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十大学生领袖

刘传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大:易克嶷、段锡朋、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谢绍敏、许德珩、梅斯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华大学:闻一多、罗隆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师大:匡互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俄文专修馆:瞿秋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策划组织五四运动大会和游行的三大学生领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①易克嶷(1919.5.3大会主席):决定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5.4晚上被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匡互生:翻墙入曹宅、火烧赵家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②傅斯年:五四游行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③段锡朋:北大学生会会长,五四大会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四文件起草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①罗家伦《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口号,并命名“五四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②许德珩起草文言版《五四宣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③谢绍敏血书“还我青岛”标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谢绍敏:血书“还我青岛”</b></p><p class="ql-block">谢绍敏(1896-1939),字灵溪,[1]贵州赤水人。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学生领袖。</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月三日(星期六)晚七时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来的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当大会开得很紧张的时候,预科一年级学生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撕裂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代表的情绪,于是决定第二天即五月四日早晨全体游行示威,大家掌声如雷,一致同意</p><p class="ql-block">后来,根据亲历者方豪回忆:“1919年的5月4日上午8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大约1万人的大专学生和部分中学生”。而谢绍敏咬破手指所血书“还我青岛”的白色横幅,就高悬于天安门前、金水桥南。</p><p class="ql-block">这明显成了一种最鲜明的精神号召,这句话,最有记忆点,最直击内心。它成为了主导1919年五四运动的核心口号,这个血书成了永不消逝的红色标志物。</p><p class="ql-block">除了血书,其实旁边还有诸多标语,比如,“取消二十一条”“保我主权”“勿做五分钟爱国心”等等。但都不及“还我青岛”有力量、有智慧。</p> <p class="ql-block">还我青岛口号由来</p><p class="ql-block">平度县立乙种农业学校的学生们对此愤怒不已,与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和私立知务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们一起,举行游行,高呼“保家保国,还我青岛”口号。</p><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历史记忆点是,平度私立知务中学二年级学生刘德元是这次游行的学生领袖,他就是毛岸英妻子刘思齐的父亲。平度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农学科二年级学生和蚕学科一年级新生合订的一册《学生号簿》,其封底用墨笔书写着“保家保国,还我青岛”的口号,这是明显的历史见证物。历史之间,总是有机关联的。</p><p class="ql-block">“还我青岛”是核心诉求,核心宗旨,简单直接,容易形成全国共鸣。它有历史底蕴又有民间基础,极易引起共鸣,所以谢绍敏被留在了历史中。其实当天学生大会上,还有一个预科一年级学生刘仁静,也拿出了一把菜刀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这样情绪激动的行为,不及“还我青岛”血书的谢绍敏,激情和理性结合得恰如其分,这背后,我想就是青年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经过所有人的持续努力,这个口号和目标得以达成——日本帝国主义于1922年12月10日归还了青岛,历史事件完成了闭环。</p><p class="ql-block">所以,任何时候,直击人心,坦诚直接,聚焦核心事件的能力,是一种在巨变前面的核心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罗家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亲笔起草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届全休宣言》,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口号</b></p><p class="ql-block">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XIU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曾历任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校长。1949年赴台湾,1969年在台湾病故,终年72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匡互生:翻墙跳入曹汝霖院中</b></p><p class="ql-block">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阳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三位主要组织者之一。1933年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5月4日如期而至。北京各高校数千人的学生队伍,汇聚天安门前,召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讨伐大会,声讨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罪行。会后,学生们举行游行示威,队伍走到东交民巷使馆区,但是使馆区却以《辛丑条约》为由拒绝队伍通过。学生们群情激奋,不知哪位英雄振臂高呼:“到卖国贼曹汝霖家去。”</p><p class="ql-block">下午4点,愤怒的队伍冲到赵家楼曹公馆。曹公馆被军警保护着,学生们根本无门可入。这时匡互生看见大门旁边有个小窗户,于是纵身一跳,一拳打碎了玻璃,然后双手把窗户上的铁柱掰弯了。他身子探进去一看,院子里几十个军警的枪口齐刷刷瞄准了自己。匡互生面无惧色,高呼:“军警兄弟们,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大家都不愿做亡国奴,我们应该一起来救国家,不应该自相残杀。”</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军警还算有良知,没有冲学生们开枪。他们纷纷卸下刺刀,退出子弹,给学生们闪开了一条路。学生们本来打听好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会在此开会,没想到只有章宗祥一人在。学生们将章宗祥痛打一顿,匡互生进到内室,扯下蚊帐和墙上挂的几幅字画,然后取出早就准备好的煤油瓶,把煤油淋在上面,火柴一划,熊熊大火就这样烧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曹公馆被烧,章宗祥被打,北洋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当场逮捕32个学生。之后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声援五四学生运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撤去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公开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学生们胜利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许德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起草《五四宣言》(文言文)</b></p><p class="ql-block">许德珩(1890—1990),江西德化人。著名爱国人士、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五四运动时是著名学生领XIU,起草《五四宣言》。曾担任GUO家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傅斯年: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b></p><p class="ql-block">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XIU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五四运动爆发时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1950年在台北病逝。