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3)圆明园、国家植物院

其乐无穷

旅游的第四天,我们安排的是圆明园与国家植物院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约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br>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镇(即雍正帝)的园林,名为"圆明园"。雍正帝即位后,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成为皇帝休憩和接见使臣的重要场所。乾隆帝继位后,进一步扩建圆明园,增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形成了圆明三园的格局。<br>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导致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侵占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彻底的破坏。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br>  圆明园汇集了中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其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等,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部分建筑包含大量宗教元素。<br>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9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一进入圆明园的中心,远远就看到错落无序的石柱、石块堆,这就是最有名的圆明园一景——大水法遗址。 大水法: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是一处以喷泉为主体的园主体建筑为巨型石龛式,中券前边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七级水帘,前下方为椭圆形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铜梅花鹿,从鹿角喷出水柱8道;两侧散布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前,左、右各有一座大型西式喷水塔。<br> 近距离观察,能看出当年这座景观是何等的奢华、何等的高贵。 观水法: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是清朝皇帝观赏大水法喷泉的地方。观水法正中石台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后面是由5件石雕并列而成的大型石屏风,分别雕刻西洋军旗、甲胄、刀剑、枪炮图案。石屏风东、西两侧各立汉白玉方塔1座。<br>  圆明园罹难后,观水法的5块石屏和2座方塔曾流散于北京大学1977年运回原址归位。 这是我走到大水法的后面拍到的场景,留下的只有石柱子了。 继续往前走,看到的这个场景,除了正面的两个柱子的花纹清晰可见,其他什么都看不出了,这就是西洋楼遗址。 海晏堂——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始,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br>  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中国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br><br> 这是海晏堂遗址的后面拍的 远䁘海晏堂遗址,这个景观占地面积很大,根据描述当年它一定气势恢宏,可现在映入眼睑的是这么大的一堆废墟。 这是在海晏堂的侧面拍的 小路的右边都陈列着建筑构件,各种各样不同造型。 每一个建筑构件上都作了说明 圆明园展览馆,门口的布置是模拟海晏堂的场景。 <p class="ql-block"> 以下几件是我在展览馆里拍摄的图片与实物</p> 上图为圆明园大宫门复原图<div> 圆明园大宫门位于圆明园西南部,为圆明园正门,毗邻正大光明。自2013年起大宫门先后进行过四期发掘,总面积达7900平方米。清理出大宫门、御路、御河、朝房等遗迹,发掘工作为确定大宫门、出入贤良门和圆明园中轴线具体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出土物以琉璃为主,其中,鎏金铜象首即出土于此。</div> 图的中间是圆明园盛时鸟瞰复原图<div>  文字说明 :西洋楼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它的规划设计并没有单纯模仿或照搬欧式风格,而是汲取中式园林的元素,进行了中西结合的尝试。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传教士根据西方建筑特点进行设计,再按照乾隆皇帝的喜好和意愿进行修改,最后由中国匠人进行施工。西洋楼面积只占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但它的出现丰富了圆明园景观和文化的内涵,为其增添了异域色彩,使"万园之园"的赞誉更加实至名归。西洋楼是中国大规模仿建欧式园林和建筑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世界园林史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br><br></div> 观水法对比图 过火木 <div>  年代:清<br>  中国古代建筑以框架式结构为主,由木质结构搭建起建筑骨架,并承担整体重量,主要包括柱、梁、枋、椁、椽等构成部分,并根据建筑规模使用规制不同的木材。因此,中国传统建筑灵活性大、抗震性强,但极其惧怕火灾。