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上岛

<p class="ql-block">  共同富裕是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也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说到共同富裕,很多人就会想起毛泽东时代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广大贫苦农民开创的共同致富模式,而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则是为广大工人阶级提供的共同致富模式,他们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形式。令人遗憾的是,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最后都失败了,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也垮了,转型为私营企业(公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个体和私营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许许多多的民型企业、家族企业、私营股份合作企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且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个体和私营实体也是一种共同富裕模式,但他们属于私有制经济形式,姓资不姓社。</p><p class="ql-block"> 为啥几乎所有姓社的共同致富模式都不能幸存下来,而姓资的共同致富模式反而彰显出勃勃生机呢?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人性来理解其中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虽然合作社、人民公社、国有或者集体企业与家族企业以及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在表面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前者将很多松散的农户或者工人组织起来,后者则是少数能人联合起来,采用团队合作模式,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实现共同富裕,但实际上,两者的构成和追求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追求的是大家共同富裕、人人平等的理念,而私营制合作企业则是让少数人富裕起来,追求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其中的一多一少凸显从量到质的变化。事实证明,少数人的共同富裕目标符合人性中的狭隘利己性,其“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模式在少数人群体中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驱动力量,使得工作效率倍增,这方面已有无数成功的典范。与此相反,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这种“强-弱”合作模式的大集体组织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容易诱发人性中的劣根性,如自私,贪婪,虚伪,懒惰,嫉妒等,导致消极怠工等,造成人力、社会和自然资源的耗散,反而使得工作效率下降,使得大家的共同富裕成为一种空想。</p><p class="ql-block">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把共同富裕比作分蛋糕,那么,当少数人分一个蛋糕时,由于平分的份数较少,每人分得的份额较大,在社会竞争中通常体现出少数人共同富裕的优势,形成正反馈效应。反之,如果平分的份数较多,而蛋糕又有限(效率下降的结果),每人可得的份额必然较小,呈现出的是多数人共同富裕的劣势,反而起到负反馈的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靠平均分配谋求“共同富裕”只会引起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和不和谐,最后成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人类的发展历经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漫长岁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中。虽然理想有时可以支撑短暂的成长,但终究支撑不了现场。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人性博弈中的“弱肉强食”这种现象依然到处可见,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还是穷的会变得更穷,富的会变得更富。</p><p class="ql-block"> 人性的劣根性,不仅是人生发展的障碍,也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如果想使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克服人性的劣根性,提升全民素质。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能力和实力各异,既有强者,也有弱者,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显而易见,强者有担当,弱者求自强,这是实现“强-弱”共赢模式、共创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大家都拥有主人翁心态,克己奉公,积极奉献社会,勇担社会责任。这条路,任重途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