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喉歌鸲,是雀形目鹟科野鸲属的鸟类。俗名: 红脖、红点颏、红脖雀(雌)、白点颏(雄)、点颏、稿鸟、野鸲,直译: 西伯利亚歌鸲。以其醒目的白色眉纹和颊纹,以及雄鸟鲜艳的红色喉部为显著特征。广泛分布于亚洲,夏季在欧亚中部和东部繁殖,冬季迁至东南亚、台湾和菲律宾等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红喉歌鸲体型略大于欧洲知更鸟,长度约14至16厘米,体重16至29克。雄鸟成鸟上体橄榄褐色,具明显的白色眉纹和亚口髭纹,黑色眼先和颊线,金属光泽的淡红宝石色下巴和喉部,边缘为狭窄的黑线连接颊线。</p> <p class="ql-block">雌鸟面部图案较模糊,喉部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幼鸟外观与欧亚鸲或新疆歌鸲幼鸟相似。鸣叫特征 :红喉歌鸲的鸣唱旋律优美,包含多种音调,如尖锐的、咯咯的、银铃般的、金属质感的、粗糙的和清澈的音符,常模仿其他声音。</p> <p class="ql-block">叫声包括短促的、鼻音,有时伴随哀婉的哨声。区别辨识 :雄鸟的红喉特征明显,雌鸟喉部红色面积较小。与同属物种相比,红喉歌鸲的鸣唱更为悦耳,且面部特征独特。</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 :红喉歌鸲为地栖性鸟类,偏好栖息于混合针叶林带灌木丛中,常见于溪流附近。它们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如苍蝇、蚂蚁、黄蜂和甲虫,也会摄取植物物质。在迁徙季节,它们会通过蒙古、中国、韩国和日本,到达东南亚的越冬地。</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月至6月,巢筑于近地面,通常由杂草、枯叶、细根等构成,内部铺以细草和纤维。每巢产卵4至5枚,卵壳呈淡蓝绿色,可能带有赤红色斑点。</p> <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 :繁殖于欧亚中部和东部,包括乌拉尔山脉和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指挥官群岛,南至北蒙古、朝鲜北部、日本北部和千岛群岛,以及中国中部(青海东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北部)。冬季迁徙至南亚和东南亚,包括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p> <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 :LC(无危)。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p> <p class="ql-block">今年,迁徙的红点颏过境青岛,在汇泉广场、雕塑园、火车北站等地都有发现,这是往年少有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