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河与长城的第一次握手</p> 在金秋十月的第一个清晨,国庆节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我们驾车踏上了前往乌拉特前旗的旅程,去探望老母亲。阳光洒满大地,与家人的团聚让这个特殊的日子更加温馨。在母亲的膝下,我们兄弟姐妹齐心协力,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欢声笑语中,我们共同庆祝伟大祖国母亲75周年华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举杯。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兴之所至,我与和平一同心血来潮,驱车前往风景如画的准格尔旗。我们的目的地是那闻名遐迩的老牛湾,那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感受。一路欢歌笑语,我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追寻着岁月的印记,感受着祖国的辽阔与美丽。<br></p><p class="ql-block"><br></p> 十月二日的清晨,当第一缕晨曦轻轻拂过天际,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们便整装出发,踏上了前往神秘而壮丽的老牛湾的旅程。老牛湾,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它不仅是黄河的一大弯曲,也是古代边塞文化的重要遗址,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和民族交融。 沿途,朋友的热心介绍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耳边徐徐展开。他告诉我们,若想领略老牛湾的别样风情,不妨远眺山西偏关,那里的景色更具特色,让人心驰神往。 在这一路的风光里,我们放慢了脚步,以清静的心境细细观赏沿途的美景。车轮滚滚,我们穿过一片片金黄的田野,这些田地曾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掠过一座座古朴的村庄,这些建筑风格独特,保留着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建筑特色。最终抵达了呼市南大门——那风景如画的柳青河 柳青河畔,绿柳依依,河水潺潺,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绝佳展现,也是蒙古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见证,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宁静与美好。 我们在此稍作停留,尽情享受着这份旅途中的宁静与惬意,同时也在心中默默感受着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 <p class="ql-block">去往山西偏关的峡谷,小溪潺潺。</p><p class="ql-block"><br></p> 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观景台,才知道这里叫杨家川峡谷。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峡谷内小溪潺潺,清澈见底,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生机。杨家川峡谷的名字来源于附近的杨家川村,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峡谷中的泉水幽深发蓝,当地人俗称为“蓝眼泉”。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泉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独特的蓝色,如同蓝色的眼睛一般,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则与杨家将的传说有关,相传杨家将在此地有一眼泉水,其水清澈,颜色发蓝,因此得名“蓝眼泉”。 偏关护水长城 沿着长城一号公路,来到了杨家川护水长城观景台,位于山西省偏关县,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的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被称为“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 <br>站在宏伟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那壮丽的大峡谷赫然展现在眼前。绵延不绝的长城如同一 条巨龙,婉蜒穿梭于山峦之间,忠诚地守护着这片沧桑的古老土地。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触手可及,令人肃然起敬。<br> 杨家川护水长城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苦难与骄傲,是探索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绝佳地点。 <p class="ql-block">一路终于来到了山西偏关老牛湾。</p> 老牛湾村,位于黄河进入山西的第一个村庄,这里的建筑依山就势,全部用当地的石头、石片堆砌而成,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石头建筑博物馆。村庄附近的长城与黄河交汇处,形成了壮观的景色,被称为“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奇观。 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和内蒙古交界处,这里不仅是长城、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也是人文历史与自然遗迹完美融合之处。公园内的河谷两岸壁立万仞,河道中碧波万倾,河岸上长城耸立,村落中古迹遍布,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与人文画卷。 明代长城蜿蜒蛇行数千里后,在此与黄河相遇。这里的景色将长城的雄伟与黄河的壮阔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老牛湾一带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明代是山西镇总兵驻地偏头关西北方的重要屏障,修筑有长城及相关的防御设施。 隔河相望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雄浑的黄河岸边。这里,清水河的柔波与内蒙古的广袤草原遥相呼应,共同描绘出一幅自然与历史交融的壮丽画卷。老牛湾,这个地名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黄河的奔流不息,也诉说着两岸人民共同的记忆与故事。<br> 这里是偏关老牛湾,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几乎360度的大弯,形成了壮观的地理景观。 古老的石砌房屋,其设计风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屋顶覆盖着茅草,显示出一种原始而自然的韵味。<br><br> 这里保留了许多古代城墙和堡垒的遗迹,这些防御工事见证了历史上的军事冲突和防御策略。 在老牛湾的高处,俯瞰蜿蜒的黄河与巍峨的长城,我被这壮美的景色深深震撼。黄河水在这里奔腾不息,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长城如同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峦之间,守护着这片土地。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不禁感叹我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应县,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经过一夜的修整,早上7点半,我们准时到达了这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城,目的地千年木塔——应县木塔,正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br></p> 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近1000年的历史。木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为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内部实为九层,全部由红松木建造,无钉无铆,结构精巧绝伦。 其古朴的外观和精湛的木构工艺,让人不禁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心生敬意。站在塔下,仰望这座千年古塔,感受着它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的坚韧,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轻轻响起。 在金牌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应县木塔的方方面面,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br>我们得知,应县木塔的修建人是辽代的著名工匠喻皓,他运用了高超的建筑技艺,使得这座木塔能够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屹立不倒。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喻皓个人的才华,更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和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br>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木塔的用途,它不仅仅是一座佛塔,更是集宗教信仰、文化传承、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木塔内供奉着佛像,是信众朝拜的圣地,同时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赋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br><br> <br>木塔的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从精细的木雕装饰到复杂的斗拱结构,每一处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讲解员还指出了木塔上的各种吉祥图案和寓意,让我们对古代建筑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br><br> 通过金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我们不仅对应县木塔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敬佩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勤劳。