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奇石“鱼尾狮"即将登陆新加坡......

美友863967

2016年9月3日一一11日,新加坡观赏石艺术文化总会将在位于市中心多美哥的新加坡视觉艺术中心(Singapore Arts Visual Centre)隆重推出《新加坡首届国际奇石精品展》。 本次展会将吸引世界各国赏石界的高手、精英汇聚狮城,打造一个高规格、高水准、高品位的奇石盛宴。 一块形似新加坡标志鱼尾狮的天然奇石,将在展会上首次亮相狮城,让国人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赏石藏家和爱好者们大饱眼福,永生难忘。 众所周知,在台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内,有一块形似肥嫩的东坡肉的肉形石。它是清朝时期宫廷的一个珍玩,是一块自然生成的玛瑙,与翠玉白菜、毛公鼎一起成为“镇馆三宝”。馆内其他藏品会定期更换,但此三宝从开馆至今从未被换过,且肉形石又为三宝之首,坊间盛传,“未看肉形石,形同未到过台湾”,游客们趋之若鹜,甚至只为它而去, 足见其份量与魅力。 观赏石,也称奇石,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天然瑰宝,是浑然天成,不可思议却又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奇特而又美妙的石头,因其奇缺性、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特点,成为具有极高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天然艺术珍品。 目前由中国北京市政府收藏的奇石《小鸡出壳》以及个人收藏的奇石《岁月》即为中国赏石界的天价奇石,让人们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奇珍异石不但能丰富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还能带动旅游业, 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观赏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见证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始终与石为生 、与石为伴,不仅把它们用于避寒、狩猎、农耕、战斗,还把各种美石作为图腾象征来观赏、励志,愉悦身心。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始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商周,盛于秦汉唐宋,并在唐宋年间传入日本、朝鲜等国。近代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开始盛行。《尚书》《山海经》《史诗》等典籍都有关于美玉和奇石的记载。苏东坡、黄庭坚、陆游、郑板桥、曹雪芹等大师都有为奇石吟诗作文弄画之作。近代名宿沈钧儒“吾生犹爱石,谓是取其坚”,“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体现了石的坚贞、坚强;近代赵尔丰“石质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吾当以为师;石态沉稳,不随波逐流,吾当以为友”是对石德石性较全面的概述。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顶礼膜拜,米芾拜石、爱石成痴的典故不但广为流传,还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留下无数与此相关的画品、戏剧表演等经典佳作。 这组由石品呈现的米芾拜石可谓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那么,赏石文化对国人的生活究竟有何影响与深远的意义呢?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日日为着各自的生活奔波劳碌。当夜幕低垂,回归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在夜的宁静里,回望生活的本质,人们的内心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心情状态?满足,期待,疲惫,抑或倦怠?又能以怎样的方式延续美好,消除烦忧呢? 诚然,喝一杯香茗或咖啡,读一本好书,听一首好曲,看一部好戏,赏一幅好画,或三五好友相聚畅谈,都能不同程度地消遣减压。 然而,还有一种妇孺皆宜,老少通吃,让人可以赏、可以观、可以贴近、可以触摸、可以把玩、可以创意、可以引发深层思考、让人敬畏谦逊的玩物一一奇石,很多国人却尚未知觉...... “山水能相融,人意非尽通!”在这样一方能观、能赏、能触摸的奇石面前,人们自然而然会安静下来,回望和思想自己的人生,眺望未来…… 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不能言,但石能传神;石不能言,但却能道尽心事,解人烦忧。当国人将眼目注视或用手把玩一方方奇特美妙的, 或巨大,或微小的奇珍异石时,世间三千事,便淡然一笑间了。 闲暇之余,拿几块鹅卵石,随心写意,无需高深造诣,只要加点巧思,摆个图案,逗自己一乐,也不失为妙趣!美了心情,便美了事情! 常言道:居无石不安,厅无石不华, 斋无石不雅,园无石不秀。无言的美石,其实早已默默地伫立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陪伴着人们走过春夏,走过秋冬,走过一年又一年。只是忙碌如薄雾迷蒙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眼,使视而不见成为一种常态。 本次展会期望能透过美好的呈现,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除了满足衣食住行外,借助赏石、玩石而拥有诗和远方,摆脱文化沙漠的阴影,让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方位国际大都市,成为最宜居,最令人向往的一方人间乐土……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赏石艺术文化在国人的齐力关注,共同扶持下向着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