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朱村:朱村才子李耀璜

偏刀水

<p class="ql-block">在凤冈县琊川镇朱村,上了年纪的人提到李耀璜,没有人不伸大拇指的。他天资聪颖,聪明过人,从小就表现出超常人的天赋;他受教多位名师,博学多才;他能力超然,连续8任区长聘用为文书;他著书立说,激励后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教书育人,因材施教,传道授业,桃李天下;他满腹经纶,落字千金,出口成章,呤诗作赋,实为文人墨客。只因历史变迁,生不逢时,才高气傲,力保文人气节,晚年命运多舛,才华未能为新社会服务。但他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激励朱村后人以学为贵,奋发图强</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年,即公元一九零四年四月,李耀璜出生于下朱村李家院子普通人家。当时在朱村回龙寺,由乡绅罗章甫开设了私塾,周边家境较好的后生便送到这里就读。在他四岁时,便与家族中年长的堂哥到回龙寺私塾玩耍。大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听着先生读书写字,而四岁的李耀璜却爬在门边静静的看着先生。</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罗先生要求学生背诵所授内容,有一学生不能完整背诵,而站在门边玩耍的李耀璜,便很熟悉的背诵完全部诗词。罗先生好奇的问他,你怎么能背出这些内容,他说老师在教导哥哥们时,他就专心聆听,然后就熟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罗先生看他从小天资聪明,有惊人记忆力,爱才心切,便破例收之为徒,倾力施教。后受教于多位先生,将所学内容包括《三字经》、《大学》《中庸》《四书五经》、《春秋》、《左传》等背得滚爪烂熟。还学习了八股文。吟诗作赋,出口成章,还写得一手精彩的毛笔字。</p> <p class="ql-block">他聪明好学,智慧非凡,并得到多位有名的先生教育,使他能积众家之智慧,才华横溢。8岁时在回龙寺受教于清未秀才任本初(字元恺)先生,9岁时在李光遥住宅受教于吴汉云先生(学习八股文),后又到罗章甫先生家中私塾里学习了两年,在这里能完成八股文的撰写。十三岁又到本家李星武开设在穴塘坝私塾学习。一九一八年,琊川(原偏刀水)在禹王宫成立小学,十四岁的李耀璜转入该校。得到清末秀才丁尤宣及名师聂贤彬、罗兴儒等先生的教育。十八岁时,与同窗前往贵阳参加升学考试,行致湄潭而未成行。后拜肖先生、周先生为师继续学习。</p> <p class="ql-block">19岁时,满腹经纶的李耀璜离开学堂进入社会,当年就在老家拜师学习了道佛两教,为死去的人颂经念佛,超度亡灵。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道士先生。解放后,具说他做道场的家当宋代砚台传给了姓娄同门弟子。</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即一九二四年,20岁的李耀璜经人举荐,应刘纯武区长之聘,任琊川区公所文书,当区长参谋助手,那时又叫师爷,办理公文之类差事。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突显才能。工作效率高,一人顶仨,得到上司和同仁好评。历任琊川区长刘纯武、刘定伦、刘定常、刘帮亮、付永清、王超、高光斗等都很赏识他。在琊川区公所工作十九年,在此期间先后兼任小学教员、仓库库员、财务人员(管帐)、保长等职。一九四三年,先后任古谭乡乡公所文书、琊川中心小学国文教授兼镇公所文化干事,并兼任保警中队中队书记、凤冈县修志纂修委员会采访员、县文献委员会编修。</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公元一九四五年,由于政局混乱,41岁的李耀璜离开官场回到老家朱村。他从4岁到18读书都在学堂,20岁后一直在国民政府或学校工作,很少涉及农活,不懂农耕事务,家中田土都由其父亲打理。根据当时社会需求,便在家中开设染房。作为一介书生,这种工作真不是所愿,三年后又到学校任教。直到1949年,回家中开设学堂,收学徒26人。学徒大多来自周边村寨,所教学徒在解放后大都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村民介绍,许多年以后,已在县里当领导的黄姓学生来朱村搞路线教育,还来看望了李的后人,并偷偷了递了几元钱,表示对先生的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在区公所任职时,有一年国民党庆祝“双十节",他挥笔一幅对联传为佳话。上联是:起义今天,成立也今天,是回思今天,以前之今天,灿烂光华标历史;下联为:救亡此日,而后之此日,最希望此日,努力牺牲换国魂!当时国民党一零三师官兵路过琊川执行任务,看到此对联,无不叫绝,长官马上召见了李耀璜,称如此青年才俊,屈居小地方没发展前途,建议根随部队,李耀璜有点心动。其父知道此事后,强烈阻止,无耐留下。如果当时跟随部队,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李耀璜先生编辑注解手抄本</p> <p class="ql-block">著书立说,受益后人。二十八岁在任琊川区公所兼小学教员时,编《姓谱注释》;三十七岁任琊川区公所文书时编辑《字义浅释》;四十四岁任天桥中心学校国文教员兼教导主任时编辑《启蒙三益》,并重修《字义浅释》。为当时的工作和学习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几本书凝聚着李耀璜毕生心血。