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一):十大镇馆之宝

可爱鱼头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一级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24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p> <p class="ql-block">建筑造型来源于<b>楚屈子赤目簠</b>。</p> <p class="ql-block"><b><u>楚屈子赤目簠</u></b>:年代大约为春秋晚期,1975年随州鲢鱼嘴出土,底/盖内壁均有六行三十一字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目媵仲芈璜飤簠,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之。”本件器物为屈子赤目为仲芈璜出嫁所作的<b>媵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小黑板</u></i></b>:簠fu,是青铜礼器中食器的一种,与簋一样,都是装饭用的,区别就是簋为圆形,簠为方形,并且有盖。盖上有足,打开变成两半,器盖和器身形制相同,故而可以倒置。</p> <p class="ql-block">这位青铜器的主人是楚国一位”屈“氏,名”赤目“的贵族,这件器物是为他的第二个女儿”芈璜“出嫁而特意铸造的一件媵器,也就是陪嫁品。</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最有名的镇馆之宝之一当属越王勾践剑了!</p><p class="ql-block"><b><u>越王勾践剑</u></b>: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也就是现在的荆州市望山一号楚墓,当时在楚国大贵族邵滑身边发现了勾践剑,2500年前的剑没有一丝锈迹,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越国剑会出现在楚国墓中,原因有两种解释:1.<b>陪葬说</b>:楚昭王娶了勾践的女儿为妃,生下了楚惠王,因此这把剑很有可能是勾践女儿的嫁妆,后来楚王把这把剑赏赐给了邵滑,2.<b>战利品说</b>:《史记》和《韩非子》里都有记载,邵滑是楚灭越的大功臣,而这把剑正是从越国缴获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外翻呈圆盘形,内铸有11道间隔只有0.2毫米的同心圆,最窄的间隔在第二道圆环和第三道圆环的缝隙处,距离仅有<b>30微米</b>,不到一根头发丝粗细。</p> <p class="ql-block">靠近剑格的地方用<b>鸟虫书</b>写着8字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鸟虫书:专门用来和神沟通的篆体,鸠浅就是勾践,勾践这两字其实就是鸠浅的通假字)。</p> <p class="ql-block">剑格两面的凹槽中分别镶嵌着多块绿松石和玻璃,其中玻璃仅剩下两块,且一块缺损,玻璃是浅蓝色,半透明,是<b>钾钙硅酸盐玻璃</b>,而中国常用的是铅钡结构的,说明这玻璃很有可能是从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域,西亚,地中海一带进来的。</p> <p class="ql-block">剑身布满了神秘的<b>黑色菱形花纹</b>。</p><p class="ql-block">这把青铜神剑经研究后发现,其成分主要由铜和锡以及少量铝铁镍硫等元素组成,严格按照不同部位不同元素配比打造而成的合金剑。比如剑脊含铜多,韧性更好,不易折断,<b>剑刃</b>含锡多,非常锋利,<b>含锡约18.8%</b>,这是铸造青铜剑兼具强度和韧性的最佳比例。剑身上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更是将不同金属粉末涂抹剑身煅烧而成。甚至近些年在剑刃上还发现了长晶工艺。</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历经千年,保存仍然比较完好 ,主要有以下原因:</p><p class="ql-block">1.选材用料好, 剑身铜质好, 杂质少, 制作工艺精良;</p><p class="ql-block">2.墓葬环境好, 基坑填青灰泥与自膏泥密封性好, 棺樟坚固而严密, 墓内环境稳定;</p><p class="ql-block">3.出土时带剑鞘。</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要介绍的镇馆之宝就是<b><u>曾侯乙编钟</u></b>。有着2400年历史,1977年在随州擂鼓墩发现的春秋时期贵族大墓中出土。</p><p class="ql-block"><b><u>拥有五个最:</u></b>我们国家出土的100多套青铜器编钟中,数量最多,重量最重,塑造最精美,保存最完好,音乐性能最好。</p><p class="ql-block">它代表了先秦以前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科技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编钟其实是个组合品,编钟是由<b>钮钟,甬钟,鎛钟</b>组合而成,整体呈曲尺状的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编钟总重量约2567公斤。</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最上层的3组19件为钮钟,中层的3组33件为甬钟,下层的3组12件为大型甬钟,下层中间挂着的那一件为楚惠王送的大鎛钟,<b>共65件</b>组合而成。中下两层的立柱均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的造型。令人惊奇的是钟架还能随意拆卸和组装。</p> <p class="ql-block">甬钟结构:下部为共鸣箱,上部为可悬的柄,共鸣箱的顶平面称为舞。共鸣箱中上部称为钲,突出的乳钉称为枚,枚的作用只是装饰,和发声无关,枚与枚间隔处雕刻花纹的地方称为篆,共鸣箱的下部称为鼓,最下面的下口称为于,下口尖锐的两侧称为铣,上部的柄称为甬,甬的顶平面称为衡,柄上突出的部分称为旋,旋上的孔称为干,是挂钟用的,<b>甬钟是斜着挂的</b>。</p> <p class="ql-block">钮钟:西周中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b>合瓦形态</b>,在舞面上竖有一<b>钮</b>,属于当时的击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鎛钟是单个打击乐器,是指挥乐队节奏专用的,所以一组编钟里<b>只放一个</b>,为了彰显单个乐器的地位,鎛钟钮的两侧经常有各种萌物的造型。</p><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最下层悬的这只大鎛钟,上面有铭文记录了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去世后楚惠王想起当年曾侯乙是如何救自己的爸爸(楚昭王),所以在曾侯乙下葬前特意赶制了这个高约一米,重约300斤的<b>楚王熊章鎛钟</b>连夜送来。