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1

kally

<p class="ql-block">  由于身体原因,整个暑期我没带孩子出远门。气温太高,报了课外班,送了几次,太热也作罢。孩子和我憋在家,几乎每日与各类电子产品为伴,平板游戏刚歇,电视B站就拿下接力棒,手机则是最好的下饭菜,中途去了诸如商场、图书馆、科技馆之类的室内场馆几次,也离不开各类屏幕。再想想,哪怕是在学校,屏幕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对这一现实,不得不承认,在数字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屏幕设备已悄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孩子们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是与屏幕紧密相连。AI的大门已经开启,数字力量势不可挡,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是疏还是堵? 《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一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的解题思路。</p><p class="ql-block"> 作者希米.康是来自哈佛的研究青少年成瘾问题的精神病家,在过去的10年里,她一直在研究电子屏幕对心智发育的影响。 她从脑科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方式,特别强调了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这一事实。</p><p class="ql-block"><b>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的原罪</b></p><p class="ql-block"> 原始人在进化过程中,体内会释放多巴胺产生即时愉悦感以驱动狩猎、采集、建立关系等行为,以扩大生存几率,所以对多巴胺的追逐是刻在我们人类基因里的本能。“由于我们都喜欢感受愉悦,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记住什么能带给我们这种感觉”,因此我们会不受控制地重复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她揭露了这样一个可怕而震撼的事实----互联网公司正是通过“操纵神经系统科学”,利用多巴胺刺激,“以获取市场份额,谋求巨额利润”。Facebook的创始人帕克说“多巴胺是Facebook大获成功的秘密武器。”T.道尔顿.库姆是一位神经经济学家,拉姆塞.布朗是一位神经心理学家,他们都是美国加利福利亚的一座多巴胺实验室的创始人。布朗说:“自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这些处理上瘾的大脑部件是怎么工作的,人们便想出了该如何进一步刺激它们,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植入应用程序。。。。。我们有能力在我们打造的机器学习仪表盘上拨弄几个旋钮,随后世界上几十万人就会悄然改变他们的行为;这种改变以一种不为他们所知的、感觉像第二天性的方式在进行,事实上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有些东西,你也许觉得是出于清醒的决定,但事实上却是工程师正在通过强行控制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行为”,哈里斯是Facebook负责用户增长的前副总裁,他直言不讳道“人类的心智面对强大的以及数以亿计的美元,就如同拿一把刀和空间激光作战一样。”</p><p class="ql-block"> 作者就此得出结论----面对诸多免费的在线服务,用户“不再是顾客而是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互联网里,人本身和人性都是被物化的,人的注意力、人的本能里都暗含着巨额利润的生意。<i>“每一个屏幕那一头,都有一个工作团队,他们的工作就是瓦解人们的意志力和个人责任感。”</i>许多科技公司设计应用软件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蓄意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欲罢不能,从而吸引人的注意力,获取巨额利润。所以,即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很疲惫,很焦虑,很想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仍然在告诉我们刷新,刷新,刷新。2017年,一个广州的17岁男孩就在连续玩40个小时的王者荣耀后中风。在多巴胺的诱惑面前,成人尚且很难保持健康平衡的状态,更何况身心发育未完全的儿童与青少年。</p><p class="ql-block"><b>稚嫩的髓鞘和大脑额叶</b></p><p class="ql-block"> 髓鞘(因为颜色发白,常被称为脑白质)是形成于神经细胞轴突周围的一层脂肪性绝缘组织。就像包裹电线的绝缘层一样,髓鞘起着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能够帮助神经信号(电信号)更快速、更精准地传导。2019 年,美国医学会出版的杂志《儿科》通过对大脑的扫描显示,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在屏早幕前的时间过长,大脑中的髓鞘形成水平会比较低,或者说会出现“脑白质异常”。当髓鞘太薄或遭受破坏,神经信号不能正常进行传导,由此会引发心理健康、行为以及神经病学方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大脑的发育在青春期突然加速,作为大脑“控制中心”的大脑额叶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长远规划和自我调节方面还存在困难。青春期的大脑受生物化学的驱动,容易做出三种促使多巴胺分泌的主要行为:冒险、猎奇(网络游戏)和获得同伴赞赏(点赞转发)。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天然地特别容易沉溺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火的力量----To die or not to die,that is a question.</b></p><p class="ql-block"> 既然多巴胺是不可抗拒的本能,我们是不是只能成为鱼肉,任由科技公司们刀俎,束手就擒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作者用了一个老套却万能的公式对科技做出评价----<i>科技是一把双刃剑</i>。怎样好好使用这把剑,我们还处在探索的过程,就像我们探索怎样利用火一样。To die or not to die的关键取决于使用科技的个体、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我相信原始人中的爸爸妈妈在孩子玩火这件事上,感情也是十分复杂的。但他们也知道对火的掌控是成功与生存的关键。所以,我想他们会带着孩子来到一片烧焦的土地,告诉他们如果野火得不到遏制,会在干燥的热带草原上肆虐横行,将人类、动物和原始的村庄吞噬殆尽。我想他们会对孩子解释,如果距离过近,火焰会如何将他们烧焦。我想他们会教给孩子,如何利用岩石擦出火花。今天的父母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我们知道孩子成功需要掌握多种科技,可是我们又担心其中的风险。”</p> <p class="ql-block">  作者给出的方法是----“<i>像介绍车钥匙一样介绍科技产品</i>”,慢慢引导再逐步放手直到孩子有能力掌控。</p><p class="ql-block"> “你永远不会将车钥匙往孩子手里一塞就万事大吉,你得跟他们聊聊车,给他们上驾驶课,上高速前先在地方公路上跑一跑。与此相似,在没有教会他们安全使用之前,我们也不会放心把强大的令人上瘾的科技产品交给孩子。随着他们年龄渐长,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理解力、责任心和技能时,我们再让他们慢慢接触更多的科技产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