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距离高台县城西北偏北约20公里外,有一个村子,叫九坝,在九坝村东的沙窝窝里有一片胡杨林,每年到了十月份的时候,胡杨的叶子由绿转黄,微风拂过,金灿灿、亮闪闪的,以蓝天白云作底,煞是好看。就是这一片金黄,引来得十里八乡、全国各地的人们心心念念地要来拍一拍、看一看。在这一片金色里,最数那连根扎出的九棵胡杨树最为出名,最为耸拔,当地人称之为“九头胡杨”。</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九头胡杨,当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九尾灵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一种</p> <p class="ql-block"> 相传,在殷商后期,纣王帝辛理政。帝辛是一个性情暴虐、喜怒无常的暴君,还特别喜好美色,他有一个宠妃,名叫苏妲己。苏妲己原是有苏氏部落的女子,帝辛征伐有苏氏部落时,把妲己作为战利品带了回来。由于妲己长得骨肉婷匀,眉宇清秀,深得帝辛欢心。但妲己无法忍受纣王骄奢淫逸的生活,所以在夜里偷偷自杀了。在昆仑山有一只修仙未成的九尾灵狐盯上了这个机会,它一直贪念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所以她就把自己的灵附到了妲己的身上。自此,人皮狐魂的妲己和纣王就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妲己祸国,民不聊生,诸侯群起,武王姬发率部伐 纣,纣王鹿台自焚而亡。据史料记载,妲己死于乱军之中,但也有野史传闻,妲己后来被周武王俘虏,姜太公做法,将其禁囿于西戎部族所属的戈壁荒漠之中(今河西走廊高台一带)。西岐士兵用雄黄酒浸泡过的草绳将苏妲己捆缚坑埋于砾土砂石当中,只留头颅在外,东望朝歌。那一片区域,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寒来暑往,每日狂风大作,沙飞石走,砂砾裹挟着石块,厮杀着、啃咬着。就这样,在这片荒蛮之地,妲己每天在狂风曝晒中忏悔己过。有道是:“畅清风酒池肉林,最祸难惊世红颜;帝王家事古难全,糟践了这凝脂玉体。”被囿禁后,妲己日日思过,加上大禹神神力的笼罩,心魔邪欲也渐渐被压制、消除,也竟然悟出了那生门之道。</p> <p class="ql-block"> 妲己看到在这里缺水干旱,于是,就把自己的血液注入了“弱水”。据传,当年大禹治水共有九条,弱水就是其中一条,今人称之为“黑河”,河流向西,直至黄沙瀚海,汇而成海,曰“居延”。她看到四季风沙漫天,人畜极难生存,就把头发变做了花草麦黍,两只眼睛化作了湖泊,一曰“大湖湾”,一曰“马尾湖”。但是,无奈那风沙无情、花草无根,一场大风刮过,草飞沙扬,荒芜依旧。那九条尾巴被囿禁在无边的黑暗里,动弹不得。女娲娘娘有旨:“那九尾本邪恶魅惑之物,放之则祸患重生,除非有大成之人点化,灭了这戾气,度了那邪灵,方能成道。</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五百多年,一日,一阵狂风抬起,天地苍黄一片,一头青牛驮着一位老者徐徐而来。老者名叫李耳,为寻找流沙净土而来,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亦神亦人。只见那老子来到弱水之畔,喝了一口苦涩的河水,看到漫漫戈壁草枯石露,便让青牛喝足了水,边走边洒。老子口述《道德经》,所到之处,立时青草葱葱、芦海荡漾,河水也变得甘甜清冽。行至合黎山时,青牛肚中之水用完,再向下就走进了无垠瀚海。后来,听说老子找到了净土流沙,悟道成仙,后世人称太上老君。据说,那太上老君是受了女娲娘娘的旨意,特意前来用《道德经》帮那灵狐增添道行的。</p> <p class="ql-block"> 转而历史进入了盛世唐朝,距离青牛老子时代已有千年之久。太宗时期,金蝉子转世陈玄奘,受唐王之命前往西方极乐求取真经。三藏取经归来的时候,途径弱水河岸,被那老鼋摇落入水,经书全部浸湿。师徒四众奋力救下了经包、经担,移至岸边高崖,开包晾晒。不成想经书有几页粘到了石头上,让那笨手笨脚的八戒给撕烂了一块。一阵狂风吹过,经书碎片被刮得不见了踪影。唐僧师徒四处寻找,终于在天明日升十分来到了一片金光圣地。只见那地方:两山夹峙,弱水中穿,山水一向,如龙神游;又见那草木丰茂,似障如屏,花鸟鱼虫,各得相安;忽闻雄鸡引吭,却见那金光破雾,紫瑞笼罩,经书所在,一片金光。</p> <p class="ql-block"> 三藏顿悟,此乃佛祖教化之地,亦是佛法光大之所。于是,便把那一残页留于此地,使其浸浴佛光,肇开风化。后来,这个地方因凉经台而得名“高台”,人们在凉经石上修建起了一所寺庙,名称“台子寺”,寺中香火两旺。说来也怪,那经书所留之处,竟是那妲己囿禁之所。</p> <p class="ql-block"> 受此佛法经书点化,灵狐劫道大成,化而为仙,入住祁连。那九尾也痛改前非,改头换面,化作仙树,齐刷刷九头齐放,向阳而生。人们把这种树称作“狐杨”,后来,渐渐改称“胡杨”。按理说,应该叫做九尾胡杨,但是为了纪念九尾灵狐改头换面、苦战瀚海、守护家园的可贵精神,便改称为“九头胡杨”——这,就是九头胡杨的来历。