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p><p class="ql-block">早就知道张居正,是位实干家、改革家,与历史上的商鞅、桑弘羊、管仲、魏征、王安石等齐名。想找机会研究研究。也知道他家在江陵(即现在的荆州)。所以这次国庆节旅行一到湖北,去过孝感,弃近在咫尺六十公里的武汉于不顾,取近三百公里外的荆州(当然也想看看荆州的三国印记)。一到荆州,就立马寻张居正故居而去。</p><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湖北省政府和荆州市政府对张居正故居建筑修缮保存的这么好。见旧如新,干净整洁,绿化点缀,资料塑像</p><p class="ql-block">设施都很完整。我在里面整整徜徉了两个多小时,照片拍了200余张,还觉得恋恋不舍,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张居正,原名张白圭,是因其祖父在居正诞生时梦到白色乌龟在水中游,觉得是个吉兆,故而起名白圭。张居正少年聪颖,喜欢读书学习,成绩优异,深得各级考官青睐,从乡试,县试,府试,一路青云。府试时州官觉得其名不雅,故改成了张居正,用了一生。可见名字对人的命运确实很有作用。张居正先中举人,再中进士,二十几岁即开始出仕为官。但是,江湖混乱,官场险恶,当时又是宦官当道,严嵩老贼一手遮天。张居正一出道就碰了钉子,他又不愿意同流合污,干脆惹不起躲得起,弃官而去,回到了家乡。在家乡的几年时间里,他人在僻壤,心在庙堂,认真体察民众疾苦,思虑改革朝廷弊端。当时确实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西北的鞑子,东南的倭寇屡屡犯我边界,整个国家国库空虚,军力不济,一片混乱,不得安宁,明朝已到没落的后期。张居正心急如焚,急于改变现状,他深知,不进入核心圈子,也是有心无力。所以他重新出山后,也是极力向核心圈挺进,也使用了一些手法自不待言。当隆庆皇帝和万历皇帝交替时,张居正抓住机会,挤掉了首辅高拱,当上了首辅。又取得了皇后和皇太后的信任,因为当时的万历帝只有十岁,所以朝廷内外一应事情,俱是张居正一个人说了算。张居正抓住了这十年时间,强力推进了他的改革。在官场上,推出“考成法”,以政绩和效率论高低,荐贤任能,精简冗员。在税收方面,推进“一条鞭法”,把赋役和徭役合二为一,以钱计算。同时清仗土地,增加三分之一。在军事上任用戚继光等整饬军力,抵御外侮。经过这三大改革,可以说收到了明显效果,实现了国泰民安,府库充盈,军力大振。被称之为“万历中兴”。据说延迟了明朝衰亡四十到五十年之久。然而历史的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好比滔滔黄河,滚滚长江。一个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张居正再有能力,也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明朝也在他死五六十年后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当然,张居正的改革也得罪了不少人,譬如哪些官场混日子的人,譬如皇亲国戚那些既得利益的人,包括万历皇帝也心存不满,年少时无力发作,长大了也是忍无可忍。所以张居正死后不久(其实也是累死的,活了58岁),就遭到清算,不仅褫夺了一切封号,而且满门抄家,后人死的死,发配的发配,后面两任皇帝陆续给了平反昭雪,特别是崇祯帝在评价张居正时说“得庸相百,不如得明相一也”。张居正也确实有些毛病,譬如说,他的两个儿子,一个状元一个榜眼,都不是考上的,而是皇后赐给的,真不应该。譬如说,他要省亲,王爷也得下跪迎接。小皇帝在皇后管教下,见了张居正战战兢兢,张也经常训斥,积聚了仇恨。等等等等。但是咱们应该看到主流和支流,就像鲁迅说的一样: “有毛病的战士也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只是苍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