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韵悠长 乡愁永注

<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大姐大哥都七十多了,两个妹子也都六十多了,虽然身体都有各种病痛多有不便,但我们还是相约回老家一趟,一解乡愁。</p> <p class="ql-block">  大姐大哥和我虽然在老家出生,但从小就和父母来到天津卫讨生活,对老家的映象不深。长大已后虽然回过老家几次,但终究对家乡的认识模糊,近年来到南方诸地自驾旅游,回来路过老家总是住上一夜,顺便到各乡镇看看,对老家的印象丰富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家是河北省故城县的一个人口不足500人、耕地不足700亩的小村庄,父亲农村高小毕业,母亲识不了几个字,我们不能说诗书传家,但我们的礼法道德却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p> <p class="ql-block">  记得每年春节,生活在异乡的父母都会祭祖,老家有祖坟,每次回老家也要去烧纸上香,祭奠先祖,父母常常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要孝敬老人,善待妻儿老小。要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兄弟姐妹要友爱互助,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生前应该不知道这些道理的由来,其实离他们生活的村庄只有几十公里的景县广川镇有个董故庄村。2000多年前曾出过一位大儒,就是他推崇新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二千多年王朝的统治,塑造了中国人的宗法道德思想,父母的礼法道德也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了历代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的中国人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他的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还有一位儒者叫孙敬,是汉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纵横家,成语“悬梁刺股”中的“悬梁”就是指他。他出生于汉朝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年少时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视书如命,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由于夜间读书容易打瞌睡,他发明了一种方法:用一根麻绳将头发系在房梁上,读书困倦时,头一低,麻绳就会拽住头发,疼痛使他保持清醒,继续读书。这种方法帮助他成为一代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衡水湖边的闾里古镇,有个孙敬学堂,孙敬学堂是以中国传统礼孝文化为主题的体 验式研学游基地。孙敬学堂以先贤为名,旨在想鼓励学子们学习他身上这种勤学、乐学、志于学的精神。孙敬学堂秉承古冀州“崇德尚礼、自强不息”文化品格,以“立德、养正、树人”为教育宗旨,以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体系,结合当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形成“读蒙经、习古礼、学国艺、做百工、生活立能”体验式教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  孙敬学堂里建有文庙,文庙中供奉有先师孔 子,配飨西汉大儒董仲舒及东汉儒家贤者孙敬,以表众师生传承践行礼孝文化之志向。</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可谓人杰地灵,有河有湖有景有乡愁,我们的父母受时代环境所限,可能也未曾欣赏这些美丽景色,我们这一代有幸,乘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以周末到河北,到衡水湖去游玩,享受家乡大自然的馈赠。</p> <h1><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