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ub3FBTDxZXJsKF_ixPUq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转自【禅修前之准备】</a> <font color="#167efb">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font><div><br></div><div>子贡问孔子,那你算什么呢?孔子说我啊,上天给我的刑罚是受罪的,所谓“天之戮民”,等于说被天杀戮,活受罪。我们可以讲,人大部分如此;有一句俗语说,“死要面子活受罪”,人都是这样。那么做圣人,像孔子一样,真是“天之戮民”!自己非常受罪的,因为要救世救人啊!这个重点反映本篇的中心,圣人之道与圣人之才,两者不可兼得。所以,由这里给我们一个人生观,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讲的:</div><div><br></div><div>中路因循我所长 </div><div>由来才命两相妨</div><div>劝君莫更添蛇足 </div><div>一盏醇醪不得尝</div><div><br></div><div>古今以来,有才能本事的命不好,由来才命两相妨,两样总是相妨碍的。这首诗也就是说明才命两相妨碍,有人有才而无运气,一辈子没有好命运。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头,尤其诗词里头,充满了哲学思想。像这些文学的句子,就包括了人生哲学的大观念,所以看通了以后,人生没有什么大烦恼。由来才命是两相妨,有才就无命,能干聪明本事很大,结果给你苦一辈子,坐在那里,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孔子说的:“丘,天之戮民也”。</div><div><br></div><div>有些人命好,不劳而获,他七字不好八字好,就有这个命,你没有办法去妒嫉,也不要羡慕人家。拿佛家的道理来讲,人生的观念“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去掉烦恼,必须要修养到无我的境界,才真无烦恼;“各有前因莫羡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前因后果,就是才命两相妨,也不必烦恼,也不要妒嫉。因为孔子提出来,“丘,天之戮民也”,所以说到这些人生哲学的问题。下面孔子的话。</div><div><br></div><div>“虽然,我与汝共之。”孔子说,但是啊,不只我一个人命苦,做了我的学生,志同道合,你跟我一样生来命苦;生在一个变乱的时代,为救世救人,一定是苦命的。讲到这里子贡就问了,“敢问其方”,他说老师您讲半天,中间这个道理,我没有摸到,您告诉我一个方向吧!孔子看子贡还没有懂,他只好用譬喻来讲了。 </div><div><br></div><div>摘录自《庄子諵譁》 </div><div><br></div><div>昨天一个朋友来看我,说他看到我的孟子尽心章那篇文章,连着看了三遍,感慨很多。他说:“你的看法我很赞成,这样来讲对极啦!从前有些人讲不动心,好像是要把心压着不让它动,那是不对的。不动心是要能做到临事不动心,才是真不动心。”事实上,到了利害关头,这个事业可做不可做?很难下决心。真正的定力,是要在这个时候能不动心,如果能够做到,那么打坐那个不动心,在佛学上讲已是小乘之道,不算什么了。要知道处世之间,危险与安乐,不动心非常难,难得很。另外一个现象,一般而言,大家看活人的文章,不如看死人的文章来得有兴趣。这也是易经的道理,“人情重死而轻生,重远而轻近”,远来的和尚好念经,那是必然的。曹丕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常人贵远而贱近,向声而背实”这两句话。譬如最近美国一个学禅的来了,他原本在美国名气就很大,但经我们把他一捧,“美国的禅宗大师来弘道啦”,中山堂便有千把人来恭逢其盛。如果要我去讲,不会有两百人来听的;要是我到外国去,那就又不同啦!所以要做事业,人情的道理大家要懂,如果这个道理不懂,就不要谈事业。</div><div><br></div><div>人情多半是“重远而轻近,重古而轻今”。古人总归是好的,现在我不行,死了以后我就吃香了;像拿破仑啊、楚霸王啊,死了以后就有人崇拜。所以大家要了解人情,及群众的心理。人情是什么呢?除了饮食男女之外,权力欲也是很大的,不仅是想当领袖的人才有,权力欲人人都有。男的想领导女的,女的想领导男的,外边不能领导,回家关起门来当皇帝。先生回家了对太太说:“倒杯茶来!”太太呢?“鞋子太乱了,老公请你摆一摆……”这就是权力欲,人都喜欢指挥人,要想人没有权力欲,那就要学佛家啦!到了佛家无我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div><div>一个人只要有“我”,便都想指挥人,都想控制人,只要“我”在,就要希望你听我的。这个里边自己就要称量称量你的“我”有多大?盖不盖得住?如果你的“我”像小蛋糕一样大,那趁早算啦!盖不住的!这个道理就很妙了。