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河谷、哀牢山,彩云南现,红飘带、绿宝石、色彩斑斓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红河北岸、云龙山南、五老峰下、异龙湖畔,有一张 红河“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千年临安古城”,蕴涵着人间繁华,承载着中原文化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壮族、瑶族共26个民族等约54万各族人民世居于此,生息繁衍,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中原汉文化与边地文化、民族文化在此交流融汇,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中原色彩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边地中原文化,同宗同源;十里泸江烟柳,意蕴悠远。</p><p class="ql-block"> 元江水入交趾,哀牢山耸云端。触摸鲜活乡愁,古城临之则安。</p> <p class="ql-block"> 一座含蓄蕴籍于苍茫而翠绿的群山之间的千年古城临安,梦一样的斑斓。犹如一颗夺目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滇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红土地上,明清时曾光芒四溢很耀眼,而如今却低调奢华有内涵。</p><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早在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使我们急切想一睹芳华,触摸她千年余温, 感受峥嵘岁月,探寻边地中原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巨变的古城,历史悠久、古韵悠远,有着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唐以来有1200余年建城史,历经宋朝、元朝等政权统治后,到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建水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一直是滇南政治宗教、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交通枢纽、边陲军事重镇,兴盛辉煌达7个世纪之久,潮起潮落、波澜壮阔的历史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锦绣画卷。大美自然景观,美轮美奂:“蓝天白云红飘带,青山碧水绿宝石。”</p><p class="ql-block"> 历史久远繁华落尽依旧历久弥新、尊孔风气不衰</p><p class="ql-block"> 历经岁月洗尽铅华依然墨香悠长、典雅风韵不改。</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建水·临安古城”,不仅仅是她内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水“见水即发”,古城“临之则安”。而且是“临安”就像当年从汴梁到苏杭那座临安城一样,曾经是云岭的“江南水乡”,是被文墨浸染,被工匠打造的“人间天堂”。</p> <p class="ql-block"> 时光雕琢的千年建水古城,受中原文化影响形成汉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并存文化。孕育了中原汉儒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圆润融合和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建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韵悠长,极富中原风格的边陲城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元和年间,具有1200多年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水古镇见证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繁荣与变迁,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风情和人文底蕴。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建水历来儒学和科举兴盛,以'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的著称。</p> <p class="ql-block"> 偏于西南一隅的这座千年古城, 西汉至唐初(618年)属毋掇县;唐天宝末入南诏。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唐南诏在建水筑惠历城(汉译建水城),隶属于通海都督府。五代十国,直到宋代,大理国于此设建水郡,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属通海节度。元初,置建水千户,属阿僰万户;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赛典赤·瞻思丁改为建水州,隶临安路(路治通海)辖曲江。</p><p class="ql-block">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建水设置临安广西道宣抚司,取代了通海的临安路,这时的中心才开始南移至建水来。1382年前被古代越南(交趾)占据,明安南之役后,重归中国版图。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明军平定云南,改临安路为临安府,府治建水。