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湖百年旧址二十四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早叫庐2024年10月12日摘录于九二年版《洪湖县志》、《李金玉画传》等史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中共新堤市委旧址】在茅江办事处民主街8号,为一西式洋楼,共3幢。1927年1月7日,新堤市对英经济绝交委员会成立后,没收作为公产,新堤市政务委员会迁至前幢办公,中幢为中共新堤市委、国民党新堤市党部办公用房,后幢为新堤市总工会、妇女会等办公用房。5月21日,杨森叛军进入新堤,放火焚烧前幢楼房。现为居民住所,保护较好。</p><p class="ql-block">2、【新堤市政务委员会旧址】在建设街18号,为一中式三间二层楼房,共2幢。前幢为市政务委员会办公用房,后幢为市农工商学妇女联合会办公用房。1927年6月,恽代英率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女生宣传队到新堤,住在后幢楼上。大革命失败后,楼房多次易主,维护尚好。</p><p class="ql-block">3、【中共鄂中区特别委员会旧址】在石桥街13号。大革命失败后,地下党员漆子恒(王治)在此做“茶房”。1927年8月底,湖北省委派王平章、肖仁鹄到新堤,两人由漆子恒接待,住在此旅栈,熊传藻于当晚赶到,组成鄂中特委。9月初,省委主管农运的委员任旭到新堤,在此开会,决定将鄂中划为南北两部,南部由肖仁鹄负责,北部由王平章负责。会后,王平章赴汉川,肖仁鹄、熊传藻去螺山。1934年,此屋转买给吴、余两家,维护较好。</p><p class="ql-block">4、【红六军军部旧址】在峰口镇建设街。为一中式楼房,原为“平开泰”药铺。1930年4月30日,红六军攻克峰口镇后,军部设在此屋。7月、10月,红六军返回峰口打“北极会”和整训时,段德昌、柳克明、许光达等都住在此屋楼上,楼下为指挥所。现为峰口镇药材商店,楼上仍保持原样。</p><p class="ql-block">5、【峰口保卫战旧址】峰口镇的五峰桥,建于1928年8月。桥总长30米,宽3.2米,高7.25米,是全省最早的一座乡镇钢筋混凝土公路桥。1930年7月28日,段德昌指挥红六军十七师和3000多赤卫队员,在此桥击退了“北极会”进攻。桥东头建有“峰口保卫战纪念碑”。</p><p class="ql-block">6、【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在府场镇迎龙街178号。为清道光年间的一栋两楼一平房的木结构旧式民房,原为“黄回春药店”。1930年9月底至10月初,红二军团总指挥部设在前楼,警卫人员住在中间平房,贺龙、周逸群、柳克明、孙德清、朱勉之等住后楼。已年久失修。</p><p class="ql-block">7、【沔阳县十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在沙口镇新建街93号。为一中式平房,原为“兴盛渔行”。1930年8月-1932年8月,沔阳县十一区苏维埃在此办公。周逸群曾专程来主持“洪湖水上挺进大队”成立授旗大会;夏曦曾来此参加干部会议,亲笔书写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匾;贺龙曾在此接见洪湖水上挺进大队全体队员,并向他们赠送了枪支弹药。</p><p class="ql-block">8、【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南侧。此屋建于1923年7月,长15米,宽7米,二进中式土木建筑。1931年3月下旬,夏曦作为党中央的代表居于此。3月27日,成立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第一进为分局办公处,楼上为保密室。第二进为夏曦(夏的夫人谭国甫到瞿家湾后,夏搬到瞿禹九家居住)、徐锡根、宋盘铭等的卧室。</p><p class="ql-block">9、【中共湘鄂西省委会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北侧。旧址房屋建于1922年,长18米,宽11米,为二进中式土木建筑。1928年春节,瞿家湾一带举行年关暴动后,作为公用。1929年至1930年,是洪湖游击队和鄂西游击总队第一、三大队住宿地方。1931年6月16日,在此召开了湘鄂西中央分局扩大会议。1964年11月,县人民政府进行全面维修。1977年8月,交瞿家湾革命纪念馆保护管理。旧址已按当年原貌全面复原,第一进东厢为组织部统计科、分配科和介绍所的办公室;西厢为宣传部《洪湖日报》编辑室、宣传科、鼓动科和发行部的办公室。第二进除秘书处文书科、交通科、事务科、经济科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外,还有省委书记、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的住室。第二进楼上作为部分复原、修复了省委秘书长、巡视员和工作人员所睡地板统铺床。</p><p class="ql-block">10、【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北侧。旧址房建于1870年(清同治9年)。1931年6月23日,在此地成立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进右厢铺面为政治部办公室和《红星报》编辑室,左厢铺面为湘鄂西省邮政管理局。