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任姓第一古谱系</p><p class="ql-block"> 之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生禺号”如下所示:</p><p class="ql-block">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p><p class="ql-block"> 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总以为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即:帝俊——禺號——淫梁——番禺——奚仲——吉光</p><p class="ql-block"> 而按照汉时任氏谱,其中奚仲为第十二世,其实更应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帝俊(黄帝)••••••禺號••••••淫梁(禺京、禺强、禺阳)••••••番禺(蕃禺)••••••奚仲——吉光; </p><p class="ql-block"> 新安太守任昉四子任北叟所撰《乐安宗系考原》节录如下:“昔在轩辕,四妃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是生苍林、禺阳。禺阳亦日大禺,封于任,始以为姓”“太禺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生徭梁,父子居南北海,称曰海司,徭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夏禹时掌车正。”“又封其胄子于任,实代风姓。”</p><p class="ql-block"> 从《考》看,根本没有弄清楚徭梁、淫梁、禺京、禺强、禺阳这几个名字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这几个名字其实是指一个人,所以不知道“是生苍林、禺阳”的错误,——禺阳是孙!所以不知道“太禺生禺号,禺号生禺京,禺京生徭梁,”的错误,——禺阳是子也不能生禺号,禺号也是子!禺京与徭梁本是同一个人啊!庄子说禺京是禺强,虞世南说禺京是经(繁体)梁,《路史》说是徭梁。</p><p class="ql-block"> 《考》对《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的认识与运用,是一知半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是人物模糊不清,二是对“帝俊生禺号”的世系不知道辩证分析运用,这是一个传承不是一个生殖世系。其实唐宋出现的汉时的任氏谱已经透露出世系的问题,奚仲已然定为十二世了。“帝俊生禺号”,其实也已经把远祖的生活轨迹暗示了出来,东海——东方——北海——北方——蕃pī(东蕃pī来自西丕)——古薛。近十祖的迁徙发展奠定成就了古妊氏的辉煌。学者辩证以为“禺”当为“后”,即国君。禺号禺京都是古“号”古“京”的国君,蕃禺为蕃国国君,商时古任姓国有邳国和薛国。“先民之国”是远古任姓国。</p><p class="ql-block"> 《考》中“封于任,始以为姓”,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但从表述看是说禺阳的时代与贡献,那时有没有文字也还不能确定。后来又说“又封其胄子于任,实代风姓。”意思是不是说,任国或者任地被风姓占了,到了西周的时候,武王分封又重新给了祖母“大任”娘家人了。武王封姓任实代风姓之说,汉朝时可能没有。这可能是《考》的“创造”。《考》因何而“创造”呢?大概是受了《左传》的影响,《左传》里面说任国不姓任姓风。《考》不愿意了,任国就姓任不姓风,你左丘名不知道怎么回事别瞎说,于是创造出了“又封其胄子于任,实代风姓。”汉朝编任氏谱的人没有见过《左传》吗!?扯远了这个另文再扯。</p><p class="ql-block"> “封于任,始以为姓” 与“又封其胄子于任,实代风姓。”这两句中的“任”是一回事吗?显然不是。是一地吗?显然不是。《考》又犯了个错误。</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到《乐安宗系考原》,得说说《路史》,南宋罗泌所撰的杂史,据说是一本关于中华上古神话传说的史书,很是著名。《乐安宗系考原》的关于远祖的内容好像也不全是凭空捏造,在《路史》中可以清楚地找到,《路史》记载:“黄帝次妃嫫姆生苍林、禺阳,禺阳最少,受封于任,为任姓。”“禺阳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路史》记载:“黄帝六世至奚仲,”南宋《路史》也是不知道“禺阳”是谁!!竟胡吹出“黄帝妃嫫姆生禺阳,禺阳生禺号”!造成了不好而恶劣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考》与《路史》的诸多一致,让人惊奇。太奇怪了!是《考》学《路史》还是《路史》学《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