仍称建水州,并置军事机构临安卫指挥使司,留重兵镇守,从此建水称临安。</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改称建水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建水成为固定地名。</p> <p class="ql-block"> 《建水县志》中记载:“彝、哈尼、傣3个民族是建水县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汉、回两族,从元、明时期陆续迁入。”这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自不必说。几个世纪前,明朝廷“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二、三十年间有数十万中原汉族移民背井离乡,迁徙云南,也有回族移民落籍于此。加上和平年代的几十万大军及其眷属,十之有三专业生产,十分之七军队屯边,百万迁徙到此的祖先生息繁衍。明初云南的移民主要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江南、江西等地,以及征云南的军队及其家属。</p> <p class="ql-block"> 迁徙而来的临安人的祖先带着乡愁情怀,带着汉族经典建筑风格,建造了一个一头乡愁、一头向往中的天堂。为临安城的建筑、文化、增添了江南风情,带来了江南移民的生活方式。并把中原文化的诗书文墨带给了临安,赋予了这座边陲重镇独特的汉文化灵魂。</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将将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带到这块土地上。当今内地的中原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入侵下日渐式微,譬如“精神控制、杀人诛心“的中国字,在网络上成了“PUA”且很火。而临安就像一块远离朝堂的滇南中原文化“飞地”而独立存在。</p><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边陲中原风宁静。开卷有益,最是书香能致远。临安宛如一座与世隔绝的原生态的汉文化城市。是飞地,遗世而存;如兰花,幽谷自芳。</p><p class="ql-block">“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写照了临安人内心深处的儒雅。</p> <p class="ql-block"> 大量汉族移民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营造技术和耕作技术,大片沃野得到开发,还兴修了水利。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传承,到明万历年间,临安已经十分繁华,“铜锡诸矿展转四方,商贾辐辏”,临安路上车水马龙,富庶繁荣。仰仗繁荣的农业和矿业,建水可与大理匹敌,民间更是有“金临安,银大理”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建水·临安古城,东关依然霞烂,明月依然“照无眠”。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p><p class="ql-block"> 朝阳楼檐角的风铃依然叮当、叮当声声入耳,更有那以楼为家的万千雨燕依旧呢喃翱翔。</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朱红色的、宫殿般的朝阳楼下的迎晖门洞,进入建水.临安古城。映入眼帘的是条美丽的大街,其名叫临安路。</p><p class="ql-block"> 浸润着历史文化的沧桑感,与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的建水古城同生共长的临安路,东起迎晖门朝阳楼,西至清远门挹爽楼,是古城的核心和灵魂。</p><p class="ql-block"> 临安路和建水·临安古城可谓是与时俱进、共铸辉煌。当南诏时期,建水还是惠历土城时,临安路是:风吹尘起黄沙雾,雨来泥泞溅身衣。烟土混杂,泥水飞溅,晴灰雨泥。</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明帝国时代, 临安卫城的临安路成了平整坚固的青石板街道,和古城一样,磨砺了千百年, 块块青石板串联了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三里长街”临安路,步行不到半小时便可走完。但古街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其悠长的历史古韵,令人品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绿树掩映成蔭、华盖蔽日、临街店铺雕梁画栋的临安路的青石板大道上,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岁月流转、穿越时空。这是滇南通往交趾、走向世界的悠久的历史见证。清风中能够感受到古城的静谧与悠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耳边低语。凤凰树下一抹时光斑驳的风景里,仿佛能看到当年古城的繁荣。以及悠悠岁月中建水的繁华富庶。</p> <p class="ql-block"> 号称“滇南第一古街”的临安路,是汉、唐时期的“通海城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条车辙印很深,满是斑驳的古道。在古意盎然青石古道上、深深浅浅的马蹄印里,见证着时光在这座古镇留过的印记;在飞檐翘角的店铺前、天光檐影的倒映里,隐藏着建水古城厚重的历史。是建水古城千余年来饱经风雨磨蚀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物不可再生,受当年拆迁大潮冲击,临安城也不安。