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几点建议

白中王仲利

<p class="ql-block">  孩子沉迷手机、对学习缺乏动力、怎么努力成绩都上不去……这是困扰老师和家长的最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只能通过“思想开导”。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学校里“喜欢做学生思想工作”和“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越来越多,这也是学校风气转好的最直接原因。有些老师“其貌不扬”,算不上“实力派”更称不上“偶像派”,但学生一上他的课就精神抖擞、激情四射,这通常都不是课上的知识点讲得多么精彩,而是“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思想工作做得好。思想工作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你怎么会讲”,而取决于你所讲的话到底有多少能触动学生心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及优秀同行们的做法,我谈几点关于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建议。</p><p class="ql-block">一、持续家访是构建思想沟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都推崇教师家访,这不是形式上的“走秀”,而是真的找不到比“家访”更有效的教育手段。信息时代,通讯的便利让我们渐渐遗忘了走进彼此内心的沟通方式。家访是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教育手段。像张顺老师说的那样,无论老师在校多用心,都无法真实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了解不到学生在家的状态,老师就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只有了解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员构成以及孩子在家方方面面的表现,我们才能感受孩子成长的轨迹,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张顺老师家访通常不按“套路”出牌,每次还会查看一下学生的卧室,说是从房间的内务整理最能看出孩子在家的生活及学习状态。</p><p class="ql-block"> 另外,家访应该是纯粹而自然的,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自觉,而不受任何人的命令和指使。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学校无需专门布置家访任务,因为大家内心非常清楚,“是否常态化开展家访”对一个班级的影响真是太大了。“走!去某某同学家看看!”,是班主任和授课老师见面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授课教师三五成群驱车前行,感受乡村公路与奇秀山水的醉美,踏过田埂,穿过零散的房屋,一路有说有笑,去寻找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家庭......家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渐渐变成老师课外和周末心灵放松之旅。</p><p class="ql-block">二、师生谈心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没了谈心,教育就缺乏了温度和深度,师生就缺失了桥梁和情感,教育就只剩下粗暴的管理,教学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白中刘星技老师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与他的教育情怀和个人魅力有关,更与他独特的谈心方式分不开。我和星技老师共享二楼办公室,亲眼见到不少他与学生谈心的场景,感触很深也收获不少。</p><p class="ql-block"> 谈心就是对话,更多是解决困惑,师生双方是平等的。星技老师的办公桌旁有一把红色塑料凳,这是专门留给学生坐的。“促膝交谈而观其心”,当老师把学生放在最近的距离内进行交流时,能很容易走进学生内心。其实,学生只要是坐着与老师对话,内心就没有了戒备,会更愿意跟老师交谈本来不想与人交谈的话题。但“谈话”与谈心是不一样的,呈现出来的方式也大不相同。学生犯错时,老师将其叫到办公室进行教育,这叫谈话。谈话是一种非对等的关系,教师保持严肃态度,学生毕恭毕敬地站着,更享受不到谈心时的待遇。星技老师找学生谈话时的气场也非常足,我在毫无防备的时候经常被震慑到,所以他的学生既喜欢他又敬畏他。</p><p class="ql-block"> 当然,谈心不能局限在办公室,毕竟在众多老师的旁听或关注下,学生认为的隐私或尴尬一股脑暴露在众老师面前,个别老师还时不时帮忙点评几句,此时的学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哪有心思听老师的教诲!白中很多老师选择不同的场所与学生谈心,如一楼大会议室、梦想中心教室、心理咨询室等,有边走边聊的,有围桌而坐的,有面对面斜靠教室走廊的......总之,校园里随处都能见到这样温馨动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谈心只是手段,而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孩子的认知觉醒需要一定时间,需要自我构建。做学生思想工作需要耐心,不要指望一次交谈就能改变一个孩子,更不要因为一次交谈过后不见成效就马上放弃。一次谈心只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被关爱。孩子的转变一定会在下一次谈心中不经意地发生,但我们无法预知到底是在哪一次,所以只能坚持和等待。</p><p class="ql-block">三、改变认知是思想工作的最终落点</p><p class="ql-block"> 思想工作不能等到学生问题出现后才开始,也不能光靠班主任来做这件事,所有科任教师都应参与其中,因为这也是搞好学科教学的必要手段。很多学生成绩上不去,并不是老师没有尽力,也不是学生没有努力,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最终落点应该是帮助学生走出某些传统认知的禁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内动力是提升成绩之关键</span>。孩子英语不行,家长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找老师补课。我结识过很多英语“跛腿”的学生,这些孩子居然都曾补过课,有的甚至还参加了昂贵的“一对一”家庭辅导。我反对“补课”,并不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而是遵循“学习规律”,因为大多数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与知识储备无关,归根结底还是思想态度和学习认知上的问题,这些孩子是“补”不上来的,除了用心开导提升学习内动力,真的别无他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努力后考砸了其实是收获</span>。毕业班的考试次数多,考得好的学生兴高采烈,考得不好的学生会闷闷不乐。其实,平时的任何一次考试都只是为了检测学习状况,因为再好的分数和名次都带不进中考。每次段考过后,我都会找那些“闷闷不乐”的学生谈心,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我每次都会告诉学生:努力过后考砸了,这不是失败而是最大的收获,因为通过这次“最有价值的考试”,你会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学科得失,并在下一阶段迅速调整姿态和进一步优化方法,最终一定会越来越好!事实上,优等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优秀,总是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后才慢慢优秀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错题是帮助你进步的台阶</span>。有些孩子学习异常勤奋,总能按时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成绩就是不能“拔尖”,这是没有逃脱“中等生的陷阱”。这些孩子有个致命的缺点——不重视错题。很多孩子喜欢不知疲倦地做那些自己拿手的试题,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时就故意“绕过去”。众所周知,做自己会做的试题顶多只能维持原状无法提升,唯有解决了一道错题才能让自己上升一级。从教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面对学生答题犯错时的心态变了。以前,我容不得学生犯错,尤其是那些讲过无数遍的知识点在学生作业中出现错误,会让我暴跳如雷。但现在不一样了,每当我发现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我感到非常淡定,甚至还有一丝欣喜,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作业出错说明学生做作业很诚实,没有抄袭别人的;二是学生作业犯错,尤其是优等生的错误,直接帮我指明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刷题是为把握命题思路</span>。毕业班学生手头上做的每一道试题,要么是往年中考原题,要么是经过了一下简单改编,大概率不会再出现在来年中考题中,至少不会出现在“拉分题”中。学生不做题是不行的,但仅仅关注“该道题”肯定是无用的。到了九年级,每道试题的价值已经不在试题本身了,而在这道题的“命题原因”或者叫“命题思路”。以一道考查英语“一般过去时态”的单选题为例。七八年级学生做这道题是为了掌握“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但九年级学生做这道题必须要把握这道题的命题思路:一是注意时态考点,中考不一定再考“一般过去时”,但可能考查“一般将来时”“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等;二是要弄清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是题干中哪条关键信息提示你选择“一般过去时”。只有弄明白了这两点原因,这道题才算深度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教育就是突破和改变,教育对学生的改变首先是思想态度上的改变。改变是要经历痛苦的,罗翔老师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让你感到不爽……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对你不断的进行挑战…”</p>

学生

老师

谈心

家访

孩子

思想

这道题

教育

学习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