所以权力欲要控制,不仅当领袖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欲;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权力欲。因为人有“我”的观念,“我”有喜恶,所以有这个潜意识的权力欲。权力欲的倾向,就是喜欢大家“听我的意见”,“我的衣服漂亮不漂亮?”“嗳哟!你的衣服真好、真合身。”这就是权力欲,希望你恭维我一下。要想没有这一种心理,非到达佛家无我的境界不行。</div><div><br></div><div>佛家的话:“欲除烦恼须无我”,就是要到无我的境界,才没有烦恼;“各有前因莫羡人”,那是一种出世的思想。真正想做一番治世、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修养,便不能产生入世的功业。我看历史上很少有真正成功的人,多数是失败的;做事业的人要真想成功,千万人有出世的精神。所以说,“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人到了这个境界,或者可以说权力欲比较淡。 </div><div><br></div><div>摘录自《易经系传别讲》 </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font></div><div><br></div><div>他说我们之所以懂了很多佛经的理论不能证道、不能成功,都由于我执与法执,执着,抓得很牢。这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证道,“二障具生”,与生命俱来,只要有生命,“具”,非常完整地存在。那么譬如说只要一个婴儿一怀胎了以后,他就有“我”,这个“我”就起来;那么他就形成了他的个性,个性就是主观,这个主观就是“法执”。所以“我执”与“法执”要什么时候断除成道呢?必须要证得二空:我空、法空,那么这个障碍才能断除。这个障碍在普通的佛经叫做什么呢?“我执”引发了“烦恼障”,一切烦恼由“我”而来;“法执”由我们的知识来,所以“法执”是“所知障”。没有成道以前,所知越多、障碍越深。因为我们普通的习惯,知识以先入为主,谁都免不了,先进来那个观念抓得很牢的。譬如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他对于其他的东西他都拿心理学的眼光看;一个学哲学的人都拿哲学眼光看。譬如我们现在讲有一种病态:职业病,他习惯了,先入为主。 </div><div><br></div><div>所以这两个障碍:烦恼障与所知障,是我们修道障碍最大的动力。古人对于这一点也变成中国文化的文学了,所以明朝的人有一个对子非常好的:“欲除烦恼须无我”,一个人要想除掉了烦恼,除非达到无我境界;“各有前因莫羡人”,人世间哪一个人好、哪一个人坏,各由前生的因果带来,各有前因,不羡慕人家、不妒忌人家。所以“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前因莫羡人”。</div><div>......</div><div><br></div><div>第七识,意根啊,“此意相应有几心所。且与四种烦恼常俱。”第七识、这个末那识、这个意根,“相应”彼此互相关联的,有几种心理状况,“心所”就是拿现在讲,心理状况,四惑,刚才念的,四惑八大相应起,四种烦恼,我们佛学讲人生烦恼,烦恼是怎么来的,烦恼由我来,无我就没有烦恼。这个我来,所以这个意根啊,四种烦恼,“常俱”他永远跟着他的,只要有我,有四种烦恼,四种烦恼,哪四种?这个等一下就会讲到。</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此中俱言。显相应义。谓从无始至未转依。”</font></div><div><br></div><div>为什么讲到“俱”字,“俱”字的这个中文的意思啊,就是一起来的,具备的,我们现在在用白话观念两个字,某某一样东西“具备”什么,具备的充足,这个“俱”字,古文是用言字旁边一个具,俱就是具备,同时来的。“此中俱言”那么在现在这个文字里头,就为什么要具备这个四种烦恼呢?“显相应义”就表示这个相应,他一动就有感应,烦恼也是感应,“我”一动,它就来了,不要你叫它的,你跟它脱离关系,也脱离不了,除非你成了道,它自然跟你脱离关系,这个烦恼如此,所以“显相应”,这个意识是什么呢?从无始以来,到了没有转依,没有成佛以前,这个烦恼是跟到你,所以我们很可怜,要想人生无烦恼啊,除非成佛,所以古人文学上有一对联,有一对联很好的,我常常从小记得到现在,这个“欲除烦恼须无我”,人生要想除掉烦恼,除非达到无我的境界,说每个人啊,去一个地方,所碰到的环境,所碰到的因缘,下面有句话,“各有前因莫羡人”,每个人有他的因缘,有他的业报,既不妒忌别人,也不仰慕别人,所以,“欲除烦恼须无我”要想去掉真正烦恼,除非成佛,达到无我的境界,人生呢,不要妒忌人,不要怨恨人,不要羡慕人家,“各有前因莫羡人”,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这个烦恼“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没有成佛以前它都有。 </div><div><br></div><div>摘录自南师《唯识与中观》录音稿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