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mf》教学叙事

周慧慧

<p class="ql-block">  秋风习习,我带着孩子们继续拼音之旅。</p><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我出示了书上的情境图,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美丽的郊外郊游语境。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画面吸引,纷纷说出图上的内容,有爸爸带着孩子去郊游,还有在爬坡,坡上有大喇叭在广播等。根据孩子们的描述,我总结出一首儿歌:“爸爸带我去郊游,迎着大风爬山坡。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花草不要摸。”并告诉他们,这里面藏着今天要学的拼音字母,即大“i、u”家族的声母。</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出示“播”字,引出声母“b”,强调发音时比广播的“播”要短。孩子们先听我读,感受声母与之前学过的韵母的不同。然后,我又引出“坡”,即声母“p”,发音比爬山坡的“坡”要轻短,让孩子们观察我的口型,他们发现“b”和“p”发音时口型相同。孩子们把手放在嘴边读,体会到“b”的气流要强一些,“p”的气流要短一些。教学“摸”时,我以摸索的“摸”为例,让孩子们读得轻短,并观察口型,感受牙齿和嘴唇的轻轻摩擦。</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孩子们记住声母字形,我开展了一场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开动脑筋,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他们伸出手指,做出“右下半圆 bbb,右上半圆 ppp,两扇小门 mmm,一根拐杖 fff”的动作。这时,我出示课文中小妹妹推着声母和韵母的图片,让孩子们学习声母和韵母碰出音节。如“b—ā→bā”,孩子们跟读,体会到拼音是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合成的音节,拼的时候声母要读得轻短,韵母要读得响亮且快速连读。接着,我们进行开火车读音节,给音节带上声调小帽子后继续拼读,如“bā、bá、bǎ、bà”,并相机组词。有了前面的例子和拼读感受,孩子们又自由拼读了“b—o、b—e、b—i、b—u”等音节。</p><p class="ql-block"> 课堂结尾,我们学习与音节词相关的汉字。看着课本上爸爸妈妈牵着孩子的图,孩子们知道了两个音节在一起就成了音节词。他们观察图片,读读音节,认认词语,还感受到了“爸爸妈妈”这样的叠词中第二个音节是轻声。随后,我们一起朗读儿歌:“爸爸一棵大树,妈妈一棵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p><p class="ql-block"> 之后进入书写指导环节,孩子们先做手指操,我提示占格问题。但在书写过程中,部分孩子出现顶边和踩边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回顾这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时间把控不好;二是课堂衔接不自然;三是游戏环节稍欠。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努力学习的态度,让我充满信心,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不断改进,为孩子们带来更加精彩的课堂。</p>

孩子

声母

音节

韵母

课堂

拼读

口型

郊游

出示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