<br>  圆明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作为"宸居游豫之所",为满足皇帝理政、生活所需,园内建有包括楼、台、殿、阁、斋、舫、室、塔、亭、榭、轩等各形制建筑,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高超工艺与建造意境,但一次劫难使昔日御园灰飞烟灭,长期盗用使亭台楼阁面目全非。<br>  在圆明园内的长春仙馆、含经堂、如园等遗址均出土过房屋木结构遗物,它们多有火烧痕迹,表面炭化、黝黑,大部分已难寻往日模样。相对于其他材质,木材更难保存,加之过火焚烧,今日得以展示实属不易。</div> 大水法的石鱼 雕花石洗 <br>  年代: 清<br>  石洗为汉白玉质地,分为上下独立的两部分,上为扁圆形石洗,下部为立柱式带足基座。口沿部分饰有纹饰,下部为莲瓣纹,中部主体四周雕刻有小狮子,两两一组呈嬉戏状,脚踩绶带,鬃毛飞舞,灵动活泼。石洗立柱一面浮雕嬉戏婴童,其他三面开光内分别有梅、兰、石,竹子及葡萄藤、小兽等纹饰。石洗原有裂痕,后经修复。 法慧寺石匾额、石联 <br>  年代:清<br>  法慧寺,位于海岳开襟以北,庙门向西,是一处寺庙园林,原有"普香界"城关、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建筑。遗址民居拆迁后,在原址发现原西山门乾隆御书"阐"、"门"石匾额残件及"花雨散诸天"、"爱此清凉窟"石联一副,出土时匾额有缺失,两块石联均已断裂。石匾额与石联所用石料体积巨大,正面开光内为乾隆皇帝御笔,字体挺拔浑厚,使石匾额、石联整体气势恢宏。<br>  2017年石匾额与石联由法慧寺原址移至展览馆展出,后经过修复,石匾额恢复"阐二谛门"四字,展现原貌。除此遗物外,法慧寺今尚存琉璃塔基座遗址,汉白玉基座雕刻有精美纹饰,十分精致。 <div>  展览馆最后的结束语如下:</div> 千年古都,西山脚下,一座圆明园,百年风霜路!一处大遗址,千载难逢时!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得到阐释,同时,也使世人看到了一场文化劫难给国人带来巨大的震撼与伤痛。<br> 看今朝,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积淀深厚的圆明园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下,各项文保工作成效卓著,遗址建设水平逐步提高。<br> 展未来,圆明园将更好的发挥大遗址在传承守护优秀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黄花阵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形,四面设门;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圆地方",方阵南北长约89米,东西宽约59米,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风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据记载,盛时每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都在此举行灯火晚会。<br>  1987年和1989年,先后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 以上三幅图就是黄花阵,它如迷宫一样,要走到中间的亭子,必须走黄花阵,一个缺口走错就会堵住,只能原路返回,再换一个走法,有可能又绕到外面去了,哈哈,我就走了两次,还是高人指点才走到亭子的。 参观完圆明园,心中愤慨难以言表。感想是,只要我们的祖国足够强大,列强再也不可能来肆意妄为! 从圆明园出来到植物园,我们是打网约车的,本以为打车能少走路且快,可谁知道周日到景点玩的人特别多,司机师傅走的是高速路,最后一程堵车了,比平时多花时间多花钱。师傅说,去植物园不应该打车直达,应该打车到有轨电车站,坐电车就能到植物园的门口。等我们下了高速,路上还是堵得厉害,师傅说只有八百米了,还不如走过去快。接受教训回程就乘有轨电车转地铁,一个半小时就到酒店了。 我们来到了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有南园、北园,我们选择了北园,因为里面有曹雪芹故居。 北园的三湖之一,澄静湖。 以“静”为特色,与周围的山林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澄碧湖,湖水清澈碧绿,因此面得名。 澄明湖,是三个湖中面积最大,最为开阔的一个,湖面宽广,波光粼粼,给人以开阔和明亮的感觉。 这组艺术造型由五十块花岗岩构筑而成,每十块构筑成一座,共五座。据说2002年日本空•充秋先生只完成三座,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2007年先生再次来园,又添构了两座。五座艺术造型构成一组,寓意五大洲人民共盼北京奥运会。 <br><br> 各种古琴展览 黄叶村,曹雪芹故居的所在地。 来到故居门口,据说这里原来住着一位老师,因房屋翻修,发现墙面上有字,就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经过专家论证,墙面上的字是曹雪芹所书,确定曹雪芹曾经在这里住过。 曹雪芹守候着这非常幽静的院子 故居里有一个展厅 展厅里的一幅图,详细说明了圆明园四十景。 来此参观的人陆续不断 休息时与北京市民聊天,知道北园最美的地方是樱桃沟,有2公里路程,出了曹雪芹故居我们就向樱桃沟走去,路过牡丹园,无牡丹花可看,一越而过。 去到樱桃沟的路上,有好多介绍着珍稀濒危植物。 <p class="ql-block"> 来到樱桃沟,开始并没觉得它有多美,心想可能现在的季节不是最佳时间。</p> 到了下午三点钟,突然湖面上飘来雾气,再向里走去,人工营造的景色也把人给吸引了。 走在木栈道上,犹如仙境一般。 这是一个秘境般的水杉林,拥有高大的树木和美丽的景色,是一个宁静和谐的避暑胜地。如果到了深秋,树叶红了时候,这里一定更漂亮。 有人从家里带来洋娃娃,犹如仙女在演奏。 这是要去寻找水源头与元宝石,在曹雪芹故居看到,曹雪芹的《石头记》或许就是在这里得到了灵感。 水源头 元宝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寺 迈步在这林间道中,让人心旷神怡。 今天的活动就此结束,乘上园内交通车返回北园的门口,然后坐有轨电车离开了。<div>  待续</div>