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

风轻扬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大西北的胡杨林,正是它生命中最灿烂,最鲜亮,最华美的时刻。我们驱车从兰州出发,奔行于千里河西走廊,越武威,过张掖,到酒泉,看罢金塔,黑水和内蒙古额济纳的胡杨林,再回转洒泉继续向西,来到河西走廊的尽头——敦煌。</p><p class="ql-block"> 敦煌,在人们心目中己经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存在。它不仅有闻名遐迩的艺术明珠莫高窟,还有“风推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的鸣沙山,月牙泉;不仅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历史上唐朝和唐以前,它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大邑名城,说它是一个大城市也一点不为过。它是佛教东来的第一个承接地,是古丝绸商道的重要中转地,也是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桥头堡,更是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的汇聚地。而今,由几代中国敦煌学人不遗遗力的对莫高窟的保护,对敦煌学的不懈努力研究探索,已取得丰硕成果,终于迎来“敦煌学”的回归,便敦煌真正的成了“敦煌研究”的世界中心。</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旅游热的兴起,交通的改善,大量中外游客湧向敦煌。旺季时的莫高窟,游人成千上万,争相一睹莫高窟的真容。面对熙熙攘攘,接踵而至的游人,莫高窟似乎有不胜承重之态。为了更好的保护莫高窟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宝,敦煌景区正采取限制人数,限量开放少数洞窟的方法,让远道慕名而来的游人一饱眼福。其实空气的侵蚀,游人的呼吸,都会渐渐的影响壁画的颜色,所以现在莫高窟许多洞窟都不开放了,再不来就迟了。据说,为了尽可能延长莫高窟的生命,有可能完全关闭所有洞窟,以后来参观的人,只能看窟外的风景了,要看壁画,彩塑或者洞窟的形制,就只能看数字影像了。</p><p class="ql-block"> 来到敦煌,莫高窟是一定要去看看的,至少要圆一下“飞天梦”。</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莫高窟,事前已预订好了门票,一次可参观8个洞窟,这是莫高窟对游人开放的上限,如果临时购票的话,一般就只能观看4个洞窟。另外,还有8至10个特窟可供游人参观,那就需要另外单独购票了,一个洞窟的门票至少要200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44号洞窟。这个洞窟的璧画上绘有盛唐时的飞天伎乐,一个吹箫,一个弹琵琶,姿态祥和,裙裾飘逸,看她们凌空飞舞,似有仙乐传来。</p><p class="ql-block"> 飞天,是佛教造型艺术中一种祥瑞的象征。她们是天宫中司掌礼拜供奉,散花施香,歌舞伎乐之职的天人,当佛在讲经说法之时,最后涅槃之时,她们凌空飞舞,奏乐散花。</p><p class="ql-block"> 敦煌石窟是中国飞天图像荟萃之地,仅莫高窟就有四千五百身,加上其余洞窟则有近六千身。石窟中的飞天可按所处布局区分,如藻井飞天,法会飞天;也可按职能区分,以伎乐飞天为主,另有散花飞天,供养飞天,托物飞天等。</p><p class="ql-block"> 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只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是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后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p><p class="ql-block"> 敦煌璧画中的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p><p class="ql-block"> 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的风格特点的飞天。</p><p class="ql-block">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天才的创作,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328窟,这是初唐时期的作品,以其精美的塑像艺术而闻名,可惜的是,南侧一尊供养菩萨在1924年被美国人华钠盗走了,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个洞窟塑像全部是唐代原件,非常难得,唐代作品都是精品,都是巅峰之作,没有哪个朝代能超越。</p><p class="ql-block"> 西壁佛龛中,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身披田相袈裟,右手平举,作施元畏印,左手抚膝。佛像造型丰润,神情威严,整肃端庄,两眼俯视,给人一种亲切感。随着佛佗手臂的动态而改变的衣纹褶皱十分细致,结跏双腿和被包裹的双脚,使袈裟的横向褶皱疏密有致,极富韵律感。</p><p class="ql-block"> 在佛像西侧塑的是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左侧为迦叶,他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因少欲知足被称为“头陀第一”。这身塑像身着水纹田相格袈裟,端严直立,双手合十,双眉紧缩,表现出一位老年高僧庄严虔诚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右侧为阿难像。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19岁皈佛门,侍佛25年,多闻佛法,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此身阿难像身躯微斜,两手笼于袖内,昂首侍立,面貌丰朗,双目微睁,似在出神聆听。</p><p class="ql-block"> 弟子两侧为两身胁侍菩萨,一腿盘于莲座上,一腿下垂,足踏莲花,作闲适的“游戏座”。发髻高耸,面相丰腴,双手纤巧,胸饰璎珞,腰围锦裙。艺术家对菩萨身形线条的塑造精准,给人栩栩如生之感。</p><p class="ql-block"> 佛龛外侧为三身供养菩萨,体态修长,璎珞长垂,相跪于莲台,气质端庄典雅,造型严谨细致。</p><p class="ql-block"> 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已经走向世俗化,人文化,出现了大量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第328窟的唐代彩塑反映了繁荣开放的大唐气象。</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16一17窟。</p><p class="ql-block"> 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年间(851一867年),是晚唐河西都僧统吴和尚的影堂。窟主洪辩俗姓吴,因此该窟也称为“吴僧统窟”或“吴和尚窟”。洪辩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总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引发现于此窟甬道北壁,即第17窟。</p><p class="ql-block"> 公元11世纪初叶,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尚未确知的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藏经洞随即在大漠中封存九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1900年,这个密室被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个小屋里藏有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历时七个世纪(上讫晋代,下至宋初,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七百年间连联相续)的古代各类文献资料及文物艺术品约五万余件。</p><p class="ql-block"> 出土文献内容特别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还有古汉书,龟兹文,栗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文,女真文,于阗文,古藏文等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在敦煌遗书中汉文文献约36000号。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p><p class="ql-block"> 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它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精品就此流失海外。</p><p class="ql-block"> 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学者誉为十九世纪末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外历史文化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敦煌由此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新兴学科。</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了335窟,初唐时期,维摩诘经变画。</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了323窟,初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画。</p><p class="ql-block"> 我走进了63窟,佛教史迹为主题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走进了96窟。</p><p class="ql-block"> 这个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所在,建于初唐。窟外的红色木结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屋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35.5米,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在唐代时已称为“北大像”。这尊塑像在古代造像中的高度仅次于四川的乐山大佛(坐高62米)和荣县大佛(36.67米),如果以室内泥塑大佛计算的话,北大像属全国之冠。这个洞窟的营造和建成,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和经法繁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从造像上看,该像为弥勒坐佛像,在佛教信仰中,弥勒将是释迦牟尼佛之后下一尊佛,他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根据大乘佛经描述,弥勒成佛后,将带来一个极为祥和,富足的美妙世界。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的殷切愿望。</p><p class="ql-block"> 这身大佛建造过程先在崖壁上凿刻大体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用色料着彩。这尊弥勒佛像是倚座的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大佛的右手上扬施无畏印,意思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我看完八个洞窟,意犹未尽,又参观了常书鸿先生的故居,常书鸿的画展以及“敦煌艺术展览”,欣赏了园内的飞天塑像等。天色向晚,太阳就快下山了,在满目的金色中,我带着满足的感觉和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莫高窟,告别了敦煌,告别了河西走廊。</p><p class="ql-block"> 注:文内引用洞窟内照片均来自于网络。因洞窟内禁止拍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4.5.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