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游2—玉女潭

寒梅青松

玉女潭坐落在宜兴市西南湖㳇镇的莲子山上,位于张公洞与灵谷洞之间。<div>  相传古“荆溪十景”为:<b>阳羡茶泉、画溪花浪、铜峰叠翠、周侯古祠、龙池晓月、玉潭凝碧、蛟桥夜月、张公福地、国山烟寺、洴浰雪蓑</b>。其中玉潭凝碧指的就是玉女潭风景。</div> 玉女潭源于秦汉,兴于唐而盛于明,是历代文人骚客聚会悟道的圣地。明末清初玉女潭毁于兵变,园内建筑景点尽废,荒芜沉寂至今300余年。<div>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整治修缮,定名“玉女山庄”,1986年开放游览。</div><div> 2004年始,银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庄建新总裁,投资玉女潭建设。召集同济清华院校,组织专家名仕规划设计,全面系统的搜集、考证、挖掘山庄历史文化,周详规划,修葺补遗,经年累月,耗资数千万,建筑门楼、复建山房、增设景点。风景幽美、文化厚重、历史悠久之江南文人园林,重现人间天堂。<br></div> 远在唐大历年间(766-779)。唐滁州刺史李幼卿曾于阳羡玉女潭置别墅,后称“李幼卿玉潭”,又称“玉潭庄”。李幼卿曾将玉潭庄托付于独孤及照管,两人屡有诗词唱酬。李幼卿寄独孤及诗题:“时蒙溪幽居在义兴,益增怀思。”独孤及说他是“日日思琼树,书书话玉潭”。<div>  唐宪宗时,礼部尚书权德舆曾迁居宜兴,称玉女潭为“阳羡佳山水,此为首也”。稍后,安史之乱时,宰相陆希声也曾隐居玉女潭。</div> <b><font color="#167efb">景区大门</font></b>,楹联:玉潭灵蹟越千年曾将玉女修行得道登仙去,莲子佳山成胜景隐惹群贤接踵摩肩访古来。 进入景区大门,迎面是一座巨石和一池荷花中的玉女雕塑, 体现了<b>景区游览的两大部分——“玉阳洞天”和“玉潭凝碧”。 </b> 巨石上镌刻“玉阳洞天”四字,以示景色以山石洞穴取胜。<div>  “<b><font color="#333333">玉阳洞天</font></b>”由地表石灰岩风化形成,地质上称“石芽”。 山虽小却气势非凡,怪石林立,奇洞联珠,青藤古蔓,穿石绕树,奇花异卉,清香扑鼻,引人入胜。景观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让人步移景换,目不暇接。<br></div> “<b>玉潭凝碧</b>”——相传玉女在此沐浴修炼,因而得名“玉女潭”。 刻石:万山毓秀 <b><font color="#167efb">龟趺</font></b> 荷花池的旁边是一只明朝遗留下来的龟趺, 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背上驮着一块巨大的石碑,因其形状像乌龟,俗称石龟。其实它是瑞兽龙之九子中第六子,正名叫赑屃。面貌一般是龙头,龟身,有的头上有角,身后有麒麟尾,有的却长得和乌龟差不多。 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据说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所以其背亦负以重物,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div> 碑文上书写的“<b>玉潭仙源</b>”是指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绘画的《桃源仙境图》, 它描绘的就是玉女潭的人间仙境,现被收藏在天津博物馆。</div> 唐以后近800年,玉女潭鲜为人知。 <div>  明嘉靖年间,溧阳进士史际因不愿做官而回乡,在为母选择墓地时来到玉女潭,买下了这块土地。他大兴土木,建"玉阳山房"、"玉清祠",并自号"玉阳山人"。又建"玉潭仙院"并由皇帝赐于题额。文征明为史际作《玉潭仙居记》,详细记述了玉女潭的建设历史和主要景致。明清之际曾有许多文人雅士慕名前来,行迹屡见于古人的题咏之中。</div><div> 宜兴著名画家徐达章(徐悲鸿之父)所画宜兴十景画之一的《玉潭凝碧》再现了玉女潭的秀丽风光。</div> <b><font color="#167efb">玉女山庄原大门</font></b>,“玉女山庄”匾额由画家尹瘦石先生题写。两柱楹联:奇岩本天成,怪树皆石生;月照潭如镜,日落水浮金。 <b><font color="#167efb">碑亭 </font></b>因亭内巨碑而得名,碑上刻的正是文征明为史际所作《玉潭仙居记》,全文1871字,详细记述了玉女山庄在四百多年前的建设历史和主要景致,其中称“台榭楼阁祠宇杠梁凡三百有一,林壑岩窦可名者二十有三”。 文徵明(1470.11.28—1559.03.28),原名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br>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的行草书深受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影响,同时也汲取了宋元诸家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精髓。