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自驾游(2)(淮安周总理故里、盐城三胡故里)

玉兔

今天(4月30日)仍然按图索骥,根据地图在淮安老城区步行活动。 早餐后九时许首先来到位于淮安市楚州区附马巷7号的周总理故居。周恩来生前一直反对整修故居,曾多次叮咛赴京的中共淮安县委负责人:“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他逝世后,中共淮安县委根据淮安人民深切思念的愿望,并经有关方面批准,这才对故居进行了初步维修,并基本保持原貌。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1984年12月11日,邓小平题写“周恩来同志故居”匾额。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于淮安市淮安区驸马巷7号,并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时光,如今,来故居的人群络绎不绝,这里成为人们缅怀周总理的地方。 故居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巷,西宅院临局巷,共有房屋32间。东宅院是周恩来出生的地方,如今还保留着周家主堂屋、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房间、过继母和乳母的住房,还有他少年时用过的厨房、一口水井和一块小菜地。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出生在东边这间屋子里。屋内家具已经老化,摆设朴素,装饰简单,也因此更显得宽敞明亮。 周恩来故居,是咸丰年间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与其二哥从浙江绍兴移居江苏淮安做师爷时购买的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周恩来总理生于此,长于此,在故乡生活了12年,于1910年离开家乡到东北读书,再也没有回来过。<div><br></div> 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房屋古老,窗棂精致,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书架简约古朴,桌椅古旧而典雅。 周家主堂屋位于庭院中央,这里是周恩来曾祖父周光勋和祖父周攀龙居住地。周光勋在清道光19年(1839年)从浙江绍兴迁居维安山阳县(今淮安区)。祖父周攀龙曾任过淮安府师爷、阜宁、涟水县知县等职。室内有书柜、字画等,彰显了书香与官宦之家的风范。从房间陈设就可以看出周家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 周恩来乳母房前不大的院落中有一口石制圆口水井,据说少年周恩来常常在此汲水浇园。乳母蒋江氏不仅悉心照料着周恩来的饮食起居,也对他的性格有着深远影响。勤劳善良的乳母教会幼年周恩来许多农家知识,并让他在年少时就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建立了深厚感情。一口水井,记载着周总理的童年旧事。 乳母房间的东南方是厨房,厨房前有两块不大的菜园,遥想周总理当年跟着乳母蒋妈妈在这里种瓜、种菜、种向日葵,一定是很开心的。 西宅院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如今院内专门开辟了“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周恩来故居书画苑”等展厅。 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的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周恩来出生时正是晚清乱世,社会动荡,望子成龙的周家人便根据《山海经》中“见则天下安宁”的神鸟典故,为其取乳名“大鸾”。走进展厅,青年时期周恩来半身像被花朵簇拥,身后那句“大鸾(luán)腾飞的地方”正指明了这里是周总理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展厅内详细介绍了周恩来家族图谱,老旧照片和已经有些模糊的图片相当有历史感。 八婶母杨氏的房间同样简单朴素,八婶母是周恩来八伯父的妻子,也是周恩来1908年到1910年实际抚养人和监护人,她一生信仰佛教,对周恩来的成长也有着不小影响。 2002年邓颖超逝世10周年之际,在周总理故居的北侧建了“邓颖超纪念园”,里面的图片着重反映了邓颖超“邓妈妈”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党和人民作出的贡献。 邓妈妈不光是周总理的爱人,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庭院中这株观音柳苍老劲奇,虽历经百年沧桑仍生机盎然,生命力极强。文学家冰心曾说:“周恩来是亘古以来付出的爱最多,得到的爱也最多的人。”是啊,“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斯人已逝,但丰碑永存。 这里曾迎接了周总理的第一声啼哭,留下了周总理的朗朗读书声,也留下了他童年的温馨时光。如今,故居依然阳光明媚,树木葱茏,静静等待着人们对这位人民总理深切的追悼和无限缅怀。 离开周总理故居就来到位于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的淮安府署。淮安府署最早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50年历史。淮安府署在明朝时管辖区域包括赣榆、海州(今连云港)、邳州等九县两州,是江苏辖区面积最大的府署,也是现在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之一。 此门是府署的仪门,所谓仪门,即是礼仪之门。在封建时代,当新官上任、上级官员来访时,都要在仪门正门前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由等待的官员迎入仪门内。当遇到祭祀大典、嘉庆活动,皇帝颁发大典的时候,仪门也是要打开的。进入仪门有严格的规定,上级官员走中间的正门,左右两侧叫生死门,府内工作人员走生门,囚犯走死门。 