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行随心动

<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物质如此丰富,人们使用产品越来越多,如果还如此强调节俭,是不是太过时了,甚至是不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其实不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试看哪一个国家和家族的兴衰不与“俭”和“奢”有关。</p><p class="ql-block">“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把我们的教育引导到更加完整更加科学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让惜粮惜物成为人生第一课,让尊重劳动成为高贵的传承。</p><p class="ql-block">“物力维艰”告诉我们,每一件生活用品的生产过程都非常艰难,即便是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仍然要珍惜、要节约。节俭绝不是可为可不为的小事,而是关乎个人德行、家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哪一个家族节约就能兴盛,哪一个家族奢侈,这个家族很快要败落了。传家无非是积善,节俭就是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p><p class="ql-block">节俭不是过极简生活,我们中华民族是走中道,不反对物质生活,更强调精神生活。我们的经济学是什么呢?《大学》讲,“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中华文化讲的不是极致文化而是中道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推崇积福的民族,这也是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断代,其它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大文明都断代了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告诫我们不但要惜粮而且要惜物,“物力维艰”之物力包含了物资和人力两种资源,物质资源为天地所化,自然所赐,许多为稀缺甚至是不可再生资源,对于物质的占有和使用万万不可贪婪和靡费。我们吃穿用度的所有生活用品皆由无数人力之血汗凝结而成,更应珍惜人力的劳动成果。单单吃饭穿衣这两项,古人就留下了“来之不易”的诸多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记录的是种粮的辛苦;“孤灯嗳不明,寒机晓犹织”,“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等描述的是纺纱织布的艰辛。即便到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今天,我们所吃的每一粒粮食,所用的每一件物品仍然饱含着“人力”的智慧和血汗,多吃多占和奢靡浪费不但有违人道而且不合天道,所以节俭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占用标准。</p><p class="ql-block">社会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是我们的永恒目标,我们当然不能违背人类的发展规律,当然不能违逆永恒目标,自然也就不能为了节俭而节俭,但对于物质的追求和“物力”的占用,一定要遵循中庸思想和平衡原则。《中庸》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就是讲人和人、人和天地宇宙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物力的节俭程度就是要保持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天地宇宙关系的平衡。</p><p class="ql-block">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果一部分人对生活物力过度占用、过度靡费,就会打破人和人之间的平衡关系,造成分配不公的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冲突无法调和时就会出现人祸。另一方面,人类生活的一切吃穿用度无一不取自于大自然,如果对于自然资源滥开滥采、索取无度,就会打破自然界万物之间的平衡,天灾也将随之而来,从这个角度讲,节俭是人道,更是天道。</p><p class="ql-block">“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翻开人类历史,哪一个国家的兴盛不是由节俭而发轫发奋的。自夏商周唐宋元明清,乃至于西方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又有哪一个国家的衰败不是因奢靡引发的。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牢牢握住勤俭的法宝,历经艰难险阻,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我们要珍惜当前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节俭财物,做顺乎人道顺应天道的善举,让俭德成为我们修身的永恒法宝。</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