第二进除参谋部作战、谍报、交通、人事动员、地方武装、机要、管理科的办公室外,还有贺龙、段德昌的住房。第三进为经理部的办公室和仓库。1964年11月,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加以维修。1977年8月,由瞿家湾革命纪念馆保护管理。旧址第二、三进已按当年的状况,全面复原陈列。第一进辟为辅导陈列室,陈列了瞿家湾成为湘鄂西苏区首府的文物、照片、图表近百件,受到各地领导、群众的好评。</p><p class="ql-block">11、【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南侧,属瞿家湾革命纪念馆保护和管理。旧址房屋原为“瞿氏祠堂”,初建于1603年(明万历31年),长32米,宽21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1931年3月下旬,新六军和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从石首的调弦口转移到此。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联县政府主席周逸群,曾在这里写了《咏洪湖》和《祝洪湖苏区军民反一、二次“围剿”胜利》的诗歌。新六军军长段德昌,在这里指挥部队,反击监、沔之敌,恢复江北苏区。6月22日,在此召开湘鄂西苏维埃执行委员扩大会议,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改组为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由周逸群任主席(周去江南开辟洞庭特区,由彭之玉代主席)。12月11日,在纪念广州暴动四周年时,召开了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崔琪任主席。在省苏维埃的领导下,继续进行“重新分配一切土地”以及生产救灾和支援红军战争的各项工作。</p><p class="ql-block">1950年,瞿家湾乡政府将旧址交瞿家湾小学使用。学校在旧址内任意拆改,楼板、木装板全部被撬掉,改做了课桌,加之1954年洪水的破坏,到1964年已破败不堪。11月,省拨专款加以维修,将原来出现裂缝的砖墙进行填砌,抽换一些腐朽严重的瓦条,加添了布瓦,重新安上木装板。“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到破坏,匾额、梁柱雕刻全部受损,1981年10月,瞿家湾小学迁走,改为瞿家湾文化室。1982年县财政局拨专款收回旧址产权。1984年9月,修复了第一进的祠门牌坊和建筑。1985年12月,又修复了第二进、第三进的建筑。</p><p class="ql-block">12、【湘鄂西省司法部、保卫局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北侧,属瞿家湾光荣院使用和管理。旧址房屋建于1923年,长7米,宽11米,一进三间中式土木建筑。1931年6月,湘鄂西省司法部和政治保卫局在此成立。司法部设调查、登记科和看守所,在西厢一间办公;刘革非、鲁易、蓝育才等先后担任过司法部长。政治保卫局在东厢两侧办公,设统计、侦察、裁判、行动等科和政治保卫大队。彭国材、马武等先后担任过政治保卫局长。1951年土改时,将旧址分给贫民姜尚元、刘文汉两户。1965年,县民政局拨专款收回旧产权,并全面维修,开办“光荣院”。</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旧址的对面,是司法部的看守所和政治局保卫大队的驻地。此旧址房屋建于1924年,三进中式土木建筑。1954年大水,第二、三进建筑倒塌后,没有修复,现为县民政局开办的瞿家湾光荣院招待所。第一进6间(政治保卫大队驻地)保存较好,由光荣院租给瞿家湾供销社分店使用。</p><p class="ql-block">13、【湘鄂西省总工会、少共(共青团)省委会、《工农日报》社、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北侧。旧址房屋建于1890年(清光绪16年),改建于1926年,长25米,宽7米,二进中式土木建筑。1930年6月,瞿宏茂对共产党政策不了解,到汉口经商未归。1931年6月20日,在此召开了湘鄂西少共(即共青团)特委扩大会议,选举周美童等13人为省委委员。1932年4月3日,湘鄂西第三次少共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正式成立少共省委,周美童继续当选为书记。1931年7月20日,在此召开湘鄂西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选出李家芬、张昆弟、钱瑛、张敬之等21人为执行委员,成立湘鄂西总工会,李家芬当选为委员长(李家芬调劳动部任部长后,由张昆弟继任)。7月23日,在此成立湘鄂西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张孝桂为会长。7月25日,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工农日报》在此创刊。1932年10月停刊。第一任社长兼主编是戴燧。第二任社长兼主编是谢觉哉。</p><p class="ql-block">湘鄂西省总工会在旧址第一进,分设了组织、宣传、青工、女工等部。少共湘鄂西省委在旧址第二进,分设了组织、宣传、儿童等部。《工农日报》社和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在旧址第一进楼上办公。楼上还有谢觉哉、张昆弟、钱瑛、张孝桂等人的住室。