漆戟架四座,每座插置金银铁载各15支,共120支,故称戟门。戟门面阔五间,正中三间为三座实榻大门,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三层汉白玉台基四周都有石护栏。正中有汉白玉石雕御路,从上至下分别雕刻二龙戏珠纹、狮滚绣球纹、海水江崖纹。东西旁门各一座,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面阔各一间</p> <p class="ql-block">穿过戟门,就是宽阔敞亮的享殿区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享殿位于戟门正北,又称前殿或大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殿内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p> <p class="ql-block">中华和钟架高3.8米,宽21米,共重17吨。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钮钟,代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我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16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镈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的鎏金铭文。 朱红描金的雕漆钟架上有1.2万个表现生命科学、宇宙星空、电子芯片的现代纹饰、钟的两侧各立大红建鼓和石磬、玉磬。</p> <p class="ql-block">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 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安放在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鸣响。</p> <p class="ql-block">殿顶浑金旋子彩画和浑金天花,</p><p class="ql-block">这般装饰更使其显得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每时每刻都要注意光线的变化,摄影是光的艺术,用光影捕捉瞬间,将瞬间定格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太庙又称为皇帝的“宗庙”,国家的“大庙”,是古代皇帝祭祀远祖、近祖的地方,有时候也是国家面临重大抉择进行祭祀祷告的场所。太庙之内收录着本朝皇帝的神位,从开国之初到现任皇帝的更迭,可以被认作是一个朝代的“记录史册”。随着国家的灭亡,前朝的太庙大多都被焚毁,能够留下来的也寥寥无几,正因如此,其历史价值才尤为珍贵。太庙建筑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营造技艺,还是较完备的礼法建筑之一。中国古代太庙的形成不仅仅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规模变得宏大,构件变得精细的结果,其蕴含的礼制思想更是太庙建筑的灵魂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