处于拆迁潮前沿的临安路居民老户据理力争,加之省政府有识之士的关怀,总算保留了部分文物古建筑,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如今遵从古城意蕴悠长,恢复古貌的临安路,路上铺满滑亮的青石板,临街绿树掩映的古屋店铺飞檐翘拱、画栋雕梁,展现了古人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 仿古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古色古香。或前新后旧古院落,或下新上旧店铺、临街商铺,全都翻建老式屋,经岁月沉淀,静候着流年。质朴又典雅,有苍远之感。</p><p class="ql-block"> 就连所有行业招牌、宣传语都雕刻在木板上。这些建筑融合了汉族、回族、纳西族、彝族等多种民族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每一座建筑都有动人的历史故事,记录着古镇的过往和沧桑。展现了万历年间临安府的繁荣与富庶,以及临安路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临安路是建水古城的中轴线,将临安府城一分为二,“三里长街”两边散落着无数纵横交错的古街小巷,院落幽幽。</p><p class="ql-block"> 同时,临安路的两边,也是建水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地区,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遗产遍布其间,辉耀古今。</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席卷而来的旧城改造拆迁大潮,临安未能幸免。万幸的是, 临安路向南扩建,北侧不动。故沿街面能看见留下不少珍贵文物古迹和古建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从东至西,沿街面上能看见的古建筑有:城隍庙、天君庙、学政考棚、两迤锁钥坊、临安府衙、普应寺、鲜明特色的古建筑指林寺等。特别是临安路上还有一座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号称"云南第一"的建水文庙。</p><p class="ql-block"> 这些不可多得的瑰宝,映证了建水·临安古城的滇南政治军事中心历史地位,汉文化的传承和教化。孕育了汉、儒文化与边地文化的圆润融合和发展。见证了古城的过去、现在并深远的影响着建水·临安古城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临安路是建水古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精华所在。更使我们认识了真正的临安府城——建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临安路为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提供了一条罕见的历经沧桑古韵犹存的建筑文化长廊和一座博大的历史博物馆,令人神往,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临安路就像一把利剑划破了时空,从唐宋元明到满清宣统,古城建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三里之地可一览临安千百余年的史迹。犹如梦回千年南诏,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年 。</p><p class="ql-block"> 往事悠悠,跨越千年的临安古城的千年古街———临安路,流逝着千年时光的历史云烟。弥漫着历史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见证着千年时光的沉淀、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情怀。</p><p class="ql-block"> 流转历史烽烟,惠历土城,东拓砖墙开天地。 承载多少故事, 临安路上,穿越时空动古今。</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临安路仍是建水古镇最热闹、最繁华和秀丽的地方。大块青石铺街,道路开阔,林立在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有开间、有进深,并不局促狭窄。处处感觉到古韵悠长的边陲古城的书香味道和古色古香气息。</p> <p class="ql-block"> 建水原住民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树下闲谈、种花养草、品尝美食,步移影迁、熙来攘往。是“中国最后一座活着的古城”。掠过古街的春风中,是岁月悠悠的故事,万家烟火的袅袅。</p> <p class="ql-block"> 在离朝阳楼百米左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临安饭店。若你从翰林街走到临安路上,左拐约二百米就是。</p><p class="ql-block"> 恢复重建的明清建筑风格的临安饭店,青砖灰瓦、古色古香,是一家很有历史韵味的开业近七十年的国营餐馆。一楼经营米线、二楼本地菜,以汽锅鸡为特色,是央视“味道”拍摄点。有许多品尝不尽的美食美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像弥勒人早餐必吃羊汤一样,建水人早餐必吃米线。 明时迁徙而来的中土移民,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世界,乡音、乡味、乡情和乡趣。惦记彼时家乡的美食,如湖广热干面、安徽、中原的烩面(类似云南卷粉)和南京的小煮面(类似云南小锅米线)等。这惦记触动了故土难舍心弦。于是就把大米做成米线、卷粉,成为思念回忆故土的一种寄托。一碗米线(卷粉),热气腾腾,乡愁弥漫。</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人们去酒店用餐,吃的就是环境和服务,我想来临安饭店就餐的人,吃的大都是乡愁和情怀吧。把饮食做成了情怀,难怪临安饭店生意火爆、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这是红河的味道,亦是生活的味道。