1964年6月,钱瑛重返瞿家湾,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了四个机关办公和住室的宝贵资料,并订正街市上一些机关住处。她高兴地应纪念馆的要求,挥笔题写了“保护好革命旧址,发扬革命精神,把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湘鄂西省合作社总管理局旧址】在瞿家湾正街南侧。房屋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长10米,宽8米,一进二间中式土木建筑。1931年6月,湘鄂西省合作社总管理局在此成立,由关大顺任局长。设合作科、物资转运所和管理科,均在楼上办公。现为街道居委会办的商店。旧址保护较好,当年用红土书写在木楼墙上的三条标语,也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15、【路易·艾黎旧居】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对洪湖人民有深厚的情谊,把洪湖称为他的“第二故乡”。1931年特大洪水,洪湖苏区面临重重困难。1932年2月,路易·艾黎毅然放弃了回新西兰休假的机会,参加国际联盟组织的救灾机构,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新堤,把一大批救灾物资送到苏区灾民手中。在新堤期间,一直住在堤街(现解放街220号)地下党交通站的楼上。</p><p class="ql-block">16、【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新堤宏伟路“光荣院”内。1957年,在中共洪湖县委的请求下,国务院“为纪念湘鄂西人民的伟大功绩和悼念英勇牺牲的烈士”,拨专款立此碑,高7.7米。碑正面是“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九个隶书大字,背面是贺龙手书“革命烈士们的业绩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的题词,左侧为国务院撰写的碑文,右侧是毛泽东关于洪湖游击战的论述。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以前,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纪念地。</p><p class="ql-block">17、为了纪念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湘鄂西的无数革命先烈,一九七八年,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在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基础上建立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p><p class="ql-block">借势于洪湖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1984年落成。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洪湖市新堤镇西南部(洪湖市城关沿江路26号),南临长江,北望洪湖,雄伟肃穆。全馆面积三百五十余亩,主体建筑包括纪念碑、烈士祠、陈列馆等。纪念馆于1984年落成开放。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隶属市民政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8、【瞿家湾烈士陵园】1977年建成,1984年重建,占地800平方米。满园的青松翠柏,簇拥着烈士纪念碑,碑名为王震手书。</p><p class="ql-block">【戴家场秋收暴动纪念碑】位于戴市镇。1985年建。碑高11米,碑名为徐向前手书。</p><p class="ql-block">19、【刘绍南烈士墓】位于戴市镇。1974年1月,为烈士重新建墓立碑,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20、【彭国材烈士纪念碑】 位于沙口镇长河村。1978年建成。碑高6米,碑后是烈士衣冠冢。</p><p class="ql-block">21、【中共汉沔中心县委旧址】1944年3月下旬,中共汉沔中心县委、汉沔政务委员会和汉沔军事指挥部在下丰岸成立。下丰岸位于大同湖塘脑湖中间,三面环水,可攻可守,对指挥洪湖地区和汉沔全境的抗日斗争发挥其地理作用。下丰岸有渔民30户,家家设有机关,尚存19家旧址,保持原貌。</p><p class="ql-block">22、【燕窝殉难烈士公墓】位于老燕子窝街的江边。武汉沦陷前夕,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率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大部分干部战士,乘“新升隆”轮撤离武汉,赴长沙和重庆。途经燕子窝,于1938年10月23日下午3时20分,遭日本侵略飞机炸沉。燕窝民众将殉难烈士就地埋葬,并刻竖木碑,后改刻石碑。</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燕窝区公所和人民群众集资,在原地扩建墓碑,碑高4米,面临长江水,刻陆定一手书“洪湖燕子窝新升隆殉难烈士墓”碑名,刻邓颖超题书“新升隆轮遇难烈士永垂不朽”。