这座木塔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div>1933年,梁思成考察应县,应县有三宝:木塔,披头散发的狮子和藻井。其中二宝就在净土寺。</div> 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东北隅,创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是金代的建筑。<br><br><br> 该寺的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具有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虽然历经历代修葺,但仍然保持了原貌。 殿内藻井及天官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是金代精致的建筑模型和工艺美术品,是研究金代建筑规制和造型的实物资料。天宫楼阁藻井被称为应县第二宝。<div><br></div> 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教故事等,构图和技法具民间传统画风。。 说起石狮,就颇为可惜了,梁思成当年考察净土寺时,它们还在山门处,据梁先生考证,它们可能是辽代文物,面部造型酷似猿人,披头散发,与国内的石狮不同,十分罕见。被称为应县“第三宝”<br> 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这对石狮被人捣毁了面部,埋入土中,后来才被当地人挖出来存放在净土寺内。虽然石狮面部已无法辨认,但从总体形态上,仍然能看出石狮的“披头散发”之状。 <p class="ql-block"> 从净土寺出来,看到了山西应县的地方小戏:耍孩儿</p><p class="ql-block"> 查资料: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流行于山西省大同市及其周边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雁北耍孩儿起源于山西原雁北地区的大同、怀仁和应县一带,是以金、元时代盛行的“般涉调·耍孩儿”曲调为基础,并受其他戏曲音乐和民歌的影响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期间应县人民为酬谢全国各地游客,演出了精品戏曲,可惜现代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大,驻足的基本还是老年人。<br></p> 云岗石窟 大约是在公元460年左右,由北魏皇室为了供奉佛教而开凿的。云冈石窟的开凿工作跨越了北魏的几个皇帝统治时期,大约从公元460年开始,持续到525年左右,前后历时约一个世纪。<br><br>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北魏时期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这些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融合了中印两地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跌坐,被称为云冈石刻的象征。佛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br> 中国最精巧的“第一伟窟”第六窟 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第五窟 又称大佛洞或弥勒佛洞,是云冈石窟中最为壮观的洞窟之一。<br>第五窟的主佛是一尊高达17米的禅定坐佛,这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这尊佛像的膝部宽敞,可以容纳上百人站立。佛像身着双领下垂的袈裟,双手结禅定印,面容庄严,双眼微垂,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佛像背后的火焰纹背光直抵窟顶,增添了整体的雄伟感。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研究北魏时期政治、宗教、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这些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画融合了中印两地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 class="ql-block"><br>在这个金色的秋日,10月3日的清晨,我踏着朝露,漫步至历史悠久的大同古城。古城墙下,晨曦中的老人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孩子们则在青石板路上欢快地追逐嬉戏,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在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诉说着古老的故事。<br>我穿梭于古街之中,感受着浓厚的地方人文气息,最终驻足在一间人气十足的小店里。来吧,让我们一同坐下来,品尝这一碗地道的大同刀削面,让那细腻的面香与古城的人文韵味交织,唤醒沉睡的味蕾,开启美好的一天。<br></p>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面-和阳门、南面-永泰门、西面-清远门、北面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 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 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大同古城一日游,游览和阳门、华严寺、鼓楼、永泰门和善化寺,九龙壁等。 大同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十分巍峨壮观。较之北京北海九龙壁要高大将近三倍。 大同博物馆 <br>在大同,有一座文化的殿堂——大同博物馆。<br>它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往昔。走进馆内,仿佛穿越时空,从远古的恐龙时代,到北魏的辉煌,再到辽金的繁华,明清的兴盛,岁月的脉络清晰可见。<br>馆中的珍贵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精美的壁画、华丽的金银器皿、庄严的石刻,无不展现着大同曾经的灿烂与辉煌。<br>大同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栖息地,更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桥梁,让我们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br><br>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返程到右卫的杀虎口。探寻老祖宗走西口的西口古道。 西口古道,也称杀虎口,就是几百年来被山西人咀嚼烂熟的“西口”,它位于今晋、蒙两省区交界处的右玉县西北杀虎口乡,距县城35公里。 西口古道是晋商发迹的重要通道。明末清初,口外有广阔土地而且还有大明政府设置的边防,宜农宜商,走西口的流民和移民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这使得明清时候的西口经济繁荣无比,店铺林立,客栈遍布街巷,达到鼎盛时期。 晋商的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经济文化的通道 ,带动了落后的北部地区农耕文化繁荣发展。同时也开启了中国通往中亚,俄罗斯茶叶商贸之路。著名的民歌《走西口》中的“西口”就在这里。 杀虎口(西口)内蒙古一墙(古长城,俗称边墙)之隔,是一条由山西通往内蒙、通往西域的陆路关口通道。 在这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之上,我静静地站立,远眺着连绵的山峦,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 夕阳下的长城,古朴,静谧。站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乡之情,那是血液中流淌的乡愁,是对故土深深的眷恋。我想起了远在故乡的亲人,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的祖辈,他们的面孔在夕阳的柔光中显得格外清晰。 夕阳的余晖将长城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是我们先辈们用血汗和智慧铸就的伟大工程。<br><br><br><br> 我踏上这坚实的石阶,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的回响之上,耳边仿佛响起了“走西口”的悲壮歌声,那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梦想,背井离乡、勇闯边关的壮烈篇章。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坚韧,都深深烙印在这长城之上。<br><br> 我为能生于这片伟大的土地而自豪,为能继承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骄傲。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图腾。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的先辈。 在这长城之巅,我仿佛与历史对话,与祖先的灵魂相拥,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那是对家国的深情,对未来的希望。我将带着这份情感,继续前行,无论身在何处,心中始终有一座长城,指引着我归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