进入仪门后,看到一片开阔的庭院场地,正中最醒目的位置庄严耸立着圣谕戒石坊。石坊南面镌(juān)有“公生明”三个大字,这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话,成为著名的官场箴言。石坊北面刻着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告诫为官者:吃的是人民的,喝的是人民的,如果贪赃枉法,虐待人民,天理难容。 整个府署占地五万余平米,内有房屋600余间,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又分为前段和后段,有大门、仪门、正堂、二堂、六科用房等;东路为迎宾游宴之所,有古戏台、酂侯祠、宝翰堂、藤花厅、集贤堂和后花园;西路为军捕厅署,全称是“淮安府军粮监捕通判公署”,与淮安府署是两个独立但又相连的衙门。每个厅堂内都陈列有相关的实物展品,让游客充分了解当时的制度与各方面的文化,令游览变得极为充实,富有内涵。 进了淮安府署,穿过仪门,仪门内圣谕戒石坊所在的庭院两侧排列着府署的办事机构六科,对应着朝廷的六部,东侧为文三科:吏科、户科、礼科,西侧为武三科:兵科、刑科、工科。 <div> 吏科相当于现在人事组织部门的职能 ,主管全府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考核。</div><div> 吏科门前的楹联:“选官擢(zhuó)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反映其考察官员提拔、任免的职能,体现了选人用人重贤重廉的思想。</div> 户科主管全府户口、税收、财政、民政职能等方面的事务。<div> 户科门前的楹联:“编户方田勤并慎,征赋敛财公亦平”,意思是说户科的官员编造户口,丈量田亩,要勤恳谨慎,一丝不苟;征收赋税,收敛财物,要公平合理。 </div> 礼科负责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校、科举考试等等,结合了教育、文化、宣传和外事相关工作。<div> 礼科门前的楹联:“兴学育人弘礼乐,规章范典守纲常”,道明了礼科的职能,兴办教育,倡导儒家主张,制定规章制度,使人们遵守伦理纲常。</div> 兵科掌管兵事、防务,类似于现在的国防军事部门。<div> 兵科门前的楹联:“选兵练勇家邦靖,利械坚城草木威”,点明了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征集兵丁、马匹,组织训练、考试,向上输送兵员以及城防等事务。</div> 刑科负责实施国家的政令传达、刑罚审判,类似于现在司法部门。值得一提的是,“窦娥冤”案情原型和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案都在此审理过。<div> 刑科门前的楹联:“量刑无枉皇恩显,执法秉公天宪彰”,意思是说,刑科在办理案件和量刑时一定要秉公执法,正义公平,不辜负苍天厚爱。<br><div><br></div></div> 工科则掌管全府的城乡建筑、水利、公用设施管理等。<div> 工科门前的楹联:“鸠(jiū)工庀(pǐ)材精营造,通路开渠细耕耘”,意思是工科召集工匠,选集材料,精心施工营造工程;通路开渠要像耕耘土地那样精耕细作。</div> 淮安府署正堂为全府核心机构,是封建社会权威象征,它高大威严,是知府恭迎圣旨之处,也是举办大型庆典和审判重大案件的场地。正堂高柱宽梁、尽显威严,犯人至此,见此情景,怕是先已吓软了腿。正堂外书楹联:黜(chù)陟(zhì)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权衡淮海镇守名邦时时思利国泽民。意指作为掌管淮海地区的最高长官,要时刻铭记责任,心系百姓民生,做到顶天立地,利于国家,恩泽于百姓。 正堂后,经过垂花门便是二堂院落。二堂主要是知府不升堂时处理日常事务的场所,东西各建有五间东、西厢房,分别为文、武官员议事之场所。筹边堂最早建于宋代,当时的地方官员经常来这里商讨筹划边境的防务。二堂外有这样一副楹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鸣雀噪恐有冤情。意思是告诫官员居安思危,不要被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所蒙蔽,要经常到民间走访,体恤民情,关注民意。 <div><br></div> 上房后面是青玉堂,青玉堂为二层楼房,是知府小妾及子女居住场所。<div> 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自带冷静气息,假山草木似乎都无法消融飘荡在空气中的那份肃穆感。</div> 清德堂,后宅院是知府生活起居、读书作画,会见亲朋好友的地方。上房悬匾“清德堂”,抱柱上的楹联:“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分则官不值一文钱”为明朝户部侍郎张津安所撰,意思是告诫官员对百姓能宽则宽,大度宽容,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和好评;而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收贿,收一分钱自己就一分钱都不值了。 酂侯(cuó hóu)祠是东路轴线上的祭祀区域,酂侯即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他曾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于是便昭令各府县修建酂侯祠,以之为榜样,忠君报国。祠内供奉着兴汉三杰,中间为萧何,两旁为韩信和张良,左文右武。三杰虽分工不同,但都为汉朝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在东西两侧的墙面上,还有两块石刻,东为漂母,西为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 古戏台,酂候祠区域内的主要建筑有三个:萧何庙、献亭和风雅台。正面萧何庙,南面风雅台,献亭居中。风雅台即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府都要调戏班来唱戏,中间的献亭有两项功能:一是祭萧何庙时摆放供品,二是供官员看戏。戏楼装修典雅,古色古香。舞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极具特色。 