人间烟火气,最能俘获凡人心,唯有美食不可辜负!</p> <p class="ql-block"> 街上随处可见穿民族服装、带有独特头饰的少数民族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尽显滇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重檐翘角、造型独特临安路97号的临安故事客栈 ,在2015年翻修重建时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风情和多民族元素,曾经上过央视,在当地也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临安路103號、西临学政考棚的天君庙,坐北朝南。为古 临安 府“七寺八庙”之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建造,是临安城内唯一幸存的滇东南著名道教宫观。</p><p class="ql-block"> 大明朝崇尚道教,崇祯、万历尤甚。满清入寇后,尊崇藏传佛教,打压道教200年。天君庙幸存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天君庙已逾五百年,古建筑十分精致古朴,飞檐高耸,赏心悦目。这里还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1903年轰动全滇的周云祥工人起义发祥地,是1911年辛亥革命震撼迤南的临安起义的主要纪念地。展现了建水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5月份,建水西庄荒地人周云祥,在个旧组织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清仇洋”矿工、并有大量农民参加、最多时达一万余人的武装起义,以致“省城大震,各属鼎沸”。14日起义军很快就攻占个旧,于16日又迅速攻占了临安府。士人田谦谷进言劝说周云祥“分兵几路,先下云南府,然后出兵川、黔,进略陕、鄂定中原而除满清,复我汉族天下。”</p><p class="ql-block"> 受历史局限性和对当时形势的认知,多为临安籍将士的义军,未听从田谦谷游击战略之建议,而以天君庙为大本营、死守一城。在清廷和法国殖民者内外围剿和镇压下,周云祥起义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尽管门派众多,但是其乱世老君背剑救苍生,盛世道士归隐深山林的宗旨始终不变,传承数千年。反清仇洋,迤南暴动自然得到了道士们的鼎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临安路中段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是全国唯一完好的学政考棚,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古朴肃穆。是云南提督学政定期至此举行滇南院试的考场,亦是无数科举学子梦想起航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寒窗苦读、鱼跃龙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考是科举制度下,黎民百姓为国效力、出人头地的、草根逆袭的唯一公平的途径。君不见,明帝国时代,弥勒碧血丹心的杨绳武和建水临安府文献名邦的包见捷,都是这样走出深山和边徼,走上仕途。</p> <p class="ql-block"> 出学政考棚西行200米,在临安路与北正街的交叉路口,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徽派蝶式木牌楼。高大巍峨、宏伟壮丽,精雕细刻、走金飞彩;枋梁上到处都是旋子彩画、和玺彩画的华丽彩绘,金碧辉煌;国内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昆明市省政府路口的“正义”牌楼也是这种形制一样的蝶式木牌楼。牌楼同为四柱三间五楼,筒形黛瓦单檐歇山式屋顶、脊檐鸱吻。斗拱抬梁,檐角高翘,气势恢弘。</p> <p class="ql-block"> 牌楼明间正中额枋上是红底金字的“两迤锁錀”四字匾额。</p><p class="ql-block"> 滇在历史上叫“三迤”,据史料记载,清朝以昆明为准,康熙九年九月,1670年10月,昆明以西设置迤西道,道署驻大理。</p><p class="ql-block"> 雍正八年七月,1730年9月,昆明以东设立分巡迤东道,辖云南(今昆明)、曲靖、临安(建水)等十三府,道署驻曲靖。时临安属云南行省下的迤东道管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1766年11月,昆明以南设分巡迤南兵备道,辖普洱、临安府及元江直隶州(今元江新平),镇沅直隶厅(今镇沅)等地,道署驻普洱(今宁洱县)。此后建水的臨安府屬於迤南道管轄,而且临安府所辖涵盖了滇南、滇东南的广大地区。</p> <p class="ql-block"> 大明帝国时,临安府、临安卫与建水州同城,加之成化十二年(1476年)增设临元兵备道于建水城,整饬军事,兼领临安、澄江。广西、广南、元江等等府卫所军队和土司兵。临安更成为“保障边陲”的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年间的《云南志》上记载“为滇上阃,边徼重地,北抵澄江,东连楚雄,南邻交趾,为云南极边,广西都会之地。”是军事上相当重要的“汉家重镇”。【阃:意为“门槛”】。</p> <p class="ql-block"> “两迤锁钥”,精炼概括了建水曾是大半个雲南的迤東、迤南的战略要冲、重要关隘;是滇南军事重镇;是进出哀牢山的门槛,“内绥滇海,外控交夷”。</p> <p class="ql-block"> 明楼的上下额枋以及次间的侧面上下额枋,分别是很常见的象征吉祥喜庆的二龙戏珠和并不常见的象征吉祥如意的双凤嬉戏的描金雕刻图案,唯妙唯俏。</p><p class="ql-block"> 一说象征明嘉靖年间,世宗嘉靖帝因是旁支继大统登皇位,便要为其父母正名。一说典出明代状元杨慎 《双凤二龙》:“ 蔡邕 、 崔实 号双凤, 崔晏 、 许邵 号二龙。”这四位高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政论大家,象征先贤哲人。