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普宁果陇早市场

殷商

<h5></h5><h3><b> 【繁华的果陇早市场】</b></h3><h5> 2024-10-12,重阳节回故乡后的第三天早上,前往乡邻果陇村,闲逛一下热闹繁华的早市场。潮汕人最喜欢吃“粿汁面”、“粿条面”、“牛肉丸粿条汤”、“肠粉”几种大众化的餐饮食习惯,每当早上,这些小食铺面总是坐满了众多男女老少食客。<br> 另外,潮汕人还喜欢吃甜品,像芝麻糕,马蹄糕、油堆、落汤钱、芋泥白果、糕烧番薯芋、返沙芋头、猪油糖、海石花、绿豆爽、鸭母捻、糖葱薄饼、仙城束砂、冬瓜丁(瓜册)、肚脐饼、蛋口酥、南糖、豆槓、朥饼、酥饺......等种类,潮汕人喜欢吃甜是出了名的,所以甜品店相当受人欢迎。<br> 早市场周围道路上,排满了售卖各种新鲜蔬菜农产品、水产品、豆制副食品、肉类产品、油炸制品、水果、小食品、小商品流动摊与地摊,商品琳琅满目看得让人眼花,流动摊贩鲜艳醒目招牌各具特点,总想希望吸引络绎不绝的来往人流。<br> 四处走一走,看到现在乡村物质丰富,商品与食品价格低廉实惠,咱们老百姓生活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心里真高兴真好。</h5><p></p> <h5>  每到假节日与民俗节日,这里便人山人海,临近乡村老百姓都远道而来,在这里选购采买各种商铺货物及食品。</h5> <h5>  人来人往,繁华热闹的菜市场......。</h5> <h5> 日复一日地将水果摊摆在路边,辛苦汗水的付出总会有回报。</h5> <h5>  售卖蔬菜。小吃、菜脯、咸菜的流动摊贩......。</h5> <h5> 一处流动地摊,既售卖新鲜蔬菜外,还兼麦小鸭仔8元/只,鹌鹑仔15元/只。</h5> <h5>  这位年轻人车子载着自家养的三只羊,早早来到早市场售卖鲜羊奶,价格10元/瓶/300毫升。</h5> <h5>  一家售卖烤花生、水煮花生、盐焗鹌鹑蛋、鸭蛋的流动摊贩。</h5> <h5>  刚进入果陇村道,就遇见一个制作韭菜、酸菜饼的夫妻流动摊。</h5> <h5>  一家应该是两兄弟经营的海鲜摊,看见笔者举起手机拍照,这位大兄露出朴实的微笑.......。</h5> <h5>  拿着手机放低角度按动快门,这位大姐正在全神贯注用刀砍剥椰皮,全然不知笔者在给她拍照......。</h5> <h5></h5><h3><b>【潮汕海鲜生腌】</b><br></h3><h5> 潮汕人早上还喜欢喝一碗热腾腾大米稀饭”白糜”,就上潮汕特有腌制乌橄榄、菜脯、老菜脯、海鲜生腌、各种咸豆、花生米、橄榄菜、腌制咸菜等杂咸。潮汕语【白糜】一词为潮汕语大米稀饭的一种俗称。<br></h5><h5> 一家生腌食店门口,摆满各种各样生腌海鲜与杂咸,任由食客自己挑选来计价,很实惠的,这些贴近老百姓口味店铺生意特别红火。</h5> <h5><br></h5> <h5>  一家【肠粉】店铺摊主正在忙碌着制作肠粉,店家操作手脚一定要十分麻利才能应付纷纷到来的众多食客......。</h5> <h5>  很受潮汕人欢迎的【粿汁】店铺,粿是指用大米浆制作的食品。</h5> <h5>  来到这处售卖香蕉的流动摊,询问这位面带笑容的大哥,得知接近成熟的香蕉3.5斤-4.0/10元,价格不贵,一下子就买了一大把6斤多17元香蕉带回家,挺实惠。只要每次去果陇市场,总会这位老兄聊上几句,还特意加了微信呢。</h5> <h5><p></p><p></p><p></p><p></p></h5><h3><b>【喝一碗新鲜牛奶】</b></h3><h5>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早市场四处多了挂着醒目鲜牛奶招牌小食摊,两个小碳火炉,摆上两个小奶锅,摆上小桌椅,就可以开张啦。<br></h5><h5> 现在潮汕人都喜欢喝一碗新鲜牛奶。