宝翰堂,明隆庆年间,淮安知府陈文烛从文学家吴承恩家中得到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楚州淮阴县娑罗树碑并序》旧拓一本,甚为喜爱,特在府治二门东侧建一堂,将碑文拓片由当时的雕刻家吴万山摹刻于堂壁上,并为此堂取名“宝翰”,希望与四方的文人雅士共同欣赏和保护此碑文。此后,宝翰堂就成为迎宾、接待的地方,是知府用来和来宾交流诗、书、画的专门场所。在大门口有一道木质的屏风。封建社会的古建筑,门口都会有这样一道影壁墙,取之“曲则有情”的风水原理,就是挡财气,叫做财不外漏。 淮安府署的后花园。 和工作区域不同,走进官员休息和家属生活的后院,眼前见面的是亭台曲廊、小桥流水,连心情都放松起来。 后花园曲径通幽,是知府及宾客们赏花赏月、游玩之处。后花园原名“偷乐园”,意为:“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为明代知府张敦仁所取。天启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改为“余乐园”,意为空余找乐之园。 三魁台是用来供奉河神之所,前有铜柱,柱上都刻着铭文,是为了压制淮河水患而设,中间是放置祭品的聚宝盆。<div> 后花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光,园内精致的景观和建筑让人心情舒畅宁静,很难想象此时正身处府衙之中,走上一段路就能看到阴森的牢房和恐怖的刑具。</div> 在军捕厅正堂的后身,还陈列着中国古代刑具展。古代的刑罚制度往往非常残酷,“人骨吊灯” 这类展示品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期司法的严苛与恐怖,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震慑百姓所采用的极端手段。例如朱元璋时期对贪官实施的 “剥皮实草” 刑罚,就体现了当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惩治。 的确,淮安府署很值得观赏,其建筑布局规整严密,特征别具一格,展现出明清府署建筑明晰的形制规范与等级规定,是那时城市中最为尊贵的,是礼教宣讲、官吏办事、处理事务与休憩之地。<br> 尤为让人惊叹的是,细品门楣上警语楹联,“为官为人之道”的话语平实易懂且引人深思,此地廉政典故,身处其间体会更深。六百五十年时光流转,遗迹仍存。 下午一时来到周总理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永怀路2号,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整个馆区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主馆分三层,底层为影视厅,二层为瞻仰大厅,三层为观景台。1988年3月,周恩来纪念馆开始兴建。1992年1月6日,落成并对外开放,馆名由邓小平题写。 周恩来铜像广场上的周恩来铜像高度为7.8米,其中底座3.6米,像身高4.2米,总高度寓意周恩来走过的78个光辉的人生春秋。 铜像由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守仁创作,基座上“周恩来同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由江泽民同志于1997年12月31日题写。铜像重量两吨多。其姿势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的风范。 气势恢宏的周恩来纪念馆主馆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台上,象征着周总理无私奉献,一生为中国人民着想,他将永远扎根在祖国的土地上。 主馆呈四方形,外观庄重肃穆,内八角。四方八面体寓意着周恩来的精神普照着中华民族。四根花岗岩石柱寓含着周恩来生前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64年和1975年四次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着四坡屋顶,看上去可使人联想起古老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寓含着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四根柱子支撑四坡屋顶的造型还像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待渡亭。周恩来清宣统二年(1910年)离家赴东北时曾在运河边的待渡亭候船,然后登舟北上。以待渡亭的形状作为他的纪念馆寓意周恩来从淮安待渡亭走出,最终又回到了他的故乡。 主馆二层的瞻仰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一尊,基座高4.7米。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坐像被花朵和绿植环绕,庄严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 200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周恩来纪念馆增建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馆内有藏品约三万五千件,其中珍贵藏品近三百件,展览分立志求学、革命历程、建设伟业、晚年岁月、风范永存五个部分,大幅黑白图片、油画作品、雕塑展陈手段等,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珍贵的实物展示了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跟随周总理一起追忆他的人生经历。 随后来到纪念馆里的西花厅,周恩来担任共和国总理27年,住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27年。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周恩来纪念馆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这里仿照北京的西花厅,以原物、原样布展他的遗物和复制件,再现了周总理当年的生活和工作场景。