</p> <p class="ql-block"> 明间欄额下是精美镂空雕刻的装饰门罩,四条金龙嬉戏抢宝,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次间枋柱间雀替是二条描金镂空飞龙,镶花板雕刻的是描金双龙抢宝,活龙活现。</p> <p class="ql-block"> “两迤鎖鑰”牌坊背后的北正街古道悠悠,日辉月茫。这个曾因“两迤锁钥”而兴的南北大路,昔日商贾云集、繁荣鼎盛的声色喧嚣,已化作今日繁荣辉煌落尽后的宁静朴实、翰墨飘香。书香古韵耐岁月,文化底蕴映古今。</p> <p class="ql-block"> 当下国学、国风日渐盛行,不时有穿着汉服的女子,三三两两轻盈走过,红装素裹,飘若惊鸿,犹如仙子穿越时空,降临千年临安古城,是临安古道上时尚又古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毗邻建水文庙,威武气派于世600多年的临安府署衙门,是权力的象征。它既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见证。雄伟壮观的建筑坐北朝南,大门两旁宽阔的八字山墙,昭示了衙门权重如山。巍巍临安府署,见证了万历以来滇南重镇的繁华热闹和满清末年的落寞苍凉,</p> <p class="ql-block"> 在文庙东临有家铺面,门扇的木雕细腻,很有年代感。受知识局限,其人物故事不得而知,是否做旧也难考究。但雕刻的人物和景致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来到了临安路268号的建水文庙。中间一楹高约9米的“太和元氣”牌楼,是文庙的单体大门,属四柱三间三楼牌坊。有狮象麒麟等精美雕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元代文庙的正门。在特殊年代,中原各地孔庙(文庙)遭遇浩劫,毁于一旦。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处江湖之远的建水文庙,却奇迹般幸存并完好无损。这和建水是一块从中原横贯东西数千里、凌空而南下的汉文化的“飞地”关系重大,是建水人庙学接合、崇文尚礼、尊孔重教的必然结果。</p> <p class="ql-block"> 位于文庙斜对面的普应寺又称观音阁,是建水古城内著名的“七寺八庙”之一,当天因故没开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6年)、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为晚清建筑风格的二进两殿寺院建筑。坐南朝北、红墙黛瓦、古色古香,是临安城内香火最旺的古刹名寺,已有五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入住的兰顿酒店提供的杂志上记载(也算我出游做功课吧):七寺八庙指在建水古城内的七座古寺和八座老庙。七寺指观音寺、指林寺、白马寺、天王寺、普应寺、法华寺、白雀寺;八庙指土主庙、城隍庙、东岳庙、关帝庙、诸葛庙、天君庙、武庙、马王庙。据初步考证:就物质形态而言,“七寺八庙”兴建跨越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是汉儒文明与边地文明融合、形成并达到鼎盛的时期。“七寺八庙”是对建水古城寺庙建筑的集中概括和诠释。</p> <p class="ql-block"> 熙熙攘攘的游客在临安府署、学政考棚、文庙等处,拿起手机、抬起相机,凝固了时光,凝固了这珍贵的记忆,让生命中精彩纷呈的瞬间在老照片中定格,回去后在闲暇时慢慢回味,时隔经年依旧诉说着美好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相当部分的中、青年自助游客,拍照打卡后就立即赶往下一景点。不外乎三种情形;一是没有富裕钱,建水景点全进去参观费用约一千几百元,一天逛不完,住宿一天几百元,对工薪族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预算。二是难偷半日闲,建水的自然风景和众多高质量的旅游“打卡点”密集,一天肯定逛不了几个,对还在忙碌工作的游人而言,一下子抽不出这许多闲暇时间。三是有些游客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乱发议论,说这都是重建新修的不进了。这些匆匆过客,折射出来人间百态。</p> <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晖透过高大的凤凰树,洒落在古城的临安大道青石板上熠熠闪光,西山爽气的清远門、挹爽楼虽是重建,但不失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金色的阳光和城楼的匾额,相映增辉给西门楼添彩。彰显了古城的庄严和华夏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 受时代局限和对自然的认知不同,旧时的人因迷信风水,西门的小城门改建过三次。据说建西城门之际,大西门和小西门原在一条直线上,后改成大西门向南转90°开小西门,后又改成由大西门向南转45°开小西门,最后恢复原状,大小西门仍改建在_一条直线上,并在月城中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恢复旧观”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在这如梦如幻的余晖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千年之前的辉煌盛世之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有华人的地方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祖上何处?意指我们来路。沈家大院后人说,自己祖上南京,朱家花园后人说自己祖上是湖南。据考证,汉民族的祖根之源在中原。他们祖上都是北、南宋避战乱而大迁徙移民到安徽、江西、江苏和两湖地区的,大约500万。这其中包括当时因避祸而迁徙到两广、福建而后又下南洋等地的中原汉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元明时期迁徙而来的汉民族,根源原本在中原,峰回路转到云南。