摊主将新鲜牛奶倒入小锅中煮开,放入一粒鸡蛋打碎,再放一小勺白糖,小塑料瓶挤出一点盐水提鲜,就可以端锅倒入食客小碗中。<br> 一些重口味食客,随时可以自己另外再添加一点白砂糖。鲜牛奶6元/碗,鲜牛奶+鸡蛋7元/碗,食客这时候可以买上几根油条1元/条、肚脐饼、小烧饼等配餐,既实惠又美味。</h5><p></p><p></p> <h5><p></p><p></p><p></p></h5><h5> 笔者每次回故乡,总会来到早市场东头那处牛奶固定摊,喝一碗热乎香喷喷的鲜牛奶,去临近摊位买上两根油炸热乎乎酥脆油条来吃,真的是十分满足与惬意的一顿早餐。<br> 这家摊主的生意特别好,食客总是络绎不绝来光顾,坐下来喝一碗,或者打包带回家,食客来了一拨又一拨,摊主老汉一刻也停歇不下来。一位大姐拿着两个瓶子,每天固定来到摊位灌装鲜牛奶带回家。另一位大姐则带着一个保温瓶,灌上一份热腾腾的鲜牛奶带走。<br> 趁着空挡,询问这位摊主做这个生意多久了?摊主笑着回答道:“说起来很久了,前十几年在另外一处经营,到这个市场也有十几年,这样算起来已经30多年了……。”说话时带着一种自信与自豪。<br> 鲜牛奶生意摊主乌石人,69岁年龄,一旁的那位帮手大姐是三儿子亲家。老汉与前妻育有三位儿子,后续弦娶了一位小十几岁的妻子,育有三位女儿,一共有三男三女,一个和睦大家庭,真是好有福气呀。<br> 老汉的大儿子与二儿子外出给人家打工,三儿子在一处养牛场养了十几头奶牛,早上2点多就起来售卖鲜牛奶,自然,自家鲜牛奶摊生意不缺奶源,也降低了生意成本。老汉去年就将生意推给三儿媳来做,自己辛苦一辈子,该好好在家享受清福啦。</h5> <h5>  一位年轻人领着7岁、八岁两位小姑娘来喝鲜牛奶......。</h5> <h5>  三儿媳妇与她的母亲,齐心协力经营这摊鲜牛奶生意。</h5> <h5> 2024-10-13,来到故乡的第四天早上六点多,再一次骑着电动车前往果陇早市场。又来到这个鲜牛奶固定摊,询问才知道,老汉租这个固定摊位月租700元,去年就推掉这生意由三儿媳妇接手。这天去的早,是三儿媳在做生意,没想着来的比较早,依然有许多食客在等候,除了要应付几位早来食客外,还要应付提前预定打包的几单生意,笔者只能耐心排队等候了。<br> 这位年轻儿媳妇介绍说:“早上2:30出门,先去自家奶牛场载来2—3大桶鲜牛奶,3:00到市场开始做准备工作,液化气炉搁上一个大锅,添上少半锅水,隔水加热一大锅鲜牛奶,这样做生意时可以随时添加半温的牛奶,制作速度明显加快。根据生意情况,生上1~2个炭火炉,摆上一盆白砂糖,一罐塑料瓶盐水,少许盐能起到提鲜口味作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3:30生意就要开张了。最早时间段,主要服务市场内商铺生意人能喝上一碗热乎暖心鲜牛奶,所以生意开张必须早,马虎大意不得......。”<br>  6:30左右这个时候,老汉来临时替班接手,三儿媳骑着电动车离开,她要回家打理照顾自家孩子早餐,送往读书的学校,等做完家务事,三儿媳妇就又返回到摊位上,继续做生意。好在三媳妇母亲心疼女儿,一直在摊位上帮忙,好一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笔者对这家摊主甚是尊重与敬意,临走时加了三媳妇的微信号码,及时将拍照的照片及写的美篇报道发给她们看。一个中国乡村小家庭艰苦奋斗创业打拼的精神,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br>  笔者三年前的2021年11月,曾经在美篇上报道过一位越南籍女人嫁到果陇乡,经营鲜牛奶生意的情节,现在她早已经搬到菜市场东面深巷,在她自家住宅前摆摊多年了……。<br></h5><h5> 不曾想到,喝一碗新鲜牛奶,竟然会引出这么多故事情节来......。</h5> <h5>  喝一碗新鲜牛奶,吃上两根酥脆油炸果,不足十元就可以解决一顿惬意早餐,很满足。