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是一座典型的晚清时期建筑,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原是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登基后为其父——摄政王载沣修建的摄政王府的西花园,后为北洋时期的政务院,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北平特别市市政府。<div> 1949年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后不久,周恩来移住西花厅,将其作为办公和生活的场所,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周恩来故乡淮安按一比一比例仿建了西花厅局部,并按周恩来、邓颖超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原貌陈设,于1998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br> </div> 周恩来总理办公室 后客厅,周恩来会见国内客人及亲朋好友、审看影片、阅览报刊的地方,还兼作餐室。 周恩来总理卧室。看着周总理躺过的木板床、坐过的旧沙发,再次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周总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邓颖超卧室 周恩来总理乘坐过的红旗轿车。周恩来生前重大国事和外事活动,一直坚持戴国产表 ,坐国产车。国产的“红旗”轿车造出来不久,他就选定为自己的专车并一直使用到临终。 一队又一队的学生们前来瞻仰周恩来纪念馆,敬献花篮,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周恩来这座时代丰碑,持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br><br> 周恩来这个名字是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来淮安旅游,到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悼念、追忆伟人,已成为许多人的心愿。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离开周总理纪念馆步行返回淮安宾馆,途经北门大街与永怀路、友谊路十字路口中心有一大转盘,转盘中心树立了一个老淮安名人亭,八面,每面均刻有老淮安历代名人浮雕,分别是: <div> (一)“初汉三杰”之一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与萧何、张良并列被誉为“初汉三杰”。</div><div> (二)抗金巾帼——梁红玉(1102—1135),南宋著名抗金女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代巾帼英豪。</div><div> (三)民族英雄——关天培(1781-1841),晚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div><div> (四)清代名医——吴鞠通(1758-1836),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div><div> (五)汉赋大家——枚乘(?~前140),西汉辞赋大家,汉赋的开创者之一。</div><div> (六)西游才子——吴承恩(1500-1582),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div><div> (七)“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1684-1752),清代著名画家,清雍正7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咸造访之”。乾隆15年创作的《芦雁图》,幅面宽大,是其一生中最杰出的画作。</div><div> (八)倚楼诗人——赵嘏(gǔ)(810-856),唐五代著名诗人,著有《渭南集》,善七律,名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这句,吟咏不已,世称赵嘏为“赵倚楼”。</div><div> 淮安真不愧是文人墨客、名吏重臣荟萃之地。</div> 5月1日上午九时许来到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一座建在地下的博物馆,外观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造型简单的牌楼、雕砌的栏杆、红墙褐瓦尽显古朴典雅。馆内为地上、地下两层,主要展厅设在地下一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序厅、漕运渊源厅、千年载运厅和漕政咽喉厅,用丰富的藏品和高科技手段展现了千年漕运的历史和文化,还原了漕运的繁华景象,是了解运河和漕运知识的宝贵资源。 参观从欣赏序厅里陈列的这幅《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开始,原图珍藏于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据有关专家考证鉴定,《清代京杭运河全图》系清末光绪(1875—1908)河道官员实地绘制,以作进呈的运河形势图真品,极为珍贵。2000多公里长的南北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4省2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构成了南北西东四方通航的内陆航道网络。 第一个展厅是“漕运渊源”,也就是历史厅。展示了历朝历代,运河与漕运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大运河像一条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时光之河,这河上既有国家的动荡,也有家族的兴衰,对于中国人来说,大运河的意义丝毫不输万里长城。 