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 </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清宁八年(1062),契丹皇室在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可见辽代的华严寺属于皇家建筑。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寺大雄宝殿建于4米多高的台基上,面阔九间,进深十椽,单檐庑殿顶,总面积 1559平方米,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的辽金佛教殿堂。不像中国传统的正殿都是坐北朝南,上寺大雄宝殿是坐西朝东,这是明显的契丹民族风格。他们崇拜太阳,以东为尊。</p><p class="ql-block"> 大殿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檐高9.5米,出檐达3.6米,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北侧鸱吻为金代原物,南侧为明代制作</p><p class="ql-block"> 正脊两端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p><p class="ql-block"> 檐下的柱间有阑额,阑额之上有普拍枋,阑额、普拍枋皆出头。前檐铺作为五铺作双杪(miǎo),铺作硕大。</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外的鋪作形制多样,富有变化。当心间的补间铺作出60°斜拱,梢间的补间铺作出 45°斜拱。补间铺作的栌斗下有小驼峰,这是辽代建筑特有的。殿内采用了减柱造、移柱造,最左侧、最右侧两缝梁架是标准的五间六柱,在纵向用了4根内柱,而中间部分的六缝梁架各用2根柱子,各减去了2根柱子,共减少了 12 根金柱,剩余的12根金柱都移动了位置,极大地扩大了殿内的祭祀空间。减柱造、移柱造在辽代开始广泛使用,华严寺大雄宝殿可以作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的壸(kǔn)门</p><p class="ql-block">“大雄”和“调御丈夫”都是释迦摩尼佛的尊称。牌匾是明代原物,作者为明代总兵马林。</p><p class="ql-block"> 大殿的三个门为壸门(佛龛形的门,佛教建筑中尊贵场所的入口处一般采用壸门样式,现存古建筑中壶门多见于台基)形制,这是国内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壸门实例。</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内景</p><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供奉5尊主佛、6尊胁侍菩萨,中间的3尊主佛为木质金身,胁侍菩萨为彩塑,皆为明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大雄宝殿二十诸天彩塑</p><p class="ql-block"> 左右两列为二十诸天彩塑,每列10尊,体型高大。每尊彩塑都向前大幅倾斜,通过这种前倾的姿态表达对主佛的虔诚。像华严寺这种向前大幅倾斜的高大彩塑,在古代寺庙中比较少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平棊(qí)</p><p class="ql-block"> 屋顶漂亮的平棊和藻井是明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下寺的主殿为薄伽教藏(bó qié jiào zàng)殿,是华严寺的藏经殿,也是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殿内右侧椽底有“维重熙七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的题记,说明这座建筑是辽代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下寺薄伽教藏殿的补间铺作</p><p class="ql-block"> 前檐的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杪,耍头为短促的批竹式。补间铺作形制特殊,也是五铺作双杪,但第一跳跳头只有瓜子拱而没有慢拱,第二跳跳头的栌斗直接承替木托橑(liáo)风槫(tuán),没有令拱、耍头。这种补间铺作的形制与芮城广仁王庙的铺作形制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说明了该殿的铺作风格继承了唐代的一些做法。</p><p class="ql-block">注:铺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称为橑风槫。</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的转角铺作</p><p class="ql-block"> 转角铺作也有创新之处,在角栌斗上增出两层抹角拱,用来增强转角铺作的稳固性,这种形制在唐宋建筑中少见。殿内的梁架结构为四椽状对前后乳状用四柱。</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屋顶藻井</p> <p class="ql-block">辽代彩塑</p><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有辽代彩塑29尊,具有端庄圆润的唐代风韵,郑振铎先生高度赞美殿内的塑像:“简直是一个博物馆,这里的佛像,特别是倚立着的几尊菩萨像,是那样的美丽。那脸部、那眼睛、那耳朵、那双唇、那手指、那赤裸的双脚、那婀娜的细腰,几乎无一处不是最美的制造品,最漂亮的范型。”</p> <p class="ql-block"> 在满堂的彩塑中,有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塑像高约2米,赤足站立于莲花台上,体态婀娜,臂悬飘带,双目半睁,朱唇小开,露齿微笑,两手合十,被称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 在薄伽教藏殿内四周,依墙壁有两层楼阁式藏经柜,共38间。</p><p class="ql-block">在后窗户之上,建了一座拱桥,将窗户两侧的藏经柜连接起来,拱桥上建有一座五间的天宫楼阁。藏经柜分上下两层,下层存放经书,上层是佛龛。佛龛外有勾栏,勾栏的栏板皆以镂空图案雕刻而成,共37种图案。佛龛上有屋顶、脊饰、鸱吻、铺作等构件,是国内稀见的古建筑模型。藏经柜共用了17种铺作,形制多样,其中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藏经柜使用的铺作是辽代建筑最复杂的铺作样式,是罕见的辽代小木作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