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忻州遊邀贾氏家谱(山西忻州牛叫)</p> <p class="ql-block">逰邀(牛叫)贾氏家谱序</p><p class="ql-block">二零零五,</p><p class="ql-block">国泰民丰修谱盛,蒙客铁军远觅根。</p><p class="ql-block">东户出来进西家,寻云问老是何门。</p><p class="ql-block">谱缺云老经年远,长幼疏亲难以分。</p><p class="ql-block">纵看吾族年六百,开枝散叶几多人。</p><p class="ql-block">二零零六,</p><p class="ql-block">偶得一谱书详序,伯士二吉念修陈。</p><p class="ql-block">贺彬三人继祖志,贾家首谱乙亥生。</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祖重新续,已是一支呈世人。</p><p class="ql-block">至今历世二十余,亟待新篇接旧本。</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七,</p><p class="ql-block">得成初稿不容易,辛苦十年为要真。</p><p class="ql-block">详祖源于马邑县,洪武年成牛叫人。</p><p class="ql-block">忠厚传家泽世绵,农事开基兴业振。</p><p class="ql-block">及第登科游泮水,兄宽弟惠沐和风。</p><p class="ql-block">声声哭落夕阳下,口外如今多少人。</p><p class="ql-block">阵阵烟飘战火中,村西此后又添坟。</p><p class="ql-block">走八方建设辉煌,南北东西皆可陈。</p><p class="ql-block">破四旧文革浩荡,庙谱云碑少无痕。</p><p class="ql-block">国策计生需遵守,承家也可女儿身。</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宏图展,圆梦还需昂首奔。</p><p class="ql-block">至此笔落言将尽,连横合纵成一本。</p><p class="ql-block">有限水平君细审,但求不喜也勿喷。</p> <p class="ql-block">修谱情况</p><p class="ql-block">在十五世祖德菴编的《贾氏族谱》和十七世祖懋修编的《贾氏族谱》中都抄写了一份老贾氏家谱序,该序写于乙亥年间,具体时间不明。从序中可看到,九世祖伯士与十世祖二吉计划修谱,但不久相继去世,伯士的堂侄继承了修谱,与十一世祖贺、十二世祖彬三人编写了家谱。从序的内容看,该谱记载了十二世以前的传承发展情况,应该是第一部牛叫贾氏家谱,令人痛惜的是至今未找到该谱,甚至连该谱的主要编写者也未搞清。</p><p class="ql-block">族人贾庆云去世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一本《贾氏族谱》,该族谱保存完好。由十五世祖德菴编于清道光十六年,首页为“善扶堂记”。其后是抄来的十世祖主编的老家谱序,编者未新编谱序。再后为贾氏禁条,落款为五世孙德菴,这样落款可能是漏写了“十”字,或因该谱是在十世祖所编家谱的基础上续编的,故称五世孙。该谱与五祥家收藏的云都是记载了十世祖二吉一支的发展繁衍,谱中记载辈分最小者十八世(呈祥)一人,不知是德菴所编,还是后人添续。最后为贾老仁台次郎结婚庆典题字,其中有清江南道监察御史管廷献的题字。在修谱的过程中还发现一本十七世祖懋修于清光绪十年编的《贾氏族谱》,该谱已破烂,且遭人涂鸦。内容较德菴家谱少,族谱采用了分门记载的格式。</p> <p class="ql-block">这次修谱以五祥(二十世)收藏的云和庆云(十八世)留下的谱为底本,世杰(十九世)主修,期间生瑞(十八世)提供了贾安一支的情况,建林(十九世)提供了贾聪一支的情况,吉祥(十八世)提供了賈檉一支的情况,耀真(十八世)提供了贾梸姚一支的情况,枝根(十八世)提供了贾烈一支的情况,秀丙(十七世)提供了大南宋贾良棟一支的情况,新民(十七世)提供贾元音一支的情况,与全林(十八世)讨论并入内蒙呼市府兴营贾有等支系。此外还摘抄了网络上的一些资料,在此对给予帮助的人士和网络文章撰写人表示真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这次修谱按照远近亲疏关系,连横合纵,搭建了一个整体框架,基本包括了牛叫贾氏。对连续不上的族人,按照日常称谓上推而记。对属于家人父子或较近的支系,作了横向比对,按支排列记载。对于世系或名字不十分明确的作了划线标记。生在古代的先人采用了繁体字,生在现代的采用了简体字,生在现代无男性继承人的,列取了女性。谱中记载的辈分最小的22世。这次修谱还收录了贾氏起源、迁徙分布、历史名人等,同时对牛叫村及牛叫贾氏进行了简单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次修谱还给每个族人编了编号。编号的原则一是编号位数代表世代数,始祖未编号,二世一位数,三世二位数,十一世十位数,以此类推。二是每个数位上的数代表排行,不明排行为0,长子为1,次子为2,三子为3,以此类推。三是末尾数为本人排行,倒数第二位为父排行,倒数第三位为祖父排行,以此类推。这样只看编号就知其辈分,任意取两个编号就知道这两个人的远近亲疏。比如11123111贾廷琮,编号8位数,表示廷琮为9世,廷琮、其父、祖父皆为长子。其曾祖父为三子。再比如1112贾应禄,编号四位数,表示其为5世,末尾数位为2,表示应禄在家排行第二。