实景还原如同一件巨大而精美的作品,将漕运的忙碌繁华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淮安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河息息相关,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更是为这里带来无限风光,让她和扬州、苏州、杭州一样,人气十足,繁华似锦。 在历史厅,有组清江造船厂彩绘雕塑。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漕运总督陈瑄在淮安清江浦办起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运船厂,因临淮水,故名清江船厂。工人们正在制作一艘漕船,分工合作,栩栩如生。 第二个展厅是“千年载运”,也就是运河厅,以漕运与经济、人物、民俗、城市为主,高科技互动与交互光影为辅,书写关于运河的华彩篇章。 这里还有漕帮收徒入会仪式场景的塑像。漕帮因漕运而来,相较于其他帮派入会仪式,漕帮入会平添了几分亲切与随性,展示了漕帮与其他帮派的区别及师徒兄弟间感情至上的原则。 第三个展厅是“漕政咽喉”,也就是淮安厅,展现了“漕都”淮安的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和经济繁荣。 馆内的每一件藏品,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着漕运曾有的辉煌和不凡的过往。打卡有“运河之都”之称的淮安,这座历史感满满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一定要来转一转。<div><br></div> 出了中国漕运博物馆向南走就来到了总督漕运部院。淮安因运河而荣。明初,手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漕运总督”就驻扎在淮安(古称山阳),总督天下漕运事务。史料记载:“凡湖广、江西、安徽、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至山阳,悉经查验,出运河由淮黄北上,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运通乎七省,而山阳实为咽喉之要地也。” 最初漕运总督之职都是勋爵大臣,自景泰二年(1551年)开始改用文臣,由二品大员担任。漕运兼任巡抚,有时还兼管河道与六部长官等,故又称漕运部院。自明初至清末,漕运总督有237任,该漕署原为历代官府所在,经多年经营,规模宏大,有房屋213间,官兵22000多人。清末,运河失修,漕运停办。漕署裁撤后,为江北陆军学堂,后毁于战火。2002年8月,漕运遗址才重现于世。 如今,总督漕运署全址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作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存,与大运河一起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经考古发掘,总督署的大堂、二堂位置今已建成遗址公园。官宅院内宏伟的大观楼,今已修建成为中国漕运博物馆,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永远地记住这里曾经的辉煌和显赫。 <div><br></div> 总督漕运部院的对面是宛如城门的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古时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命脉,但穿长江、越淮河的航段因水流风浪都很危险,所以船只都以到了淮安视为安全,无论官员商贾、文人墨客都要登楼祭酒,以庆幸运。 元代,淮安 “置总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车转输”,楼上便悬挂“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用于打更、报警,故又称“鼓楼”。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更名为“镇淮楼”。现在的样子是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的。 游览结束,十时许驱车前往盐城市,途经楚州车桥、建湖九龙口服务区,下午一时到达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入住凤凰之星宾馆。 稍事休息后前往龙冈镇张本村拜访小妹的亲家,探望出生一个多月的小外孙女母女俩,晚餐后回龙冈镇宾馆休息。 5月2日上午九点多再次前往张本村,进村前先游览了蟒蛇河水利风景区。 “三胡故里”位于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张本村,是盐都区以胡乔木、胡启东、胡公石名人文化为依托,精心打造的以“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现代乡村旅游典范,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三胡故里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胡乔木,被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其父亲胡启东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胡公石则是中国大陆标准草书的传承人。"胡氏三杰"分别在中共党史、中华民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历史业绩和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人物不仅为景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胡乔木生平陈列馆门外的照壁上写着“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这是因为:胡乔木长期作为毛泽东的秘书,参与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在改革开放后,又帮助邓小平实现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所以邓小平称他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胡乔木同志生平陈列馆”的匾额由宋平题写,悬挂在门楣上方。