碑后是浆砌块石的烈士墓廓,内葬“八办”的张海清、赵兴才、徐挺荣、伍高年、傅世明、韩金山、张清新、孙世实和《新华日报》社的李密林、项泰、潘美年、程德仁、胡宗祥、李监秋、胡炳奎、罗仁贵、王祖德、陆从道、许厚银、李元德、易竟成、罗广旭、潘香如、季履英等遗骨40余具,燕窝村民委员会设有纪念室。</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广州军区、湖北省军区、新华通讯社、《新华日报》社、《湖北日报》社、《长江日报》社以及殉难者亲属每年前往祭奠。</p><p class="ql-block">23、【中国陆军一二八师烈士陵园】中国陆军128师师长王劲哉于1940年建。陵园位于峰口镇区江小垸,占地8000平方米,砌围墙周长370米,高3米。正门面向东,宽10米,两扇黑漆大门,门顶刻书“忠烈第一园”,两侧水泥柱刻书“禀天地正气以生生岂甘作奴隶,为国家民族而死死有重如泰山”。围墙正面左右横书“己以身报国,愿生者争气”十个两米见方的大字。</p><p class="ql-block">园内有灵堂一座,门檐刻木质匾“浩气长存”和“骏骨长埋百里寒光身浴血,精神不死千秋正气仰忠魂”的对联。园中有“抗日忠烈纪念碑”,碑文为“暴日封豕长蛇,荐食上国,芦沟衅起。迫中华民族于生死存亡之最后关头,抱我铁血卫国之精神与决心。参战以来,转战万里……劲哉不敏,购地辟园以慰忠魂,为文以记之。”碑高3米,左右各一亭。碑亭后安放着抗日阵亡官兵遗骸400余具。</p><p class="ql-block">1948-1949年,连续两年淹水,陵园荡然无存。1979年以后,前往祭奠者甚多,只能望地寄托哀思。1987年5月9日,洪湖县人民政府以洪政文(1987)21号文向省政府请示复建,尚未获实施计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4、李金玉铜像纪念碑——2021年6月29日立于洪湖市新堤办事处南河村二组梦歌农家院。高两米五的李金玉铜像由花岗岩基座和青铜雕像组成:基座是一块三吨重的整体印度红花岗岩,高一米的青铜雕像是李金玉的半身塑像,其目光如炬,微笑中透出刚毅坚卓。</p><p class="ql-block">基座正面有三排金光闪闪的雕刻字:</p><p class="ql-block">第一行是三个遒劲大字“李金玉”(1922-2002),是原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题写。</p><p class="ql-block">第二行是:洪湖人永远难忘李金玉的名言:“让农民坛坛罐罐都装满”。</p><p class="ql-block">第三行是原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史学家秦晖的题词:“愿天下人勿忘洪湖李金玉!”</p><p class="ql-block">基座的背面,是李金玉生平和26个立碑人的姓名——早叫庐等十八名洪湖百姓和首任洪湖市委书记张守传等八位老干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今洪湖市境域疆属屡更,郡县变动频繁,大多与沔阳有分有合,或升或降,其间曾名玉沙县、附廓县、文泉县等。</p><p class="ql-block">洪湖县成立于1951年6月4日。1987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市区原设新堤街道办事处和茅江街道办事处(后撤销茅江街道办事处,成立滨湖街道办事处。新行政区划如下——</p><p class="ql-block">截至2022年12月,洪湖市下辖2个街道、14个镇、1个乡:新堤街道、滨湖街道、螺山镇、乌林镇、龙口镇、燕窝镇、新滩镇、峰口镇、曹市镇、府场镇、戴家场镇、瞿家湾镇、沙口镇、万全镇、汊河镇、黄家口镇、老湾回族乡,另有3个管理区(农场):小港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共20个乡镇办区和洪湖经济开发区,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委员会;272个居民小组、2742个村民小组。政府驻新堤街道文泉大道。</p><p class="ql-block">2021年末,洪湖市户籍人口90.34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业人口38.0万人,农业人口52.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062人,出生率6.7‰,死亡人口3754人,死亡率4.1‰,人口自然增长率2.6‰。全市常住人口68.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55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55%。 </p><p class="ql-block">2023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89.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483人,出生率5.0‰,死亡人口5059人,死亡率5.6‰,人口自然增长率-0.6‰。 洪湖市有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彝族、侗族、黎族、满族、羌族、么佬族、朝鲜族、瑶族等少数民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