该编号与廷琮编号前四位相同,表示应禄为廷琮直系祖先,两人相差4世,应禄为廷琮高祖。再看这两人111231111-611贾令闻和111231111-621贾令德,这两人编号位数相同都是12位,说明这两人同辈,都是十三世,其前九位与九世祖廷琮相同,说明他们都是廷琮直系后人。这两人只有后两位不同,说明令闻和令德是同一个祖父,他两是叔伯兄弟,令闻父亲为长子,令德父亲为次子,令德称令闻父为伯父。这次修谱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是二世祖文整有四个儿子现只发现长子俊的后代,三世祖俊有七个儿子现只发现长子和七子的后代,这种现象很普遍,遗缺太多。其次是现实中的族人有些承接不上或承接的不是十分令人信服。</p> <p class="ql-block">贾氏起源(以下内容出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黄帝是少典族的后代,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从姬为姓,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中分衍出来的姓氏祖先。贾姓是从姬姓中分衍出来的,故黄帝是姬姓贾氏最初的祖先。黄帝有四妃,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长子玄嚣继承了黄帝本姓姬,贾姓即从远祖玄嚣这一支脉递传而来。</p><p class="ql-block">西周时,周康王姬钊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p><p class="ql-block">迁徙分布(以下内容出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贾氏发源于山西省,先秦时期,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河南人。两汉时,已有贾氏迁居陕西,如东汉时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徽,据说是贾谊的后裔。南北朝时,贾氏继续外迁。北周、北齐都有贾姓族人迁居河北。至迟在东晋就有贾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带。五代时贾氏有人迁居福建,宋朝有人迁居四川。可见,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贾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源头,均出自一个"贾"的地方,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是贾氏宗族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7位,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贾姓在中国姓氏排行第4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2%。</p> <p class="ql-block">贾氏名人(以下内容出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贾佗】晋国太师。是跟随公子重耳流亡的五贤士之一。</p><p class="ql-block">【贾谊】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贾让】西汉水利家。 </p><p class="ql-block">【贾山】文帝时政论家。</p><p class="ql-block">【贾复】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p><p class="ql-block">【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贾彪】太学生首领、东汉名士、学者。</p><p class="ql-block">【贾诩】今甘肃武威人。三国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p><p class="ql-block">【贾逵】今襄汾人。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文武兼备。</p><p class="ql-block">【贾充】晋朝第一位丞相。贾逵之子。女贾南风、贾午。</p><p class="ql-block">【贾南风】惠贾皇后,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充女。</p><p class="ql-block">【慧远大师】今原平人,创建净土宗。净土宗始祖。</p><p class="ql-block">【贾弼之】南渡的平阳大族。家谱学奠基人、谱学大家。</p><p class="ql-block">【贾思勰】北魏农学家。著《齐民要术》,在中国农学史以至世界农学史上都居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贾和光】古代医学家,著有《铃和子》一书。</p><p class="ql-block">【贾耽】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封魏国公。</p><p class="ql-block">【贾公彦】,中国唐代学者、经学家、语言学家。