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国是一个时局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思想相对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时代如果孕育出了姿态各异、生龙活虎般的各样人物,就值得人们回望、致敬。那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汇聚、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育了如夜空星辰般闪烁光辉的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到昆明后,校长梅贻琦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校舍。半年后,一幢幢茅草房铺满了联大校园。梅贻琦卖掉了汽车,辞退了司机,为了组建承揽工程与项目的学生服务社,以赚取外快贴补教师们的困苦生活,他几乎卖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物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学家费孝通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的女儿也在联大选择了农业专业。数学家华罗庚的屋子被炸后,只好到西郊普吉附近找了个牛圈居住,但就在那里,他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矩阵几何学这门新学科。有次朱自清上街,被乞丐追着乞讨,朱自清被纠缠得无可奈何,说了一句“别跟我要钱,我是教授。”乞丐听到这句话,扭头便走,他们知道西南联大的教授真的没什么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教育部决定给联大到25位兼行政职务的名教授每人发放一笔“特别办公费”,但25位名教授联名致函拒绝说,“抗战以来,从事教育者无不艰苦备尝,十儒九丐,薪水尤低于舆台,故虽啼饥号寒,而不致因不均而滋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不仅是课程设计开放,师生们思想也比较开放,校方从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不管是进步的、保守的,还是中间的,不管是有无党派,哪个党派,虽各有所执,但都能以大局为重,互相包容。正因为“兼容”,各方大师才纷纷投奔联大。因为联大“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南联大存在的8年多时间里,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计3882名。这些学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大师。西南联大之奇迹,不在于他拥有大师,更在于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说,“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