</p> <p class="ql-block"> 饱经岁月风霜,历经拆迁大潮,跨越千年时光,临安古城史上的许多人和物,都会遗落到不歇的岁月里,惟乡愁永忆。我的故乡在何方,日暮乡关无处瞅。向前一步是城市,回首望时尽乡愁。</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城市的灵魂。乡愁是一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之情 ,也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乡愁不会尘封在岁月中,与时光一起流逝。习主席说过:“乡愁是你离开后还想的地方。”乡愁在永恒中弥新,岁月里历久。</p> <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而我说:“记忆靠古建筑来承载,古建筑靠人才鲜活。”</p><p class="ql-block"> 因此有人就有城,无人城难寻。若不是建水一中在文庙办学,文庙早灰飞烟灭!天君庙和朱家花园若不是部队驻扎,早已断壁残垣。朝阳楼若不是文史馆,早已被拆除。临安府署若不是政府办公地,早已荡然无存。学政考棚作为县医院使用,得以全部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臨安古城是建水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建水的鄉愁情懷縮影和精神寄託象徵,承載了建水人太多的對故土的思念和記憶。</p><p class="ql-block"> 當其他的古城成了「民居博物館」、「古建築博物館」,只有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鄉,過著與先輩大同小異的日子。 中國古城知多少,只有建水是活著的化石,還在訴說著這裡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情懷。</p> <p class="ql-block"> 惊鸿一瞥自难忘,从此芳华乱浮生。匆匆而过的临安路,待我回头细品。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 文庙等古建筑和人文景观,再开一篇详细道来。</p> <p class="ql-block"> 建水·临安古城赞</p><p class="ql-block">红河好似红飘带,轻绕蜿蜒哀牢山。</p><p class="ql-block">惠历古城绿宝石,夺目苍翠群山间。</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七彩现,碧水青山好城垣。</p><p class="ql-block">烟波浩渺异龙湖,辉映巍峨云龙巅。</p><p class="ql-block">小桂湖旁福东院,状元翘首望中原。</p><p class="ql-block">南天一柱登鸟瞰,山光水色春意绵。</p><p class="ql-block">凌空而上文笔塔,笔端云墨辞翩翩。</p><p class="ql-block">崇文偃武雀飞尽,鹭鸶翔云白塔尖。</p><p class="ql-block">洪武钟声动梁尘,泸江两岸尽良田。</p><p class="ql-block">匾悬钟乳徒手挂,呢喃雨燕窝满岩。</p><p class="ql-block">飞霞流云双龙卧,泸江河畔柳带烟。</p><p class="ql-block">窄轨车轮滚向前,唱响民族自尊严。</p><p class="ql-block">紫陶泥与火蜕变,残帖五彩泥镶填。</p><p class="ql-block">万历繁华临安府,元和金聲入云天。</p><p class="ql-block">朝阳迎晖霞光烂,高楼几重檐铃喧。</p><p class="ql-block">匾额凝练好华章,建水小调声阗闐。</p><p class="ql-block">地震颠覆未撼动,建筑史上一奇观。</p><p class="ql-block">兵灾战云绕楼过,巍然屹立六百年。</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马蹄深,车水马龙金临安。</p><p class="ql-block">剑气纵横划时空,飘若惊鸿汉服缘</p><p class="ql-block">三里之地览千年,太和禅道两相穿。</p><p class="ql-block">大板古井溥博泉,冬暖夏凉味甘甜。</p><p class="ql-block">人间烟火抚人心,三餐四季不平凡。</p><p class="ql-block">临安饭店米线浓,悠悠乡愁在里边。</p><p class="ql-block">建水小城故事多,朱家花园话从前。</p><p class="ql-block">最是耕读传家远,一入官场多磨难。</p><p class="ql-block">天君庙内狼烟起,指林寺外鹿悠闲。</p><p class="ql-block">学政考棚梦起航,逆流化鲤龙出渊。</p><p class="ql-block">雄踞南疆八百里,鎖鑰迤东和迆南。</p><p class="ql-block">临安府署贤德旺,莲池廉耻警贪官。</p><p class="ql-block">滇南邹鲁临半城,墨香古韵千年传。</p><p class="ql-block">五大书院书声朗,宏伟庙学始建元。</p><p class="ql-block">文化飞地多儒雅,人才蔚起展飞鸢。</p><p class="ql-block">焕文秋月映泮海,今月古人照无眠。</p><p class="ql-block">落日余晖洒飞檐,西山爽气卷珠帘。</p><p class="ql-block">南浦云飞绕画栋,北极星辉梦正圆。</p><p class="ql-block">注释:参考美篇【建水古城漫游 触摸临安乡愁(一)~(十)】</p> <p class="ql-block"> 谨借辛亥名将、朱总司令恩师、近代名士、诗人李根源先生的诗,以赞建水·临安古镇:焕文山茫苍苍,泸江河水悠扬。临安燕归古镇,风光胜小苏杭。</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弘扬中华文化,一并鸣谢!侵权必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