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禅宗六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p> <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开悟的五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开悟的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唐代高僧六祖慧能,出生于广东省新兴县,是中国禅宗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慧能成为中国禅宗六祖后,回到南方创立了曹溪禅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开悟五句话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何期自性,本自清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期是指没有想到的意思,没有见性之前不知道啊!一见性才恍然大悟,没有想到自性本来这么清静,一丝毫染污都没有,那自性在迷的时候染不染呢?迷的时候也一尘不染,那个染是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染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何期自性,本不生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生不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槃经,是自性本有的,没有生灭,它是我们的宝藏啊!如果你要是能真正锲入这个境界,你就不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自性是永无生灭的,是无量寿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何期自性,本自具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本自具足就是指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艺,具足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你本来一丝豪欠缺都没有,而且在德能里面讲,就讲到神通变化,智慧无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时间,空间在这个境界里面都没有了,既然时间没有了,先后也没有了,过去和将来都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也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何期自性,本无动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是说你本来就没有任何妄念,妄念是动摇,是波动的现象,自性是不动的,绝对如如不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何期自性,能生万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生万法是指什么呢?宇宙是自性变现的,我也是自性变现的,这个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跟科学家讲的不一样,科学家讲的问题很多,人类和动物乃至有生物的空间称之为三度空间,三维空间里面都是虚妄的,都是妄念变现出来的,都不能解决我们未来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座下大弟子很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菏泽神会等,后来都成了禅宗上的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还与武则天有一段渊源,道是无缘,却有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能大师给过他们什么开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聊聊这五句话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句,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僧人叫方辩,来参拜慧能大师,说了一首卧轮禅师的偈语:“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后说:“这首偈语不究竟,没有明心见性”。方辩感到很好奇,请慧能大师开示。大师说:“听我的偈语吧”,偈语说:“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或许慧能大师说,这个卧轮禅师,认为自己有特殊能力,能清除一切思想,对任何境遇都不动心,然后自己的智慧就一天比一天成长,这可能吗?这在用意志力控制自己,对空寂有执着,活得像一个机器人。如果没有经历外在的事物,一个人的智慧怎么可能成长?一辈子待在山村里的人,能学到大城市里的东西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能大师这首偈语或许说,我没有什么本事,就一普通人,也断除不了各种思想,对外在的事物会有自然反应,我的智慧怎么成长?慧能大师坚持禅法落地化,普通化,不要搞那些玄玄乎乎的东西,这样大家修行才有底气,有信心。他的智慧怎么长的?或许就是,如实的经验生活中的一切。他的智慧也不需要长,怎么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有智慧,外在的事物没有增加我的智慧,只是开发了我的智慧。比如我会开车,我学习了一下,可是让一只猴子开车,怎么教,它都学不会,这个开车能力我本来就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句,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身臭皮囊,何为立功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僧人叫志诚,以前在洪州大通和尚那里学习,没参得究竟,后来去找慧能大师。大师说:“你以前在大通和尚那里,和尚都怎么教你的呢?”,志诚说:“大通和尚要我们常常打坐,观想清净,少活动”。慧能大师说:“这种修行方法不可取,听我给你做一首偈吧”,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身臭皮囊,何为立功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慧能大师说,人生下来就是活动的,离开之后想动都动不了,为什么要局限于一种状态呢?我们从动物而来,动物的规律就是——该活动的时候活动,活动累了就停下来,这有一定道理。晚上睡了一觉后身体恢复了能量,第二天就要去活动,把能量用掉,自然又可以静下来了。如果晚上睡了一觉,第二天接着打坐,这不是一直保持不动吗?有点违反本性的意思,身体很多能量没用出去,坐着也静不下来,内在在骚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说,用意志力控制的修行,不算好修行,这违反了自然之道。有一句话叫:“行亦禅,坐亦禅,枯坐不动也枉然”,因为违反身体当下的感受,身体是有大智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诚接着告诉慧能大师,自己从大通和尚那里学的戒定慧法门:“一切坏事不要做叫戒,一切善念全都奉行叫做慧,自己的意念清净叫做定,不知道大师怎么看的?”,慧能大师说:“如果我有具体的方法告诉你,那是骗你的,只是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分别说而已,达到特定的效果。大大通和尚的那个方法是不可思议的,听我为你说一首偈吧”,偈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慧能大师说,方法都是局限的,每个人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只能对症下药。而得道的人通达无碍,他能根据每一个人的现状,使用最适合的方法。总之有一个境界,内心没有分别心,看不到是非,你的持戒就成功了;内心没有愚痴了,你自然有智慧了;内心不散落,你自然很静定;对一切不动心,你就和金刚一样无坚不摧;在人世间来去自如,潇潇洒洒,这就是三摩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凭何出离?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能大师传法期间,武则天在位。武则天日理万机,心中生起很多烦恼,为了化解心中的焦虑,她邀请国内高僧进宫供养,为自己安心。先后有当阳神秀、蜀中智诜、嵩山慧安等进宫。武则天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像与心理医生接触一样,达到舒缓情绪的效果。神秀、智诜、慧安进宫之后,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过武则天最想邀请的还是六祖慧能大师。神秀、智诜、慧安也一致认为慧能的境界最高,他是五祖弘忍的衣钵传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武则天派人邀请慧能大师进宫,一共邀请了三次,都没有成功。前两次一无所获,最后一次收获颇丰,因为当时神秀、智诜已驾鹤西去,慧安也想归养山林了。慧能大师让使者给武则天带去了开示:“修道之人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凭何出离?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还带去了一封没写字的“天书”。使者薛简回到宫中后,告诉武则天慧能的开示,武则天喜笑颜开!恍然大悟!说:“烦恼即菩提,有了这句相伴,朕不多的余生,该不会寂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接着打开了慧能的“无字天书”,开始很纳闷,后来想到了慧能大师的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她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公元705年2月20日,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年老体衰,发动了神龙政变。三天后武则天宣布退位,将国政交予太子李显,改“大周”为“大唐”,将天下还给了李家。武则天于同年12月16日在上阳宫仙居殿病逝,后埋葬于乾陵,在墓前立“无字碑”,惹后人无尽遐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慧能大师说,烦恼和菩提是同一个东西,一时的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很难受,好像迈不过去的坎,可这也是我们开智慧的时候,不然我们的能力如何获得提升呢?大师让我们乐观的看待问题,老天爷的礼物,通常包装丑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句,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慧能大师灭度前,对弟子们说的话,告诫弟子们,以此修行就不会跑偏,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一个人,明心见性的状态。兀兀不修善,或许是说,一种岿然不动的状态,不会刻意去做善事,心里有杆秤,自我认可型,不着功德相,不做老好人。腾腾不造恶,或许是说,通达无碍的状态,无所畏惧,具有威仪感。但不会去做坏事、做出格的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寂寂断见闻,或许是说,守住自己的清净、和平,不管外面的闲事、杂事、流言蜚语,因为境界到了,也不需要从外面学习什么了,只做让自己感觉好的事。毕竟这个阶段,清净是最重要的,与外面互动,就会被影响。荡荡心无著,或许是说,为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不会被什么东西给牵绊。当然,这个阶段做到这个很容易了,因为得道的人各方面已经圆满了,无所求嘛,无欲则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