</h5> <h5><br></h5><p class="ql-block"><b>【卖鲜牛奶的妇女】</b></p><h5> 2009-11-17,回故乡的一天早晨,与堂弟一起去邻近果陇乡早市场,在一处流通摊喝一碗热腾腾鲜牛奶,堂弟介绍说,这位摊主妇女是嫁到果陇的。趁卖奶妇女煮奶间隙攀谈了起来,她29岁时偶遇果陇老兄,一年后30岁的外乡人,嫁到果陇乡成了家,慢慢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会说一口流利的潮汕话,十几年后已经是6个女儿的小家庭了。她还继续介绍说,她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平时偶尔还与家里兄妹们通电话保持联系。</h5><h5> 第一次喝鲜牛奶后,从此每次回故乡,早上都会来到果陇早市场一处固定摊喝一碗牛奶。顺便向摊主打听这位妇女的下落。根据指点出市场往东的小路走去,在果陇村洋中央8号找到了,她在自家住宅前空地搭了一个遮雨大蓬,使用两个电磁炉、两个小奶锅、摆上小桌椅,继续做着她的生意。</h5> <h5>  2024-10-13重阳节回故乡,又来到她的摊位喝一碗鲜牛奶。喝奶的时候,再次询问她现在的状况。她豪爽的说,她姓袁64岁,一位女儿嫁到深圳,四位女儿嫁到广州,一位女儿尚未出嫁,最小的儿子尚在上学读书。每天上午打理完牛奶生意后,还要到田洋肚(潮汕语指田野田地)丈夫20多头奶牛的养牛场帮忙,晚上还要打理家务,从一大早一直忙到晚上将近十一点……。夫妇俩齐心协力,一辈子辛苦拼搏,图的就是为了一家儿女的幸福。<br></h5><h5> 谁能想到,一碗鲜牛奶,竟然会牵扯出这么多的故事,它也真真实实反映乡村老百姓的勤劳奋斗精神。中国正是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乡村才会不断发展的更好,人民的生活更美好。</h5> <h5><p></p><p></p><p></p><p></p><p><b>【油条-甜汤-豆浆摊】</b></p></h5><h5> 市场内有一家制作油条、甜品、豆浆固定摊,摊主是夫妻俩,照片中后面一位长者是他的父亲,年轻人是他的儿子,有时候大伯也会来到摊位上帮忙,三代人齐心协力一起来经营这摊生意。</h5><h5> 据这位摊主讲,他们做这个生意已经20多年了。每天一大早4点就要来到摊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4点多生意就要开张,为那些早市场商铺生意人提供一顿简单早餐......。<br> 每次去喝一碗鲜牛奶,都会到这家摊位买上两根油条,顺便与他们一家人闲聊叙谈,谈话中这才了解他们三代人齐心协力辛勤经营的过程细节。高兴的加了这位老兄的微信,将拍摄的几张照片发给他们,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一家人辛苦奋斗精神值得赞扬点赞。</h5><p></p> <h5><p></p></h5><h3><b>【牛铃】—潮汕咸奶酪</b><br></h3><h5> 鲜牛奶食摊旁有一个售卖“牛铃”杂咸流动摊,顺便询问一下价格。摊主介绍说,潮汕本土奶酪牛铃40-50元/斤,最便宜的一袋10元,都按照大小瓶重量售卖,价格分别是10、15、20、30、40元不等,就数扁平圆的质量口感好贵一点,50元/瓶/斤。<br></h5><h5> 现在虽然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乡村地方特色的牛铃依然是人们餐桌上的宠儿。</h5> <h3><b>潮汕白糜中的“白色珍珠”,潮汕的“咸奶酪”!</b><br></h3><h5> 有人笑称,“没有一头牛能在潮汕全身而退。”提起牛,估计不少人想到的是热气腾腾的牛肉火锅,充满镬气的牛肉炒粿以及弹牙的牛肉丸等等。然而,还有一种被称为“糜配中的白色珍珠”的传统美食,同样也是颇受潮汕吃货的欢迎,那就是牛铃。</h5> <h5>  牛铃,又叫牛拎,乍一听,还以为是悬挂在牛脖子上的铃铛,但实际上是揭阳的特色美食,因其是用牛奶制作而成,因此又被称为潮汕的本土奶酪。