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婺源汪口是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婺源县东北部,靠近江湾镇。这个村庄拥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始建于宋朝大观三年(1110年),由朝议大夫俞杲创建。村庄主要以俞姓居民为主,被称为“永川”,因为其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汪口村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村落的布局和环境体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典型特色,四周环山,河流穿村而过,形成了“山环水绕,风景秀丽”的景象。村庄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还是徽商和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婺源俞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汪口村,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家族祠堂建筑。这个祠堂始建于清代,由朝议大夫俞应纶捐资兴建,以细腻的木雕而闻名于世,现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俞氏宗祠的建筑特色包括三进院落、中轴歇山式布局、木结构五凤楼等。</p> <p class="ql-block"> 祠堂内部和外部的木构件都经过了精心的雕刻,包括斗拱、脊吻、檐橼、梁枋、省替、驼峰等,采用深雕、浅雕、透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p> <p class="ql-block">碑记</p> <p class="ql-block">小院</p> <p class="ql-block">天井(四水归堂)</p> <p class="ql-block">精致木雕</p> <p class="ql-block">仁本堂</p> <p class="ql-block"> 这些雕刻图案形态逼真、细腻繁复、寓意深刻、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古建筑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俞氏宗祠不仅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徽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俞氏家族的繁荣和徽州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汪口村是一个重要的水运商埠和物资集散地,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商业活动非常繁荣。</p> <p class="ql-block">上浇龙水碓</p><p class="ql-block"> 水碓是过去民间利用水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舂米</span>的器具。明清时期,汪口有数十盘水碓在日夜舂米,因当时这里是货物集散的水运码头,要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舂好</span>的大米用船运送各地。此水碓是当时其中的一盘,村民日常所吃的大米,就是用这种水碓<span style="font-size:18px;">舂</span>出来的。它是利用上冲下的水力打动礁车,使整个部件都动起来,故称“上浇龙”。水碓是由碓车轴、碓扒、碓扛、碓柱和碓臼等部件所组成。</p> <p class="ql-block">村里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如古山林、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等,这些古建筑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汪口村还被誉为“书乡”,因为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出现了许多进士、举人、官员和学者。村内的俞氏宗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如今,汪口村已成为一个集古文化、生态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p> <p class="ql-block">赌坊巷</p> <p class="ql-block">村口古戏台广场</p> <p class="ql-block">汪家巷</p><p class="ql-block"> 古徽州村落一般都是聚族而居的。河口村以俞姓为主,同时村里也夹杂着一些其他姓氏居住,这种大姓、小姓和睦相处的现象在徽州村落比较普遍,顾名思义,汪家巷就是姓人家居住的巷。</p> <p class="ql-block">养源书屋</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五年(1880年),由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待训、俞光金出资兴建,是背日专供孩童启蒙教育之所。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这座书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0年),主要用于当地儿童的启蒙教育。书屋的面积约为150平方米,由俞氏家族建造。</p> <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其六个儿子变卖书屋,俞氏家族采取了法律手段,保护了这座建筑,因此在书屋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碑石。</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汪口村曾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地区,从宋朝到民国时期,村内建立了多个教育机构,包括存舆斋书院、四宜轩、心远书屋、岩筑山房和养源书屋等。</p> <p class="ql-block">茶坊</p> <p class="ql-block"> “乡约所”是明清时期乡村的一种基层管理组织,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劝善习礼、相互协助救济的场所,也是宗族对族人进行伦理说教的会堂。乡约讲会有固定仪式进行道德训教,借助皇权维持对乡族社会秩序的管理。</p> <p class="ql-block">柴薪巷</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巷中曾开有许多在外经营杀叶的茶计作坊,每当冬李来临,茶商们都要大量收购柴薪堆放在巷中的好几幢大屋内,以备来年春李制茶之用,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巷取名为“柴薪巷”。</p> <p class="ql-block">汪口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监三六公祠</p><p class="ql-block"> 汪口过去是婺源有名的水运码头,水上运输是汪口的第一产业,汪口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工大大多于商人和农夫的人数。这幢“三六公祠”是原汪口船工行业组织——船会和“俞利通行”的旧址,现重新整修以展示过去船工和船运状况。</p> <p class="ql-block">俞利通行</p><p class="ql-block"> 前厅主要展示“俞利通行”旧貌。“俞利通行”是汪口最大的一家经营水上运输生意的商行,“代客载货发夫”是他们的主要经营项目。俞利通行生意兴隆,折射出当年汪口水运码头的繁荣气象。</p> <p class="ql-block">小驳子船</p><p class="ql-block"> 汪口作为历史上婺源东部的货物集散地,来往停靠的船只,有余干的“鸭尾子船”,乐平的“东港船”,鄱阳的“大鸭鸯船”,广丰的“雕子船”,其中本地的小驳子船为最多。小驳子船,船头尖削,线型流顺光滑,船底板略厚,阻力小,重心低,稳定性强,转弯灵活,航速快,有利于逆水行舟,营运效果好。</p> <p class="ql-block"> 中厅主要展示汪口当年水运交通状况。汪口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依靠驳船和排船,驳船主要跑县城等地;排船主要担负上游狭小水路的短途运输。</p> <p class="ql-block"> 后厅主要用来议事和会客。与婺源商人在外地经商建立的会馆会所一样,汪口船会客厅也悬挂朱熹画像,在朱熹生日、忌日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对朱熹的崇敬,并在经营活动中恪守儒家“以义取利”的道德追求。</p> <p class="ql-block">大众屋巷</p> <p class="ql-block">双桂巷</p><p class="ql-block"> 过去,小巷深处有一大户人家的院子里种有两棵古桂花树,每年八月花开季节,香飘四溢,芬芳醉人。“双桂巷”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李家巷</p><p class="ql-block">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李姓的女子嫁到汪口俞家后没几年丈夫便去世了,李寡妇无依无靠信守妇道,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并求得功名,为感谢李寡妇对俞家子孙的养育之恩,村里人便将这条巷改名为“李家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