</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最大的一个特色便是每一个钟都是<b>一钟双音</b>,一个是正鼓音,另一个是侧鼓音。钟面上还有音的标记,曾侯乙编钟定音频率为256.4赫兹,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261赫兹几乎完全相等。</p> <p class="ql-block">编钟音域宽广,跨越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b>旋宫转调</b>,这使得它能够演奏出丰富多样的旋律,完美地展现出古代音律的精妙。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将我国有明确音律记载的音乐历史提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比西方同类乐器的出现要早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曾侯乙编钟的横梁,悬挂钟/罄的木架古称<b>簨簴sunju</b>,横梁为簨,立柱为簴。</p> <p class="ql-block">横梁上精美的图案和文字</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镇馆之宝就是<b><u>曾侯乙尊盘</u></b>::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期工艺最复杂精美的青铜器具,尊盘整体造型纹饰及其繁缛,结构及其复杂。</p> <p class="ql-block">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p> <p class="ql-block">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b>豹</b>,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p> <p class="ql-block">尊体装饰有28条<b>蟠龙</b>和32条<b>蟠螭</b>chi,盘体上则装饰有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是春秋战国青铜器的极点,巅峰神作。工艺繁复,不可复制。</p> <p class="ql-block">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鉴定,此系采用“<b>失蜡法</b>”铸造,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尊和盘的用途也是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b>冷知识:</b>蟠龙和蟠螭都是龙的孩子,蟠龙时蛰伏在地还未升天的龙,常见于建筑柱子等中,蟠螭是龙虎结合物,有虎的勇猛和龙的威武,春秋战国时广泛用于青铜器上,后被世人熟知用于瓷器,玉器,衣服花纹等中。</p> <p class="ql-block">尊盘背面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但有修改痕迹,原文可能是“曾侯舆之尊盘”,推测曾侯舆可能是曾侯乙爷爷辈,将尊盘送于曾侯乙。</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镇馆之宝是“<b>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战国)</b>”;1986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包山楚墓,最大墓的主人名叫邵陀,是楚昭王的后代。官居左尹,掌管司法,为楚国第三大官员。</p><p class="ql-block">展厅中展出的真品非常小,看的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会用网上找到的高清图来给大家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幅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其实是漆奁外壁一圈的漆画,剥下展开竟然长达<b>87.4厘米</b>。</p> <p class="ql-block">该图整体描绘的是<b>楚人贵族出行</b>的场景,画面以黑漆为底,用近十种颜色在上面刻画出26个人物,4架马车,10匹马,5棵柳树,1头猪,2只狗及9头大雁。</p> <p class="ql-block">5棵<b>柳树</b>作为分割线,将画卷按情节分为四段。</p> <p class="ql-block">这副画卷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便是画师完完全全是个<b>写实派</b>,把26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仔仔细细刻画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是已知最早的横向平移点手卷式作品,属于目前华夏现存<b>最早的长卷连环画</b>,是《洛神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的祖师爷。也是目前世界上<b>最古老的漆画</b>。距今</p><p class="ql-block">2300年。</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欣赏一下完整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镇馆之宝是<b>虎座鸟架鼓(战国)</b>: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市吴店镇的九连墩墓,枣阳九连墩是古代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叫作随枣走廊,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通道。这件出土的虎座鸟架鼓体积巨大,用<b>香樟木</b>制成,属于楚国贵族与神沟通的道具,主体由虎座,凤架和一面扁鼓组成。</p> <p class="ql-block">器物通高约136厘米,宽134厘米,两只背向踞坐的<b>卧虎</b>四肢屈伏于六龙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p> <p class="ql-block">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b>凤凰</b>。</p> <p class="ql-block">背向而立的鸣凤之间,一面<b>大鼓</b>悬于凤冠之下。</p> <p class="ql-block">两只<b>小虎</b>后足蹬踏凤鸟脊背,前足上箍鼓框。</p> <p class="ql-block">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b>虎座</b>与飞扬的<b>凤架</b>组成了一副绝妙的画面,生动活泼,色彩艳丽,既稳重大方,又气势飞扬,不得不令人叹为覌止。</p> <p class="ql-block"><b>凤鸟是楚人图腾</b>,九连墩墓主人至今未解,但根据出土器物基本为成套的五件,直接表明墓主人是当年的大夫级别。