</p><p class="ql-block">【贾岛】唐代诗人。</p><p class="ql-block">【贾善翔】北宋道士,中国道教名人。</p><p class="ql-block">【贾昌朝】宋朝宰相、文学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贾宪】北宋时期杰出数学家。</p><p class="ql-block">【贾涉】宋抗金名将、大臣。</p><p class="ql-block">【贾似道】贾涉之子。南宋宰相。宋理宗贾贵妃之弟。</p><p class="ql-block">【贾文备】贾辅之子。与丞相伯颜伐宋,立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贾鲁】元代治理黄河上卓有成效的水利专家。</p><p class="ql-block">【贾仲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p><p class="ql-block">【贾咏】明世宗时宰相。</p><p class="ql-block">【贾应春】字东阳。嘉靖二年进士、明朝大臣。</p><p class="ql-block">【贾梦龙】今枣庄峄城人,明代大儒。</p><p class="ql-block">【贾三近】明隆庆进士父贾梦龙。传为《金瓶梅》作者。</p><p class="ql-block">【贾凫西】明末鼓词作家。</p><p class="ql-block">【贾步纬】南汇周浦人,清代著名天算家。</p><p class="ql-block">【贾祖璋】科普作家与编辑家。中国科普文学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遊邀简介</p><p class="ql-block">逰邀俗称牛叫,南接定兴寨望系舟山,北过太延村饮牧马河,东连董村,西邻双堡,民风淳朴,是一古老的村庄,说其古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1984年在村南发现游邀遗址,1987、1989年发掘,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主要遗存属于龙山时代和夏时期(公元前2315至公元前1745年,见《百度百科·忻州逰邀遗址等》)。二是忻州四大传说,有关牛叫的有二个即《黄堂爷的传说》、《卧牛城的传说》。三是始建于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的千佛寺群落(毁后由照瑞法师主持重建),含北魏千佛碑、明嘉靖戏台、罗汉堂以及五峰山黄堂洞。四是植于明洪武二年至今枝繁叶茂的古槐。五是始于元代的歌舞戏《八仙庆寿》。 舞蹈表现八洞神仙赴瑶池为南极仙翁庆寿故事。唱词311句,其中【采茶】唱出从尧至宋历史人物50人。</p><p class="ql-block">逰邀村村域广阔,丘陵、平川齐具,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为传统农业大村。现有人口2600余人,耕地 8800亩,经济作物有瓜果、花生、葵花、甜玉米,粮食作物有玉米、红薯、高粱、糜谷等,红薯是其特产,在忻享有盛名。村民大多依靠种植持家致富,近年发展为租用周边土地耕种。文化气息浓厚,每年村民自发组织举行盛大的庙会和文艺活动,祭祀先贤,弘扬爱国文化,广场舞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村内建有水泥厂和杏仁厂。</p> <p class="ql-block">逰邀贾氏</p><p class="ql-block">据《忻县志》载,公元13—14世纪,忻州屡遭战乱,金贞佑二年(公元1212年),蒙古军曾攻占忻州进行屠城;1217年、1218年又两次围攻忻州,1360年元两平章(官名)在忻州互相攻伐;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追击元丞相至忻,由于连年混战,特别是常遇春剿杀秀容县,加之元至正末年,忻州瘟疫传染,使忻州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县主奉令到朔州马邑县,领诸移民来忻落户。(语出黑老赵《忻州诸多姓氏根在朔州》)</p><p class="ql-block">相传洪武二年,始祖贾详携子侄由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迁忻州,贾详及其子定居逰邀,其侄存道定居定兴寨,至今历二十余世。明末及清陆续有先祖走北路谋生。建国初,又有同宗迁往他方参加祖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因求学、工作又大批迁徙。现在村贾姓700余人,占全村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贾氏坟茔</p><p class="ql-block">贾家老坟位于村西沙梁,刘游路西、五一渠南、原忻宏线北,小沙沟东。始祖详及其后二至十世葬于此。在农业学大寨时被拆除,平整为田地。</p><p class="ql-block">十一世祖荣涉去世后,葬于紫岩道另立祖。紫岩道位于村西五一渠北,十字闸西,小区东,其后十二世至十四世葬于此。在农业学大寨时被拆除,平整为田地。</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祖迎盛去世后,葬于河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