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河</p><p class="ql-block">没有战争,又丰衣足食的中国人,舞蹈这种民间的上层建筑就蓬勃起来,少数民族跳的广埸舞近年也逐渐从阿埧漫延到灌县,郫县和温江等地,一到晚上到处都在跳。困难時期咋不跳呢?因为肚中无粮。文革也跳,跳的是忠字舞,民间舞染着時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山河</p><p class="ql-block">58年大炼钢铁的回忆:58年灌县团结小学还在与離堆公园不远的中专学校——水利学校的旁边。大炼钢铁的号召下来了,在团结小学的操埧里一座座3米高左右的岩石炼钢炉象雨后春芛般拔地而起,岩石不会自己从山上飞到学校里来的,每个黄沙岩石就是20多斤重,它们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在二王庙以下的山坡上按规定差不多的大小背下山来的,那時的公路还是解放軍第一次开出的黄泥巴公路,灌县小娃娃哪里見过柏油路!我背的那坨28斤,要称重!后来我腰痛,母親花了钱找灌县著各的“何叔三”医,他把我反背在他背上摔,果然没痛了。我们炼出的怪头怪脑的鉃砣砣,拿去检验,都不合格,那份心里的痛比腰痛还厉害,一直痛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 山河</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逛離堆公园会看见荷花池,可少有人知道它下边还有一个三孔暗河,河的上口入水处在離堆公园后门附近的短索桥旁边,有闸门,出口在今都管处高楼旁江安河的岸边。三曲拱全是卵石砌顶,当年是为了节约钢筋水泥用料减少修河成本,才采用祖先修石拱桥的经验,我的草房老家也是在那时搬走的。从李冰算起这岷江河道上淌了多少民工的汗水!当年,我在河道工地上还看见一黑漆棺材,棺盖四周已貼了封口,里边装着修河工的尸体。上干民工在这里深淘滩,低作堰,也要付出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 山河</p><p class="ql-block"> 当初的伏龙觀下边有根很長的“象鼻子”可能是李冰开凿宝瓶口時故意留下的风景,可见古人也同時考虑了美的内涵。(当初有人为它拍了照片,我竞然在楠木林的厕所墙上发现了这張挂出的黑白照片)这“”象鼻子“”后来成了放漂工人的“灾星”!因为由木橙子排成的伐是竹蔑捆扎的,偏水流的主流对准着象鼻子,放漂的全体工人高度紧張刚度过“三道岩”的鬼门关,又要面对虎视耽耽的象鼻子。我见他们把長長的竹杆预先就对准象鼻子,可是筏在摇,根本对不准,结果让象鼻子把伐一分为二的惨剧就是经常发生的事了。筏破,几个船工的身体完全没入宝瓶口的深水,这不是我们只看过一次的灾难。放漂是汽车交通不发达时代的必然运输方式。沿途放漂木被损坏遗失的也不少。据说岷江放漂是从明朝就开始了,平埧区需要木材!而砍伐木材又是极艰辛危險的工作。我们建筑社一工人当年就是其中一个,树倒打断他的腿,他在雪地上喊天喊地的爬!当年水运处的后代全部进山植树造林,要恢复岷江水源。</p> <p class="ql-block">@河山 那暗河当年是那些大知识分子 修的,他们 被 打成右派后,弄到这里来劳动改造,其中有流沙河、王志杰这样的大诗人。</p> <p class="ql-block">河山的回忆文章很有味道,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一下就回到 几十年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面是我复制记录下了我们工业快记班数学何老师的文字和我们语文何老师的精典评语,我将制成美篇,永不消失!</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师,以直朴简单的文字记录下了改革前后人们的生活写照,叙述了过去和现在的真实的故事,那一章章琐碎之事孕藏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语文何老师让我们知道还有流沙河,王志杰这些大知识份子参加了河流改建设,怕消失又将他的文字记录在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