虎座鸟架鼓是文献所记的悬鼓之一种,目前仅见于战国时期楚墓。</p> <p class="ql-block">第六个镇馆之宝是“<b>郧县人头骨化石(旧石器时代)</b>”,1989年湖北省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由村民提供线索后在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发现一件人类头骨化石,1990年第二件,2022年第三件,根据检测,是来自距今<b>100万年前的直立人类</b>,远远早于距今5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距今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距今8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猿人化石,郧县人头骨化石判断为<b>直立人类型</b>,它的发现丰富了中国直立人的资料,为探讨长江中游地区以及东亚早期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七个镇馆之宝是“<b>石家河玉人像(新石器时代)</b>”:玉人像极小,出土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约<b>4200年</b>,石家河文化遗址是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时发现的,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玉人像小而美,大部分为写实的正面像,并且<b>方脸,橄榄眼,鹰钩大鼻</b>,这些玉人形象表达的应该是当时的神族或巫师,也有可能是聚落的统治者,仔细看这些玉人像的五官造型与三星堆出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远古荆楚地区的古代居民正是古三苗集团,与尧舜禹的年代相当。</p> <p class="ql-block">第八个镇馆之宝是“<b>崇阳铜鼓(商代)</b>”:距今3000年,1977年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汪家嘴发现。</p> <p class="ql-block">崇阳铜鼓由铜鼓身,铜鼓座,铜鼓冠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圆形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鼓冠上均铸有商时期流行的<b>云雷纹</b>和<b>乳钉纹</b>,是目前中国现存出土发现的<b>惟一一件商代 铜鼓</b>保存完美,堪称绝世瑰宝。</p> <p class="ql-block">商代铜鼓另一件在日本京都的住友泉屋博古馆,称为<b>夔神鼓</b>,高82厘米,重71公斤,四只外撇小脚,头顶着两只鸟,原为圆明园旧藏。</p> <p class="ql-block">第九个镇馆之宝是“<b>云梦睡虎地秦简(秦)</b>”: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农田发现,墓主人是秦朝一名叫“<b>喜</b>”的小官吏,工作极卷。“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王政元年,“喜”年仅17岁即登记名籍为秦国服徭役,尔后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他在秦王政三年、四年和十三年曾三次从军,参加过多次战斗,到过秦的几个郡县,最后亡于任上,他亲身经历了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202枚《<b>秦律十八种</b>》位于喜的身体右侧,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b>法典</b>。</p> <p class="ql-block">61枚简为《<b>效律</b>》,42枚简为《<b>秦律杂抄</b>》位于喜的腹部。《效律》是一篇完整的律文,是核验官府物资财产的法律,对于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兵器/铠甲/皮革等,规定尤其详尽。《秦律杂抄》内容比较庞杂,大概是根据应用需要从秦律中摘抄的一部分律文。</p> <p class="ql-block">210枚简为《<b>法律答问</b>》,98枚简为《<b>封诊式</b>》位于喜的头部右侧,53枚简为《<b>编年记</b>》位于喜的头下,逐年记载了秦昭王至秦始皇时期秦灭六国的各种光辉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封诊式》里有对犯罪现场勘察的记录,如足迹,法医。</p> <p class="ql-block">秦简里透露出两千多年前的环保意识,如《<b>田律</b>》里明确记载:春二月不准捕鸟,不准抓野兽,也不准砍树,到夏天七月份以后才开放。</p> <p class="ql-block">14枚简为《<b>语书</b>》,51枚简为《<b>为吏之道</b>》位于喜的腹下。</p> <p class="ql-block">166枚简为甲种《<b>日书</b>》,位于喜的头部右侧,257枚简为乙种《日书》,位于喜的脚下,《日书》的主要内容是选择时日,如出行,见官,裁衣,修建房屋等都要选择时日,是日常趋吉避凶方法的汇编。“喜”的身边一共有<b>1155</b>枚竹简,竹简的内文为<b>墨书秦隶</b>,是最早的隶书,直接证明了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也就是第十个镇馆之宝就是“<b>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b>”: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的明初藩王郢靖王朱栋(明太祖朱元璋23子,后无子而除封)之墓,墓中出土两只梅瓶,一只是属于王的龙纹梅瓶,一只是属于王妃的四爱图梅瓶。</p> <p class="ql-block">四爱图梅瓶在肩部用青花绘有<b>三只凤凰</b>在牡丹丛钟嬉戏玩耍。</p> <p class="ql-block">腹部则绘有四种图案,分别是<b>王羲之爱兰图</b>,<b>陶渊明爱菊图</b>,<b>周敦颐爱莲图</b>和<b>林和靖爱梅鹤图</b>。</p> <p class="ql-block">下部绘典型元代青花瓷瓶常见的装饰纹样组合,即覆莲纹莲瓣中绘垂针状<b>卷草纹</b>。</p> <p class="ql-block">整体造型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属于元青花工艺的典范之作,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真品只有400多件,而<b>人物纹</b>元代青花瓷不超过<b>10件</b>,是瓷器中的熊猫。</p> <p class="ql-block">第六至第十的镇馆之宝因去别的博物馆出差或者不做常规展而未能在现场看到真迹,是遗憾,也是常态,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见!最后请大家欣赏一下我在湖北省博物馆入的镇馆之宝冰箱贴,感谢大家的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