它既有腌制品杂咸的某些特点,又有潮汕小吃的特色。<br>  棉湖甲埔村是出名的养牛村,不少来自甲埔村的奶农都会在棉湖原粮油前摆卖新鲜牛铃和牛奶,也有一些奶农会走街串巷叫卖牛铃。</h5> <h3><b>制作牛铃</b> </h3><h5> 来自甲埔村的王叔向我们展示了牛铃的制作过程,他说牛铃的制作方法并不难。首先,将挤出来的新鲜牛奶隔水加热,牛奶不能煮得太熟,太熟做出来的牛铃不好吃,太凉则难以做成型。</h5><h5> 接着将牛奶倒入准备好的醋中,让牛奶稍作凝结,趁有余温时捞起,用手捏去水分,压扁成型,一般都为小圆薄片或是小方厚片,如果待温度褪却再弄的话,则酸水难以去掉,影响口感;然后把成型之后的牛铃放入煮开晾凉后的盐水中浸泡保存。</h5> <h5>  制作成型后的牛铃色泽雪白,咸中带有浓郁的牛奶香味,表面有手指纹花,颇具人情味。牛铃不仅保留了牛奶的丰富营养,含有大量的钙、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B2、D3、B12等营养成分,又不含牛奶原有的腥味。</h5><h5>  牛铃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的醋和盐等配料,使得牛奶中部分原本难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溶剂,养分更容易吸收,变得非常“消食”,颇具医疗保健功能。</h5> <h5>  这种具有潮汕民间手工传统特色的食品,深受棉湖人的喜欢,不少人喜欢在白糜中搭配几片牛铃,咸咸的奶香味让原本平淡的白糜多了一丝风味。<br>  据悉,牛铃的出现源于潮汕人的勤俭持家。潮汕俗话说:“天晴积落雨米”。潮汕农民为了备农忙时也能够吃到“牛奶”,于是发明了牛铃,最终演变成一种地方饮食习俗,而牛铃也成为颇具潮汕特色的传统食品。</h5> <h5>  牛铃的制作工艺虽然简单,但却体现了潮汕人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沉淀着潮汕人的饮食文化;而一块甘润芳香的牛铃,也给平淡的生活中带来难以忘怀的奶香味,成为寻常日子中的小确幸,同时也记录着奶农们传承美食工艺的执着。<br><b>今日棉湖摄制组、揭阳电视台《风味揭阳》图文 2021-11-15<br>潮汕语【白糜】一词为潮汕语大米稀饭的一种俗称</b></h5> <h5></h5><h3><b>航拍果陇村全景风貌</b></h3><h5> 2024-10-13早上,天气多云无风,是进行航拍的好机会。无人机曾经升高到120米最高极限,俯拍果陇乡村全貌。<br></h5><h5> 镜头下,潮汕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整齐排列,小池塘一个接着一个,串连成一条巧妙的水系,与江河小溪连通在一起,展现出一幅美丽乡村画面。</h5> <h5>  画面正中央就是果陇早市场,整片区域规模很大。现在村里又在市场建筑房顶上搭建太阳能板,开始使用清洁能源了。</h5> <h5>  笔者热爱自己的故乡,也喜欢到附近乡村走一走,看一看如今乡村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深入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哪怕是一件普通的细节,都会引起极大兴趣与关注,这就是咱们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h5><h5> 为祖国的发展欢呼,歌颂那些朴实辛勤的乡村老百姓,为他们日复一日的奋斗精神叫好点赞,<br><b>张益群 2024-10-12</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