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在晚年,其行草书更显苍劲流畅,风姿端整秀雅。<br>  文徵明的行草书结构严谨,章法规范,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都能展现出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追求。 <b>《桃源仙境图》</b>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馆。仇英(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与沈周、文微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2017年11月8日,特朗普夫妇访华,作为世界当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元首在特殊的安排下相聚故宫宝蕴楼,身后的背景画正是《玉洞仙源图》。<br> 画面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或隐或现。溪水潺湲的溶洞前,一隐士临流盘膝,停琴静坐,侍童们忙着煮茶、端盘、陈设古玩,俨然人间仙境。<div>  这类隐逸题材作品十分多见,而仇英在幽美宁静的意境中表现了一种明快的情调,健康的意趣,在同类作品中颇具特色。作品取景宏阔,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杂而不拥塞,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位置突出,反映出画家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从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诣。</div> <b><font color="#167efb">圣旨碑 </font></b>院内一块清乾隆御笔石碑,上书“日金斗进”。 <b><font color="#167efb">游览示意图</font></b> <b><font color="#167efb">双仙石 </font></b>这两块石头拔地而起,活像一对飞来石,其实它们是从地面长出来的典型太湖石地貌,地质学上称之为“石牙”,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div> 楹联:仙界结缘落凡尘,人间相守佳话传。</div> <b><font color="#167efb">“玉阳洞天”牌坊</font></b>。楹联:石中古藤千年色,苍崖洞天百尺阴。 <b><font color="#167efb">千年紫藤</font></b> 唐朝诗人张祜有诗云:“古藤千年色,苍崖百尺阴。”道出了这株紫藤苛刻的生长环境及悠久生存年代。这株紫藤生于石缝,根枝遒劲,清新脱俗,遗世独立,于唐代已有千年历史,紫藤叶绿而花紫,每年4月下旬至5月开花,5月踏青最佳,时值紫藤花盛开蝶状花冠,累累如沐雨之葡萄。据传,文征明在苏州拙政园亲手种植的紫藤就是从这里移植过去的。 <b><font color="#167efb">寻玉亭</font></b> 有人说寻玉是古人让后人去寻找玉女,也有人说是寻找美玉。因为古人喜欢把形象化的、具有灵气的石头称为玉石。而玉女潭山上的许多石头都形象逼真,变化万千,充满灵气。下面就请大家走进那石林,去寻找充满灵气的头,走向那王女潭,丢寻访玉女的踪迹。 在行进中没有寻着美玉,却惊讶石头与树木的“纠缠不休”。这些粗壮的树根,明显是扎根在深深的石缝中的,千年洪水风沙的演变使叠石的凹陷部分,正好迎合古树的基础,看这树根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空洞,如同水瓢可以存水。 <b><font color="#167efb">期仙壑</font></b> 这里称为“期仙壑”。壑,深沟也。这里貌似沟壑,而且是期盼仙人光顾的沟壑。 <b><font color="#167efb">超然宇</font></b> 意思是说凡人走到这里,就有超脱凡尘,飘飘欲仙之感。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姚鸣京教授曾赞叹:“此处是最好的写生课堂,也是画当代山水园林最好的素材。” 在这里拍摄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张松献图”、“曹操焚稿”等镜头。 楹联:似莲花出俗不俗,如碧玉超凡不凡。 地上长出的巨石,建亭宇时不能破坏移动,也就凑合着请它也坐在亭子里的长椅上。更增添了一份雅趣。 <b><font color="#167efb">  吉祥如意</font></b> 此处三块太湖石奇异天成,无人工穿凿。面对这三块太湖石,看去似猴似桃似象,因猴聪敏、桃福寿延绵、象吉祥,便有了“瑞猴献寿、吉祥如意”之说,将此地称为吉祥长寿之地。 <b><font color="#167efb">蟠桃石</font></b> <b><font color="#167efb">琪树峡</font></b> 木生于石缝,分不清是石头抱树还是树抱石头,唐朝诗人孤独及诗云:“日日思琼树,书书画玉潭”。这琼树别看它不粗,可已有千年历史,真是木石奇秀,分不清奇石怪树谁更秀。 倚玉 倚玉就是请你靠近这块石头,为什么呢,因为玉女潭三教会聚,是“金钩钓月”的风水宝地,天下福地有七十二,玉女潭排行五十八位。 这里流传这样几句话:少年到此开智开慧,中年到此发贵发福,老年到此添福添寿。既然到此,不妨一靠,相信好运伴随一生。 盘玉隈 所谓“盘玉”,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赏玩玉石的方法,经常盘玉不仅使玉得到养护,也养自身之气质,使人精神得到升华,“隈 ”是山或水拐弯的地方。<div>  如今,仍然有涓涓细流顺着竹筒缓缓而下,水里面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尤其是硒,有抗氧化的作用,所以可以洗洗脸‘洗洗手,亲身体验一下。’</div> <b><font color="#167efb">开山劈地 </font></b> 这里有一条小路而下,一条狭窄通道只可前行,向上望就是著名景点“<b><font color="#167efb">一线天</font></b>”。由于下雨路滑,我们没有下去。 <font color="#167efb"><b>“天下第一潭”牌楼 </b></font>到了,玉女潭不远了。<div> 楹联:仙人洞古埋苍藓,玉女潭空漾碧流。</div> 突然,通过一个 山洞看见一汪碧绿的水面,原来潭水在下面。 紫光亭 楹联:山有水更秀,景因古愈名。 看见<b><font color="#167efb">玉女潭</font></b>了。 沿着弯曲的台阶而下,我们来到玉女潭边。<div>  玉女潭三面石壁相依,下插绝壑深渊。潭深78米,大旱不竭,大雨不盈;潭水清冽湛碧,莹洁如玉;潭四周古树郁深,绿荫重重;潭顶天然石梁横卧,如天桥飞渡;山石垒垒入画,绿藓蔓藤倒挂,灌木丛出壁罅,掩映渺若霄际。潭边盛暑无日色,沁馨生凉。</div><div> 六朝诗人谢灵运在《长溪赋》中写道:“潭结绿而澄清,濑扬白而埃戴华。飞急声之琴汩,散轻文之涟罗,始镜底以如玉,终结岸而成沙。” </div> 著名诗人郭沫若游历宜兴,曾在玉女潭徘徊遣兴多时,发怀古幽情,留下了“天下第一潭”的感慨。 招呼朋友快下来,这样的美景不亲临现场太遗憾了。 潭内岩壁上镌刻“<b><font color="#167efb">玉潭凝碧</font></b>”。 玉女潭位于景区中心地带,约一亩大小,最深78米,水温常年恒温16℃左右,与太湖水相通,潭水面上方的石壁上有“玉潭凝碧”四个大字,意思为潭水清中泛绿,绿中映蓝,蓝中凝碧,像一块凝固的碧玉一样。历代文人便称之“玉潭凝碧”。是“荆溪(今宜兴)古十景”之首。 明代诗人万士和诗云:“映树层层翠,含云片片阴,壑余声杳杳,山拔气森森。”可谓绝妙写照。<div>  唐朝礼部尚书权德舆赞誉玉女潭为“阳羡佳山水,以此为首也。”</div><div> 1953年,大文豪郭沫若路过宜兴时,专程探胜玉女潭,徘徊遣兴多时,发怀古幽情,称“截山一角、自然成趣”,当他了解了玉女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后,留下“天下第一潭”的感慨。</div> 玉女亭 此亭于 2011年有银环控股集团庄建新总裁个人出资重建的, 楹联:玉女修炼飞天去,仙姑寂寞下凡来。<div>  道出了玉女沐浴修炼的飞天故事,也从侧面叹出了玉女潭美似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div> 灵应亭 楹联:灵通天地神灵,应险有求必应。<div>  圆顶上是太极图。</div> 一间<b><font color="#167efb">土地庙</font></b>,靛瓦粉红墙,在绿树中分外醒目美观。 <b><font color="#167efb">凝玉亭</font></b>、<b><font color="#167efb">凝玉池</font></b>。 凝玉池、<b><font color="#167efb">凝玉桥</font></b> 穿过“金牛门”,我们回到荷花池和广场。 由于天下着不大的小雨,为了安全,景区的一些支路小景点我们都没有去,尤其遗憾的是没有去央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诸葛亮茅庐的拍摄现场。 玉女潭的自然风光成为了稀有的自然摄影棚,它是由中央电视台发现的。因此,“天下第一潭”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户外演出基地之一,在这里拍摄了《笑傲江湖》。还在这里拍摄了流行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很久以来没有被超越的经典《三国演义》。<div>  无锡影视基地《三国城》里的诸葛亮茅庐是后来为旅游所建,其实当时的拍摄地是在这里。</div> <p class="ql-block">文字解说部分来自景区展板和官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