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有志之士争相抄录,为朱村后生学习提供了有力帮助。上年纪的老人都有目睹,原件一直保留到解放后,破四旧是被没收,不见踪影,手抄书流落民间,有人见过,但岁月久远,无法追踪,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从现存李耀璜老宅可看出当年的风光及文化的底蕴。原房七柱六瓜,长五间,两边厢房,石檐坎,雕刻窗花。堂屋香火上“陇西家声继光且大,黔北事业本寿而昌”。堂屋前四窗花雕刻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雕刻精致美观,人物动作栩栩如生。说到堂门雕花,据李耀璜长孙介绍,前些年一天晚上,差点被小偷盗走,后来有人出了上万元要求买走收藏。大门两边镶对联。屋内天楼地板,宽阔明亮。因时代久远,房屋陈旧,但夕日风光犹在。该房是李耀璜三十五岁时(一九三九年正月)修建落成。在当地相传,当时在区公所任文书期间,偏岩人氏因一场人命官司,请李耀璜帮助诉讼,代写诉讼文书赢了官司,千恩万谢,便无偿赠送一栋房子木材。</p> <p class="ql-block">李耀璜喜欢吟诗作赋,要求也特别严谨。春节期间,假如看见有人写对联对仗不工整,词不达意,他会用浠泥士将其糊上。为此,每逢新春佳节,街上许多人都喜欢请他给自家写春联,这也给他增添了许多人气。他善长指书,写春联自己创作,字迹气势磅礴,满满的艺术范,在他老屋木板上还留下了宝贵的墨迹,只是年久,字迹糢糊,不能完整辨认。</p> <p class="ql-block">1949年恩师罗章甫过世,他写下“佛法广大佛心慈悲愿先灵出旮冥而朝玉佛;天道公允天力万能祝同胞脱黑暗重睹青天”以示悼念。挽联对恩师罗先生德行操守及仁慈善良表示由衷赞美和思恋;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示深恶痛绝,期盼早日解放,百姓安宁。</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他也算个大知识分子了。参与了国民党县志的编写。这期间,当时县长姓李,李家本身就是大姓。县城李家每年都要在李家祠堂祭祖。李姓县长为光宗耀祖,永保官运亨通,便在祠堂出上联,求下联。上联为:溯赫赫,前人不但文如相,武封侯,而且诗中称霸,道中称祖,陇西家声不小。李县长发令,如果李姓族人谁能对上,全县李姓上下听他召唤,为其树碑立传;如族外人对上,奖20块大洋。李耀煌知道后前往,细加思考,大笔一挥对下联:“垂绵绵,后裔虽知春而和,秋则悌,更能爱乎如见,恺乎如闻,黔北俎豆常新"。</p> <p class="ql-block">朱村健在老人都说李耀璜自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坚持不准子女读书,认为自己就是吃了读书的亏。笔者认为是对他的误解,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只是一种无耐。李耀璜一生娶一妻一妾。6岁时其父作主与罗氏订娃娃亲,那年代子女婚姻大多为父母包办,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就儿女婚事。18岁与罗氏完婚,35岁纳妾曹氏。先后生九个子女。在当时不送女孩读书是社会现象,但男孩大都要送学校就读。经与李耀璜现唯一健在的儿子,现年81岁的宗汉老人交谈:他从小未上学,父亲也不教他写字,只教认字,后来只购买了几本山歌书藉,教他说书或呤唱。新中国成立时宗汉6岁,幼子承业2岁,都未到读书年龄。土改时因有房有地,李耀璜家被划为富农,多间房屋被化给贫农,加之多年在旧政府任职,自然成为革命的对象。只是作为一代儒生,以知识和文化积累财富,在当地算是名门望族,按当时政策,自然成为专政对象。这些并没改变乡亲从内心对他的敬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作为"四类人员”,子女受人歧视,上学有许多限制。没有了政治权利,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失望、失落感增强,特别是在劳动改造中,书生意气,无农耕技术,体力不支,给人造成一种消极怠工、对抗改造的印象。说“自己吃了读书的亏,不让子女上学”其实也是一种无助和无耐,或许是对自已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发泄。</p> <p class="ql-block">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有傲骨。1953年在务川接受改造期间,组织知道他有才华,有文采,写得一笔好字,准备安排他搞一些文字宣传工作。但他坚决不从,并称自己没文化,属于粗人,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傲骨。由于长期重体力劳动,身体虚弱,又染上痢疾病,一病不起,于1959年病逝于务川,享年56岁。</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李耀璜老人后人(儿子李宗汉、孙子李祖勇)合影。</p> <p class="ql-block">(从小在老家就听乡民讲述李耀璜老人的传奇故事,在脑海里都是零星的碎片。近期回乡与应彪叔交谈,探索朱村历史,先辈勤耕苦读,诚信善良、尊老爱幼,人才辈出,形成独特的朱村文化,激励着朱村后人奋发图强,在不同的岗位做出贡献,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由于年岁久远,虽有少数资料佐证,但大多为口口相传,特别是楹联撰写,也凭民间流传和记忆,难勉出现差错。如有楹联爱好者或知情者,斧正为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