以胡乔木故居为核心宽敞的四合大院内,分别布置了孜孜求学、妙笔春秋、激情岁月、墨彩华章、丰碑永存等几个展室,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胡乔木的生平事迹。 胡乔木盐都县鞍湖人。1930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1931年参加革命,1941年2月开始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和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长达25年。胡乔木同志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新华通迅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要职。<br> 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胡乔木自幼喜文善诗,勤于思考,富有主见。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读书期间。一面如饥似渴地读书求知,一面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参加进步组织,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 享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盛名的胡乔木才学超群,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发表了大量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的重要文献,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重要著作和文件。<br> 胡乔木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才子,他博学深思 ,勤于笔耕,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出自他笔下的大量社论、评论,其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犀利洗炼的文辞,警辟动人。他对中共党史研究的高深造诣,奠定了他在中共党史领域无与匹敌的学术地位。<br> 胡乔木故居位于龙冈镇张本村,原故居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后三进,连东、西厢房有数十间。土改时,胡乔木父亲胡启东先生主动将田地、房产献出,分给贫佃农,仅留下坐北朝南堂屋3间,属当年院落的东北角一块。 1991年当地政府对故居进行了重新修建,2015年12月由龙冈镇(鞍湖街道)出资扩建,被认定国家AAA级景区。胡乔木故居现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 胡乔木纪念广场占地面积2340平方米,建有胡乔木半身石雕像、胡乔木诗词选集砖雕影墙、毛泽东评价胡乔木的一句话“靠乔木有饭吃”石刻纪念影墙、青莲荷花池塘等。纪念广场以胡乔木命名,以他的生平业绩为主题,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光荣传统,彰显胡乔木革命一生的胜地。 胡乔木(1912.6~1992.9)原名胡鼎新,1912年6月出生于盐城西乡张本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抵延安,任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中国青年》主编,1941年2月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br> 走进胡乔木纪念广场,毛主席的手笔“靠乔木有饭吃”六个大字镌刻在胡乔木的半身塑像背后朝阳的影壁上。这是因为胡乔木写文章非常快,不耽误他吃饭的时间,所以毛泽东戏称“靠乔木,有饭吃”。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转战陕北主席既要指挥作战,又要指挥宣传舆论,有时候忙得饭都吃不上,而胡乔木能替主席代笔,让他有时间吃饭。” 宪法纪念石是胡乔木参与首部宪法起草的证明。 诗词墙则是胡乔木从事一生文字工作的展示。 胡启东生平陈列馆 民主革命先驱,胡乔木之父胡启东〔1885——1957〕名应庚,号绚西,后改号启东。盐城张本村〔今盐都鞍湖〕人。光绪二十八年秀才,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连任国会议员。致力家乡教育、水利等事业。1929年至1936年总纂了《续修盐城县志》14卷,著有《鞍湖文存》、《鞍湖诗存》等。 胡公石书法艺术陈列馆 胡公石(1912—1997)盐都县鞍湖人, 1935年入标准书社, 在于右任身边从事标准草书的研究整理工作, 达13年之久, 为于右任先生的入室弟子, 他在于右任和刘延清的指导下, 于1936年6月在上海编订并出版了《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1985年编写出版《标准草书字汇》,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任全国政协第六, 第七届委员。 蟒蛇河水利风景区让游客在感悟红色文化和书法文化的同时,漫游欣赏具有里下河特色的美丽风景。 参观游览结束后,去张本村出席了小妹外孙女的满月酒宴,下午1:30打道回府,途经兴化、溱湖、大泗、水晶山、长荡湖五个服务区,傍晚6:30顺利抵达高淳。愉快的淮扬自驾游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