那九头胡杨自从冲天而出以后,便世世代代守卫着这片土地,阻挡着风沙侵袭。后来呀,在九头胡杨的周围也扎出了很多胡杨,聚而成林。听老辈人说,这些大大小小的胡杨,他们的根是连通的。这胡杨天生神木,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她不仅阻挡了沙丘的移动,保持了水土,还为我们奉献了一种精神、一片金黄和一袭秋色……</p> <p class="ql-block">第二种</p> <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大禹在这里治理洪水的时候,曾与居住在这里北方的神共工二世大战了一场。共工二世原是炎帝的后代,而大禹是黄帝的后代,本来两个部族之间早就因为当年黄帝打败炎帝而摩擦渐大,矛盾和仇恨也越深。当时,大禹被舜帝任命为治理洪水的总指挥,因为共工部落世代都是治理洪水的官,大禹被封为治水总指挥,共工二世就有些不服气,公然和防风氏联合起来作对。大禹为了便于开展治水工作,在会稽山汇合天下神祇,以防风氏迟到为由,将其斩首。防风氏因为身材高大,受戮后,一节骨头就装满了整辆车子,大家看到防风氏都被斩首了,也都安稳下来,再也不敢违逆大禹的权威。但唯独共工二世却一意孤行,还是处处与大禹对着干。</p> <p class="ql-block"> 大禹便率领众神向人面、蛇身、赤发的共工二世开战。共工二世从西方掀腾起洪峰,淹没了整个中原大地。那次大洪水将帝都淹没了,天下百姓因洪水而遍地瘟疫、饥饿,以致民不聊生。</p> <p class="ql-block"> 大禹受帝旨意:一定要将共工二世斩首示众。大禹便飞掷开山神斧,劈开群山,使滔滔洪水从山谷间奔涌直下。正义峡峡口传说就是大斧劈开的。洪水退却后,共工二世见大势已去,就逃回北方封国。禹一路追踪,在昆仑之北(也就是今天的合黎山一带),与共工二世的部将相繇狭路相逢。</p> <p class="ql-block"> 相繇原是一条九头巨蛇,人首而蟒身。它贪暴无厌,常常同时张开九张大嘴,吞尽九座大山的动物,啃光九座大山的植被,使林茂草丰的山岭化作寸草不生的荒丘。无论何地,只要被它伸头一抵、张口一吐,即成一片泽溪,泽溪里的水又苦又辣,人饮用了会丧命,禽兽蛇虫也不敢靠近。这也就是高台的罗城、盐池等地早先为什么是大片的沼泽地,合黎山上没有草木的原因,都是受祸于这个相繇。</p> <p class="ql-block"> 虽然相繇很厉害,但大禹的神斧也异常厉害,同是斩过防风氏的那把斧子,只见他运斧如风,顷刻间斩落相繇的九颗头颅。从相繇的断颈内,九股污血喷涌而出,蔓延成血沼泽,腥臭冲天,五谷不生。</p> <p class="ql-block"> 而相繇的九个头滚落的地方,原本已经被相繇吞吃成一片荒漠,在荒漠边缘邻靠着相繇颈内喷出的污血变成的沼泽地,竟奇异地长出了一片胡杨林。这些胡杨林受着相繇血液的滋润,越长越旺。其中,还有一棵长着九个头的胡杨树,传说就是相繇的精魂所化。经过千年的孕育,那棵胡杨也就有了它的相貌特征,只不过,它现在成了一棵树,而原来它是一条庞大无比的蟒蛇。</p> <p class="ql-block"> “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腐。”这句话也生动地描绘了胡杨令人震撼的顽强生命力。胡杨活着的时候,犹如沙漠中的钢铁卫士,傲然挺立,无惧风沙的侵袭。它用坚韧的身躯抵御着大自然的种种磨难,一立便是千年。那粗壮的树干、扭曲的枝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不屈。</p> <p class="ql-block"> 即使有一天胡杨倒下了,它依然保持着一种威严的姿态。历经千年,不朽的身躯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成为沙漠中一道永恒的风景。它虽已倒下,却不曾消逝,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当胡杨开始腐朽,这个过程也是漫长的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依然以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提醒着人们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它的每一寸纹理都蕴含着岁月的记忆,每一丝气息都散发着生命的传奇。胡杨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漫长的岁月里,胡杨见证了高台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的奋斗和拼搏。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胡杨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来 源:文字来源于高台县融媒体中心,著作权归原创者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