</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段锡朋:北大学生会主席,五四游行大会主席,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b></p><p class="ql-block">段锡朋(1896—1948),江西永新人,五四运动时,参与组织学生集会游行,被选为中国学生联合会第一任主席。民国时期任教育部次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在上海去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张国焘:北京学联主席,讲演部部长,中共一大会议主席,红军总政委</b></p><p class="ql-block">张国焘(1897—1979),江西省萍乡县人,DANG创始人之一、早期领导人之一。在校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担任北京学联主席,是北京学生领XIU之一。1979年逝世于加拿大多伦多。</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梅思平:火烧赵家楼的点火者</b></p><p class="ql-block">梅思平(1896—1946),浙江永嘉人,汉奸,五四运动时参与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低调俱乐部”的主要成员之一,曾代表汪精卫集团参与日、汪“重光堂”密约的谈判,在汪伪政权中任职。抗战胜利后被捕,1946年9被枪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瞿秋白:俄文专修馆学生领袖</b></p><p class="ql-block">瞿秋白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1919年5月4日,瞿秋白率领俄文专修馆的同学参加了天安门示威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壮举。</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为营救被捕的30多名学生,他领导同学参加了北京各专门以上学校实行的总罢课运动。</p><p class="ql-block">1919年7月17日,瞿秋白在《晨报》上发表了《不签字后之办法》的文章,要求北洋政府“万勿与日本签订丧权条约”,提醒全国人民“今日政府不可靠”,主张各地学生联合会“多出书报,切实研究外交和政治”。</p><p class="ql-block">这充分表现出了瞿秋白是运动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五四运动”对瞿秋白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他重新审视中国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后来瞿秋白顺应时势发展,通过阅读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接触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但不知因为何故,在“五四运动”相关的出版刊物和资料中,很少出现瞿秋白的名字,这点实在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瞿秋白于1917年9月到1920年10月的3年间,曾在俄文专修馆学习,他在这里接触到苏俄文学,结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登上了五四运动的政治舞台,可以说,瞿秋白一生的革命道路肇始于俄文专修馆。</b></p><p class="ql-block">俄文专修馆位于东城区东总布胡同,创建于1899年4月,原为东省铁路俄文学堂,是清政府为了与俄国合办东省铁路,培养俄文人才而设立的,是西式风格的平房建筑。1912年,东省铁路俄文学堂改为俄文专修馆,直属外交部管辖,以培养外交人才为宗旨,对外免费招收学生。1922年改名为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后并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1948年学校又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校长的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现在,东总布胡同门牌19号的一排平房,就是俄文专修馆旧址、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遗存建筑。</p> <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瞿秋白抱着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这场火热的爱国运动,他以出色的辩才和组织才干,被推选为俄文专修馆的学生代表,参加游行示威和街头演说。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宣告成立,瞿秋白又以俄文专修馆学生总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会议,并成为学联的评议部议员,参与营救被捕的大学生和挽留北大校长蔡元培。作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瞿秋白在6月和8月两度被反动政府逮捕,由于监狱环境恶劣,他肺病复发,数次吐血,却豪迈地说:“干了这平生痛快事,区区吐血算什么!”</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的革命洗礼,使瞿秋白的世界观更加倾向马克思主义。他一边继续在俄文专修馆学习,一边与郑振铎、耿济之等进步青年创办了《新社会》和《人道》杂志。1920年3月,他又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此期间,瞿秋白写出了一批影响很大、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p><p class="ql-block">1920年10月,瞿秋白以优异的俄文专业水平被北京《晨报》和《时事新报》聘任,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考察。此时他21岁,尚未在俄文专修馆毕业,而且他严重的肺病也不适应俄国的酷寒,面对亲友们的劝阻,他回道:“宁死成一行。”他太想亲眼看一看那个新生的红色国家,太想为苦难的中国去寻找一条希望之路。</p><p class="ql-block">1920年10月16日凌晨,瞿秋白从前门火车站登上北行的列车,告别了北京和就学3年的俄文专修馆,走上了一条更为波澜壮阔的革命之路。本版供图/视觉中国</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清华大学学生领袖,5.5在清华大学食堂贴出岳飞的《满江红》</p><p class="ql-block">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我国著名诗人、学者和斗士。早年以《红烛》《死水》两部诗集著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拍案而起,成为闻名遐迩的民主斗士。</p><p class="ql-block">1919年,闻一多参加五四爱国运动。6月,他作为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同时继续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1923年在国内出版诗集《红烛》。</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举行示威游行,地点:天安门。</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代表在法政专门学校召开碰头会,商定了游行路线。一些准备以暴力行动惩办国贼的学生写下遗书。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在短暂的集会演说之后,队伍向使馆区进发。行至东交民巷西口,受到巡捕阻拦,学生遂推举代表请求会见4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以公使不在为由拒绝接受。3000余名学生在烈日下整整晒了两个小时,见使馆区不能通过,更加义愤满腔,队伍转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下午4时许,学生涌至曹宅前。北京高师数理部学生匡互生率先跳入宅内并打开宅门,学生大队涌入,痛打了正在曹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遍寻曹汝霖不着,激愤之下,于4时30分左右怒烧其宅。之后军警赶到,搜捕学生,被捕者共32人。</p><p class="ql-block">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远在郊外、未参加4日行动的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7日,经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9日,为爱护北大,蔡元培怀着复杂的心情秘密出走。</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并组织"护鲁义勇队"。</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次日,北京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被捕学生太多,学校亦征作监狱。</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800余名被监禁的学生获释。</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p><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28日,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凡尔赛对德和约上签字。实际上,中国代表由于住所被中国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已无法外出赴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